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育儿分歧意见不合观点不一购买玩具 |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
今天的故事缘于陪伴了明明两年之久的小海马,终于在一天晚上决定罢工了,没有小海马陪伴的明明,非常之不开心,不但不愿意睡觉,而且还冲着爸爸发脾气、大嚷着“爸爸修修”,爸爸也很无奈啊!于是第二天的当务之急便是再买个新的送给明明,也就是一个简简单单买海马、逛商场的事情,折射出爸爸妈妈在育儿路上众多观点的分歧与不统一。
【常刮耳边风的弟弟】自从知道怀孕的那天起(“糊涂妈妈居然无知二胎来报到”),妈妈就一直在明明耳边刮“亮亮弟弟”之风,一来是不断地提醒与告诉明明不久的将来,有个小弟弟要加入我们的小家庭;二来也是为明明做好迎接弟弟的心理准备。而爸爸对此却持不同的态度,觉得明明这么小,哪里懂得什么“弟弟”的概念?但事实证明,爸爸是大错而特错了。前几天无意中,妈妈提到要给弟弟也买一个和明明一样的小海马,本以为明明根本不会记住、更不会往心里去,但没想到,妈妈说“给明明买个新的海马”之时,明明居然说“给弟弟买海马”,看,人家明明哥哥还是非常想着弟弟的嘛!
【自小树立性别意识】转了几家店都没有找到明明钟爱的小海马(其实是一家连锁的不同店址),两家店是根本没有货,最后一家店只有粉色而没有蓝色的,于是爸爸便请营业员帮忙查询,看哪家店还有蓝色的,决定多远都开着车带明明去买,但结果是厂家已经停产这款小海马了,所以店里的存货都是粉色的。妈妈便说“干脆就买个粉色的吧,反正在家里玩,也没有关系的。”但爸爸是坚决反对,说是一到家就要为粉色的小海马做“变性手术”(其实就是把外套给换了),为的就是自小就要为明明树立自己是小男生的性别意识。(注:在美国,不论是衣物,还是玩具,性格区别很明显,蓝色是小男生,粉色是小女生。)
【小心愿满足的喜悦】买完海马,一看时间还早,于是爸爸妈妈决定在店里逛一逛,为亮亮看家具的同时,也还想再为明明买两件圣诞礼物,逛了一大圈准备离开之时,明明发现了一个推着走的玩具,非常好奇的小朋友一定要玩上一下,而爸爸则是不同意,父子俩僵持在那里了,最后还是得非常了解明明的妈妈亲自出马,对明明说“那咱们就玩一下,然后就得走了,好吗?”其实明明也就推着玩具走了没有两分钟的时间,就满意地放下玩具,拉着爸爸的手准备离开了。于是妈妈便说:浪费两分钟和一个开心而满意的明明,节省两分钟和一个哭哭啼啼、被硬拉出门的明明,你选择哪个?问得爸爸顿时哑口无言。
【减少使用负面词汇】明明在妈妈面前是个言听计从的乖乖宝,而在爸爸面前则摇身一变成了小恶魔(“求解:为何爸爸面前明明变小恶魔?”)。经过妈妈细心的观察,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爸爸对明明说话时的负面词汇太多,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词是“No”、“Stop”、“Quit”,想想,就算一个成年人,每天总听到这样的词汇,不厌烦才怪,更何况是个正值Terrible Two的孩子?而且以妈妈的经验则是,大人越说“不”或“No”的事情,越是小朋友感兴趣、想要尝试的事情,为何不换一种说话方式,分散一下孩子的注意力?
