标签:
育儿美国老师情绪自控育儿理念正面引导 |
分类: 幼儿园之生活 |
哥哥每天早晨去幼儿园,都是怀着一种向往而开心的心情,但这天不知道怎么了,也许是因为早晨爸爸帮小朋友起床而情绪不佳,也许是因为爸爸的说话方式不对而惹恼了小朋友,但也许也是因为小朋友自己身体的不适(有点小咳嗽),反正早晨是从自起床就哭哭啼啼,刷牙洗脸,不情不愿;下楼吃早餐,也是别别扭扭。虽说在妈妈的开导与“诱惑”下,小朋友后来情绪也稳定了,而且送去幼儿园的路上也没有任何的异常;但到了停车场,又开始哭着说,“我要和妈妈在一起,我不想上学”。
(哥哥在幼儿园的生日庆祝活动,10.14.2016)
爸爸留在车里陪弟弟,而妈妈则拉着哥哥的手,一步三回头地进了教室。到了教室又是搂着妈妈不放,还是一个劲儿地说着,“我要和妈妈在一起”。R老师见哥哥很不开心,而且还眼泪汪汪的,没有哄,也没有劝,而是说:
“I see you're not happy this morning.
Where's the smiling face you give us every morning? Don't worry.
You'll feel better. Sometimes I'm sad to come to work too, I have
upset morning as well; but after a while, I will feel better when I
see my friends. If you don't want to join us for breakfast right
now, that's okay; you can go read at the
library.”(你今天早晨看起来不开心,每天的笑脸哪里去了?不用担心,你会感觉好起来的。我也有早晨上班不开心的时候,但见到好朋友,过一会儿就好了。你如果现在不想和我们一起吃早餐,没有关系,可以自己去图书角看书)
妈妈将哥哥送到教室的图书角,陪小朋友看了一本书;然后就走了,临走之时,R老师还和妈妈说,“He will be fine. He will come to join us whenever
he's ready. I’m giving him enough time and space. No
rush.”(他会好的,他什么时候想过来、随时都可以过来,我给他足够的独处时间和空间,他会自己高兴起来的,不用着急或催促他。)
闻听此言,妈妈真的是很喜欢R老师的正面引导之方,简单的话语却折射出R老师令妈妈欣赏和佩服的育儿理念:
【陈述事实】当哥哥很不开心地拉着妈妈的手走进教室之时,R老师并没有问小朋友不开心的原因,而是陈述事实地说“你今天早晨看起来不开心”;继而再以另一事实铺垫,每天早晨哥哥都是满脸笑容地走进教室。R老师非常理解哥哥的心情,此时问“为什么”的原因,根本是不现实的,不但得不到答案,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地火上烧油。
【鼓励开心】好吧,不开心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如果R老师对哥哥说,“你一定要开心,我希望看到你以往的笑脸”,可能吗?现实吗?取而代之的,R老师是鼓励哥哥,告诉哥哥见到他的伙伴们后,感觉一定会好起来的,而且也会很开心的。没错啊,换个环境,换种心境嘛!
【分享经历】R老师告诉哥哥,自己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也有早晨来上班很伤心的日子,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但见到自己的好朋友之后,就会忘却烦恼而开心起来。R老师在与哥哥分享自己经历的同时,也是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哥哥,目前的悲伤与郁闷,都是暂时的。
【接纳情绪】与其说R老师与哥哥【分享经历】和【鼓励开心】,倒不如说这是R老师对哥哥坏情绪的一种接纳,也是从侧面告诉小朋友,每个人都有心情不佳之时,同时得到R老师和妈妈的理解,这样哥哥就不必为自己的眼泪和失落而内疚,也不必因为自己的哭啼而心情更糟糕。
【给予选择】妈妈送哥哥进教室之时,正是小朋友们吃早餐的时间,R老师没有要求哥哥坐下来一起吃早餐,而是给了哥哥选择,如果不想吃早餐的话,可以去图书角看书。想必R老师一定心中清楚,此时不可能要求哥哥做任何事情,而是应该给其选择,让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宽慰妈妈】就在妈妈准备离开教室之时,R老师非常体会为人母之心情,妈妈一旦离开了教室,哥哥后续的情况就一无所知了,要想了解情况,也得等下午接之时,这一天妈妈一定会心神不宁的。R老师简单的一句“他会好的”,不但给妈妈注射了一剂定心丸,而且也告诉妈妈,随后她会再与哥哥谈心的,一定会让小朋友再次开心起来。
【独处空间】此时此处,无声胜有声,此时的哥哥自己坐在图书角,R老师不会去催促小朋友,而给哥哥以充足的独处时间和空间,小朋友何时准备好、何时自己解开了心结,随时都可以再次加入大家的活动。
【情绪自控】R老师不强求哥哥“开心起来”,而是给予其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恰恰是园长非常赞赏的一点,不是由老师或妈妈帮助小朋友控制情绪、调节心情,而是培养哥哥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这是小朋友迟早要学习的一项本领。
【耐心十足】R老师是位耐心非常十足的老师,一句“不要着急和催促”,不但给足了哥哥自己调节情绪的时间,而且也是自己忍耐力的体现。这一点也是妈妈自叹不如之处,如果换做妈妈,一定会对哥哥说,“你哭吧,哭完赶紧过来”。
【不同对待】妈妈在之前送哥哥的时候,也注意观察到,R老师对待每位小朋友的情绪,根据年龄不同,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已满4周岁的哥哥,R老师会给哥哥【独处空间】,以培养小朋友【情绪自控】的能力;而对于小班的小朋友(2-3.5岁),R老师就会想方设法地转移注意力,将小朋友的坏情绪转移去其它感兴趣或有意思的事情上。
【中国老师】记得妈妈认识的几位中国老师,遇到小朋友的负面情绪或不开心,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看xxx多开心啊”、“你看xxx都不哭,你这么大了,还哭着要妈妈呢”、“再哭就不是好孩子了”......妈妈在此的置疑是:1.xxx开心又何妨?谁可能没有坏情绪和不开心?2.xxx不哭,年龄大一点,就不需要妈妈了吗?毕竟都是孩子啊!3.横向比孩子,有意义吗?公平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4.好孩子与坏孩子的界限,就是哭与不哭吗?
妈妈最后语:说心里话,也是鉴于中美老师的差异之大(“由教师感恩周而看中美老师之不同”),妈妈也一直在犹豫是不是要送弟弟去双语幼儿园,多一个中文学习的环境是不错,但...所接受的育儿理念与性格培养,孰重孰轻呢?哥哥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当然英文也不差),妈妈越来越深的感觉是,幼儿园的作用真的是杯水车薪,关键还是在小朋友3岁前,妈妈为其奠定的语言基础,以及持之以恒的母子中文交流。
前一篇:家庭出游带来的教育契机和育儿感悟
后一篇:盼望已久的生日礼物终于如约而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