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负迁移及防治措施

标签:
教育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负迁移
及
王艳珍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负迁移现象影响着学生新知识的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负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负迁移。总之它对学习形成干扰。
在教学中,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怎样防治这种负迁移,把负迁移现象转化为正迁移,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优化。结合多年前自己写过的一篇札记,就现在学生学习数学引起负迁移的因素及防治措施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起负迁移的因素。
1、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定势常常表现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去进行思考,当这种习惯思路与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途径不一致或相悖时,定势的作用往往形成负迁移使思维受到束缚或造成解决问题的失误,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让学生进行猜一猜的游戏,我拿出一个三角形当只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马上猜到是直角三角形;当只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说出是钝角三角形,当只露出一个锐角时,生异口同声地说是锐角三角形。而拿出来的却是一个直角或钝角三角形。再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授课中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快速抢答题。“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底是5CM,一条高是4CM,求它的面积。”一部分同学脱口而出:“10平方厘米”显然是错误的。他们囿于遵循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的思维框架之中却忽略对应关系,面临已经变化了的新问题,情境思维的趋向性使思维者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活动局限在解决类似问题的固定模式中,成为开拓思路的桎梏。
2、基础知识的错误强化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感知带有浓厚的随意性,理性概括的能力差,再加上教师教学时错误强化而引起负迁移,例如:在讲解“小数的性质”后,有的教师教学时强调指出:“今后见到小数末尾的0都要把它去掉不写。”这一错误的强化,就使有的学生学近似数时,随意去掉“0.30”后面的“0”,显然,在得数保留两位小数这个要求时,去掉“0”的作法是不正确的。所以应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释清楚表示概念内涵的关键性词语,使学生知道概念的使用范围和分类。
3、新旧知识混淆不清
知识混淆原因主要是负迁移作用的结果。防治方法是要努力提高教师“审时度势”的能力,对相当知识的内在关系和互相迁移的种种可能性要有足够估计,防患未然,死维技各个阶段学习内容的相对单一化,又不排斥一定时胡练习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在教分数应用题时,有的学生把“一堆煤有36吨,运走,还剩多少吨?”错解为:“36-
=35
(吨)”也有的学生把“一堆煤有36吨,运走
吨,还剩多少吨”错解为“36×(1-
)=9吨”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分清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加法应用题的差异。前一个错误是分数加减法应用题的解法干扰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答而造成的顺向负迁移,后一种错误是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学习干扰了对分数加减法应用题的理解而造成的逆向负迁移。
4、生活概念的千扰
例如,在《比和比例》这个单元中讲到“比的后项不能为0” “比可以化简”等知识时,有的同学便插话说:“比的后项可以为0,上一周我们班和六二班比赛足球结果是3:0”还有的同学说:“既然比可以化简,那么中国女子篮球队与韩国比赛的结果是77:70,可不可以简化为11:10呢?出现这样的错误和疑问,原因就在于比赛场上常出现的“几比几”“这个表示对方得分多少的差“比”干扰了学生对数学中表示两数相除的倍“比”的理解。
5、细节知识的遗忘
细节知识是易被忽视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某一结论成立的条件或某种解题方法适用的范围以及公式,法则等的遗忘导制后面运用中的错误。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句话中“只”字不能不少了这个“只”字,变成了“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应判断错误。再如“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关键词语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直线”少任何一个条件都是错误的。
二、防治负迁移的措施
负迁移给教学带来的危害很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迁移的心理活动看,集中注意于问题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形成知识的正迁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尔基说过:“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方面的教育,注重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远景教育。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求知欲望。当学生了解到“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语)“数学是科学的眼睛”“宇宙之大,核子之微,火箭之速,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华罗庚语),那么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就必然会更加坚定有力,学习热情倍增这是有效防止负迁移的心理动力。
2、抓住本质属性,讲清基本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教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正确概念,应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从操作,直观入手,把动手、动脑、动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具体思维情境中,建立正确、清晰深刻的概念。
例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准确理解“单位1”和“平均分”的概念,上课前,我准备一根绳子,一张纸、8块同样大小的方木块,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
(1)请学生到讲台前把一根绳子对折,即平均分成两份,老师指出其中一份的意思是二分之一,并写作:
(2)进一步演示证明,不对折而是一长一短;不平分虽然分2份但其中一份不叫,从而强化“平均分”概念的实质。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要求动手平均分成4份,并考虑可能有几种分法,想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和
。
(4)要求学生把8块木块当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思考它的和
应该各有几块木块。
通过以上思维活动,为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就不会因为对“单位1”“平均分”不理解而出现负迁移了。
3、加强分析对比,构建知识结构
内容相近、相拟,容易混淆容易发生误解的知识,有些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很相近,学生就会按自己的想象来理解,结果造成差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地比分析,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防止和消除负迁移。例如:比较“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和区别时,可以抓住三者的不同部分,使用“异同综合比较”方法列成下表,填空讨论完成下表:
讨论
(1)比和除法的关系,比中各部分名称相当于除法的什么?
(2)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3)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4)比、除法、分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通过分析、对比,学生可以发现三者的本质属性,新旧知识互不干扰。
4、精心设计各种形成的练习
知识的深刻理解,技能技巧的巩固,要在不断的反馈、矫正中得到强化,灵活精巧,形式多样的朱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消化巩固,而且能很好地防止负迁移,因此防治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设计有层次、有变化、有新意的题目,使学生积极思维,越学越有兴趣,此外,在练习中深入挖掘教材内部的智力因素,设计开放式练习,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学生思维的不自觉性,要达到上达月的,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各种有利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还必须将学生的思维导入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并控制好探索的深度,才能有效地根治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