【双人车单人车分歧】从一家玩具店逛到另一家,明明看上了各式各样的电动车,价格不菲,但目前也还在爸爸妈妈圣诞购物的预算之内,于是爸爸和妈妈又开始动心了,但动心的同时意见不合也表现出来了,妈妈说“如果买的话,就买台双人车,到时亮亮出生后,可以和哥哥一起玩。”而爸爸的观点则是,今年亮亮还没有出生,不如先给明明买台单人的,等明年或后年亮亮可以玩了,要么玩哥哥的,要么再买台双人的。不管从经济实惠、还是从考虑长远的角度来说,妈妈觉得都是买台双人车比较好,于是最后的统一意见则是:今年先不买,明年圣诞的时候,买台双人车,作为共同的圣诞礼物送给两个小朋友。

【何时买自行车最佳】体验完电动车,明明又来试骑自行车,虽说小朋友目前只能够着最小号,但还是玩得一样开心。其实自明明满周岁,妈妈就想给其买个小三轮车(那种既可以推又可以骑的),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原因很简单,因为爸爸觉得明明很快就可以骑这种四轮的小车了,没必要在那种小儿科的车上浪费金钱。于是,这分歧又来了,妈妈想反正今年还准备买圣诞礼物,那就干脆买辆自行车吧,明年正好可以骑去公园玩;而爸爸则说还是明年吧,可能会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小朋友。爸爸的理由也很简单,明明尚小,眼、手、脚需要同时配合的能力可能还比较弱,自行车不一定掌握得好,明年再大一点就没有问题了。好吧,听爸爸的,明年再说吧!

【购物避免攀比心理】妈妈想今年买自行车,还有一个心理在作祟则是,身边与明明同龄的小朋友,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当然是那种既可以推又可以骑的),于是妈妈也不想明明落后,说白了,就是一种攀比的心理吧!想想,爸爸对【何时买自行车最佳】的分析也是非常正确的,于是也就打消了妈妈的这个心理。妈妈自我检讨:为明明购物之时一定不要有攀比心理,不要别的孩子有就一定要给明明买,还是买最合适、最实用的最重要。
【自己心愿强加明明】自从知道明明到来的那一天,也是自从知道明明是小男生、开始为小朋友购物开始,妈妈就深深地感觉到,很多时候爸爸是在将自己童年没有实现的心愿强加于明明,比如说一张价格不菲的绘画桌,当年爸爸非常想要,但因为爷爷奶奶经济条件有限没有为其买,而如今爸爸一定要给明明买一张同样的。经过妈妈的多次提醒,“给明明买东西一定要以明明的喜好为重点,投其所好最重要,是明明想要什么,而非你想给他买什么”。现在的爸爸虽说有所收敛,但对于一些自己非常喜欢而又没有得到的东西,还是会控制不住地问明明是否喜欢、是否想要,真是本性难改啊!
【重质重量观点不一】这也是爸爸和妈妈在为明明买生日或圣诞礼物时的分歧,因为每年礼物的购置是有一定预算而非随心所欲的,因此在购物方面,爸爸妈妈就要商量着综合考虑。爸爸的观点是用一定数额的钱买更多的东西,当然每件东西的质量就会打些折扣,比如说同样的画板,在玩具店的价格就是IKEA(宜家)的5倍左右,当然物有所值,设计和做工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而妈妈的观点则是物不在多而在于精,同样的钱爸爸可能会买3-4件礼物,而妈妈则可能只为明明买一件非常棒的礼物。爸爸和妈妈可谓是各抒己见吧,爸爸觉得小朋友的东西损坏得比较快,没必要买太好的;而妈妈则认为价格高的质量相应也好一些,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在这点分歧上,爸爸妈妈采取的是折衷原则,视具体物品而定质量是否很重要。
(自出生就一直陪伴明明的小海马)
【常刮耳边风的弟弟】自从知道怀孕的那天起(“糊涂妈妈居然无知二胎来报到”),妈妈就一直在明明耳边刮“亮亮弟弟”之风,一来是不断地提醒与告诉明明不久的将来,有个小弟弟要加入我们的小家庭;二来也是为明明做好迎接弟弟的心理准备。而爸爸对此却持不同的态度,觉得明明这么小,哪里懂得什么“弟弟”的概念?但事实证明,爸爸是大错而特错了。前几天无意中,妈妈提到要给弟弟也买一个和明明一样的小海马,本以为明明根本不会记住、更不会往心里去,但没想到,妈妈说“给明明买个新的海马”之时,明明居然说“给弟弟买海马”,看,人家明明哥哥还是非常想着弟弟的嘛!
