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出手打人善意管教正面引导语言能力 |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
自从“小朋友动辄出手打人,究竟缘于何”一文之后,很多朋友就问妈妈,“那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引导”?其实妈妈个人觉得,如果小朋友3周岁之前,有这样那样的打人行为,应该算是一种正常行为,毕竟心智发育不成熟,再加正值手的敏感期;而如果3周岁以后,甚至4周岁以后,还有如此行为,那么就该认真而严肃地对待了,究其原因,善意管教,有针对性地正面引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树立榜样】重中之重,爸爸妈妈一定要给小朋友积极而正面的影响,如爸爸妈妈之间或与亲朋好友之间发生了矛盾,不要在小朋友们面前大声争吵或动手打人,要以平和的沟通方式解决争端;而对于小朋友的错误行为,以暴制暴,更是不可取的,不要打骂或体罚,而是要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帮助其分析错误的行为,而且最关键是告诉小朋友们,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平和环境】这也是爸爸妈妈【树立榜样】的一个方面,生活中努力为小朋友提供一个平静详和的环境;再就是尽可能地避免暴力媒体,如电视节目或媒体报导,如果无法避免的话,那么妈妈建议要陪着小朋友们一起看,边看边讲,告诉小朋友哪里不对,应该怎样,并且一定要让他们明白,这些暴力是不可取的,更是不能模仿的。
【分享合作】对于自主意识比较强,因为抢玩具而发生的攻击性行为,那么爸爸妈妈就要适时地对小朋友进行分享与合作的引导,让他们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虽说哥哥没有任何的攻击性行为,但妈妈对其分享与合作的精神,也是在不断地引导的,一般来说,平日在家就是与弟弟共享玩具;那么出门在外,则是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再就是周末或节假日,也会邀请其他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请哥哥当小主人的同时,也将家里好玩的、好吃的,拿出来招待好朋友。
【语言能力】暴力行为,很多的时候是因为语言能力受阻,那么妈妈在此方面就要加强引导,良好而温和的语言氛围是关键;而且平时爸爸妈妈也一定要耐下心来,等小朋友把话说完再下定论(“请耐心等待小朋友把话说完再下结论”),也可谓是给他们申辩的机会吧!与此同时,也要多鼓励小朋友将自己心中的不快、想法或需求,以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此而教会他们,语言才是解决问题和争端的正确渠道。
【爱抚效应】对于是因为情绪发泄而有攻击性行为的小朋友,那么爸爸妈妈在平日里,就一定要多给他们以爱抚,从而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妈妈经常做的则是,发现哥哥有什么不良情绪,不但会平和地引导其说出原因,能讲通道理的时候一定会先讲理;但也有秀才遇到兵的情况,那么此时无声胜有声,妈妈会什么也不说,要么摸摸哥哥的头,告诉其“一切都会过去的”;要么就是紧紧地将小朋友拥入怀中,以缓解其激动的情绪,也可谓是以此来避免哥哥可能出现的打人行为吧!
【计时隔离】那么也会有朋友问妈妈,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奏效,而小朋友还是屡教不改,怎么办?妈妈虽说还没有如此的经历或经验,但大家可以试试计时隔离的方法,发生打人行为之时,立刻将小朋友带到一个安静的小角落,让其先平静下来,然后再讲道理,也可谓是“美国孩子计时隔离的‘惩罚’方式”吧!虽说一次、两次可能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相信当小朋友发生打人行为时,妈妈都严肃而认真地将其计时隔离,连续几次之后,小朋友也一定会悟出其中的道理与因果关系,那么打人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妈妈最后语:总而言之一句话,对于小朋友出手打人的“暴力行为”,妈妈的严厉批评行不通,以暴制暴更行不通,唯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根源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为上策。说心里话,哥哥将满4周岁,虽说不开心之时会大声叫喊,但目前为止,倒还真没发现动手打人的现象;不知将来的弟弟,会是如何?
前一篇:理性而坦然面对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打
后一篇:美国妇产科医生不建议孕早期保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