【自小树立性别意识】转了几家店都没有找到明明钟爱的小海马(其实是一家连锁的不同店址),两家店是根本没有货,最后一家店只有粉色而没有蓝色的,于是爸爸便请营业员帮忙查询,看哪家店还有蓝色的,决定多远都开着车带明明去买,但结果是厂家已经停产这款小海马了,所以店里的存货都是粉色的。妈妈便说“干脆就买个粉色的吧,反正在家里玩,也没有关系的。”但爸爸是坚决反对,说是一到家就要为粉色的小海马做“变性手术”(其实就是把外套给换了),为的就是自小就要为明明树立自己是小男生的性别意识。(注:在美国,不论是衣物,还是玩具,性格区别很明显,蓝色是小男生,粉色是小女生。)
【安抚玩具别随意换】既然买不到心仪的蓝色海马,爸爸对此粉色的又是超级不满意,于是妈妈便想,要不给明明买个其它类似的安抚玩具,兴许明明也会接受,但爸爸又说了“安抚玩具别随意换,要不小朋友会失去已有的安全感”。好吧!那咱就买个粉色小海马回家,等着爸爸为其做“变性手术”吧!
(爸爸帮明明调试小海马以及开心满意的明明,11.22.2014)
【小心愿满足的喜悦】买完海马,一看时间还早,于是爸爸妈妈决定在店里逛一逛,为亮亮看家具的同时,也还想再为明明买两件圣诞礼物,逛了一大圈准备离开之时,明明发现了一个推着走的玩具,非常好奇的小朋友一定要玩上一下,而爸爸则是不同意,父子俩僵持在那里了,最后还是得非常了解明明的妈妈亲自出马,对明明说“那咱们就玩一下,然后就得走了,好吗?”其实明明也就推着玩具走了没有两分钟的时间,就满意地放下玩具,拉着爸爸的手准备离开了。于是妈妈便说:浪费两分钟和一个开心而满意的明明,节省两分钟和一个哭哭啼啼、被硬拉出门的明明,你选择哪个?问得爸爸顿时哑口无言。
【减少使用负面词汇】明明在妈妈面前是个言听计从的乖乖宝,而在爸爸面前则摇身一变成了小恶魔(“求解:为何爸爸面前明明变小恶魔?”)。经过妈妈细心的观察,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爸爸对明明说话时的负面词汇太多,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词是“No”、“Stop”、“Quit”,想想,就算一个成年人,每天总听到这样的词汇,不厌烦才怪,更何况是个正值Terrible Two的孩子?而且以妈妈的经验则是,大人越说“不”或“No”的事情,越是小朋友感兴趣、想要尝试的事情,为何不换一种说话方式,分散一下孩子的注意力?
【双人车单人车分歧】从一家玩具店逛到另一家,明明看上了各式各样的电动车,价格不菲,但目前也还在爸爸妈妈圣诞购物的预算之内,于是爸爸和妈妈又开始动心了,但动心的同时意见不合也表现出来了,妈妈说“如果买的话,就买台双人车,到时亮亮出生后,可以和哥哥一起玩。”而爸爸的观点则是,今年亮亮还没有出生,不如先给明明买台单人的,等明年或后年亮亮可以玩了,要么玩哥哥的,要么再买台双人的。不管从经济实惠、还是从考虑长远的角度来说,妈妈觉得都是买台双人车比较好,于是最后的统一意见则是:今年先不买,明年圣诞的时候,买台双人车,作为共同的圣诞礼物送给两个小朋友。

【何时买自行车最佳】体验完电动车,明明又来试骑自行车,虽说小朋友目前只能够着最小号,但还是玩得一样开心。其实自明明满周岁,妈妈就想给其买个小三轮车(那种既可以推又可以骑的),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原因很简单,因为爸爸觉得明明很快就可以骑这种四轮的小车了,没必要在那种小儿科的车上浪费金钱。于是,这分歧又来了,妈妈想反正今年还准备买圣诞礼物,那就干脆买辆自行车吧,明年正好可以骑去公园玩;而爸爸则说还是明年吧,可能会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小朋友。爸爸的理由也很简单,明明尚小,眼、手、脚需要同时配合的能力可能还比较弱,自行车不一定掌握得好,明年再大一点就没有问题了。好吧,听爸爸的,明年再说吧!
(在Babies R
Us试骑小自行车,11.22.2014)

【购物避免攀比心理】妈妈想今年买自行车,还有一个心理在作祟则是,身边与明明同龄的小朋友,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当然是那种既可以推又可以骑的),于是妈妈也不想明明落后,说白了,就是一种攀比的心理吧!想想,爸爸对【何时买自行车最佳】的分析也是非常正确的,于是也就打消了妈妈的这个心理。妈妈自我检讨:为明明购物之时一定不要有攀比心理,不要别的孩子有就一定要给明明买,还是买最合适、最实用的最重要。
【购物品性以身作则】这里说一个爸爸的不良嗜好,但其自己本身并不这么认为。每次去玩具店,爸爸每走过电动玩具区,都会把所有的电动玩具都按响,不过据妈妈观察,很多年轻的爸爸都有此爱好,以此逗得小朋友哈哈大笑。没错儿,这是令明明开怀大笑的一个“好办法”,但孰不知,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强大的,明明也学会了爸爸的嗜好。爸爸并没有觉得什么,反而感觉自己的儿子很逗、很有趣,但妈妈则认为这是购物品性的问题,一定要纠正明明和爸爸。
【自己心愿强加明明】自从知道明明到来的那一天,也是自从知道明明是小男生、开始为小朋友购物开始,妈妈就深深地感觉到,很多时候爸爸是在将自己童年没有实现的心愿强加于明明,比如说一张价格不菲的绘画桌,当年爸爸非常想要,但因为爷爷奶奶经济条件有限没有为其买,而如今爸爸一定要给明明买一张同样的。经过妈妈的多次提醒,“给明明买东西一定要以明明的喜好为重点,投其所好最重要,是明明想要什么,而非你想给他买什么”。现在的爸爸虽说有所收敛,但对于一些自己非常喜欢而又没有得到的东西,还是会控制不住地问明明是否喜欢、是否想要,真是本性难改啊!
【重质重量观点不一】这也是爸爸和妈妈在为明明买生日或圣诞礼物时的分歧,因为每年礼物的购置是有一定预算而非随心所欲的,因此在购物方面,爸爸妈妈就要商量着综合考虑。爸爸的观点是用一定数额的钱买更多的东西,当然每件东西的质量就会打些折扣,比如说同样的画板,在玩具店的价格就是IKEA(宜家)的5倍左右,当然物有所值,设计和做工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而妈妈的观点则是物不在多而在于精,同样的钱爸爸可能会买3-4件礼物,而妈妈则可能只为明明买一件非常棒的礼物。爸爸和妈妈可谓是各抒己见吧,爸爸觉得小朋友的东西损坏得比较快,没必要买太好的;而妈妈则认为价格高的质量相应也好一些,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在这点分歧上,爸爸妈妈采取的是折衷原则,视具体物品而定质量是否很重要。
妈妈最后语:以上的这些育儿观点分歧,说小是家庭内部的意见不合,说大是爸爸与妈妈育儿方式的不同,说得再大一点,也可谓是中西育儿之差异吧!不管怎么说,观点不统一并无大碍,关键是如何去解决这些不统一。对于明明的教育与成长,爸爸一直是对妈妈的方式方法言听计从,当然妈妈有不对或不妥之处,爸爸也会及时给予指出,妈妈也会欣然接受;而对于爸爸的观点与想法,妈妈也是予以充分尊重的。育儿路上没有孰是孰非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说,只要找到适合明明的育儿方法,爸爸妈妈就一定会统一思想、共同努力的。
前一篇:准妈妈感受胎宝宝强有力的胎动
后一篇:准妈妈临产前的饮食以及助力食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