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一期间朵朵的购物规则正式出炉了,导火线是椰奶事件。有天午饭时,朵看到外公和爷爷喝酒就提出要喝椰奶,也要用酒杯喝。当时家里没有椰奶,朵就开始哭。我和朵说没有椰奶喝很难过吧,难过就哭一会儿。可是外婆马上让外公去超市买椰奶,外公买了一箱回家。于是我内心开始焦虑了,怕这样下去,朵会要什么就一定要买,所以赶紧制定一个购物规则。朵朵每周可以选择一样东西,金额不超过20元。不过这个规则很快就被我们自己打破了。母亲节前的那个周六,我们一家三口去给外婆买礼物,经过小区附近的超市时朵爸进去买点东西,朵看中了造型可爱的棒棒糖形式的巧克力,一包有两个17.90元,没超预算就买呗。到了商场,给外婆挑选好礼物,经过米菲童装区,朵和她喜欢的米菲雕像玩,我就看看童装。后来朵也进来看衣服,自己选了条裙子要试穿,我和朵爸都觉得朵很有眼光,试穿后就买了,这可是朵第一次给自己挑选衣服呀。回家后我就觉得有点问题,又买巧克力又买衣服,这算不算违反购物规则了呢。虽然也没想明白,但还是继续执行这购物规则。下一周末又带朵去超市,去挑选她周一第一天入园要带到幼儿园的分享物,朵选了脆谷乐,挺好,没超预算。从超市回家经过上次买巧克力的超市时,她又提出要买上次吃过的巧克力,我和她说这周的东西已经买过了,是她自己挑选的脆谷乐,不能再买了,要买得下周记得买。朵在超市外大哭,我和朵爸坚持原则,抱着朵让朵哭,朵情绪平复后说那我下周来买。没过几天,回家后就听爷爷说朵要一个很贵的巧克力,不买就大哭,爷爷没办法就买了。
我觉得问题来了,朵开始惦记上这巧克力了。再想想我自己都没想太明白的购物规则,长此以往,朵会不会惦记上这一周一次的买东西的机会呢,感觉这个购物规则好像跑偏了。
六一前在树屋上课时和几个好朋友聊我对咱家这购物规则的疑惑,朋友们说要不就一周一次仅限于买吃的或玩具,衣服什么的不算在内。感觉还是哪里有问题,于是请教父母课堂的杨老师。杨老师说这样的购物规则会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周买一次东西上,转移到物质欲求上。杨老师说超市是个好课堂,在孩子还没有购物需求时,
成人把自己的行为说出来,传递给孩子“只买自己需要的”这个信息。比如,看到打折的可以说这个打折,好便宜,可是家里有,我不需要。说实话,这点很多成人自己都做不到,团购、特卖、屯货,买的肯定是相对便宜的,但不见得都是当时需要的。还有种情况,感觉女人购物时会经常出现,就是购物前想着今天要买双鞋,但结果是买了衣服,买了裤子,买了化妆品就是没买鞋,呵呵,反正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事。还有不少妈妈喜欢屯书吧,我也是其中一员,不过这一年来屯书少了,大多是根据朵的需要想买某方面书时再买,没啥活动时也会买。折扣力度大的活动一年好几次,不会每次活动都参加,有想买的书时会去看看,列好想买的书名,有就买,没有也不会因为便宜而买一些原本不想买的书。如果成人自己都做不到“只买自己需要的”,那如何才能传递给孩子呢。当时我们几个妈妈还讨论如果要带孩子去超市,可以事先列个采购清单,准备清单时就边写边说什么没了,需要什么,去超市只买清单上的东西。
杨老师还说带孩子去超市去商场时,不要防着孩子怕孩子要东西,孩子只是好奇,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发现好玩的东西,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家长怕孩子买东西,你的行为语言都会明白的传递给孩子你的这个担心,孩子反而会提要求。这点真的是这样,有次和朵经过小区旁边的玩具店,朵说要进去看看,我说好呀。她指了两件玩具给我看,我边看边和她聊,然后又告诉她里面还有很多玩具,和她一起东看看西看看,看完她就很满足的回家了,并没有提出要买哪个玩具。
如果孩子到了有购物需求的年龄,要带孩子去超市,每次去之前可以和孩子约定好今天可以买一样东西,预算在大人手里的。孩子如果要礼物,可以告诉孩子我今天没有做预算,买礼物是要提前准备的。
在朵还没有购物需求的时候,我们很少带她逛超市,偶尔去的时候主要是传递给她两点,一是乘扶梯要左行右立,二是试吃不是白吃。关于第二点,经常会碰到推销员招揽小朋友去试喝小杯酸奶,小小的杯子很可爱,朵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就提出要一小杯。在给她之前我就和她说明这是试吃品,如果觉得味道好就要买,朵喝完说味道好,我就买了一瓶。当时并没有想到传递给她这是不是我需要的,也没想到预算的问题。因为她不会提出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我压根就没想到这些,周末有空主要是出去玩。很庆幸,在朵还不到三岁,刚有购物需求时,及时补上了这节课。
和杨老师聊过后,我就开始调整之前那跑偏了的购物规则,一开始就碰到了问题,主要是因为自己的意识没跟上。还是经过玩具店时,朵说要进去看看,然后看中了一件玩具要买。那天我正好没带钱包,顺口就说了妈妈没带钱包,说完就知道自己说错了,言下之意是如果妈妈带了钱包就可以买。朵是反应慢,反应快的孩子会说那妈妈回家拿了钱包来买吧。看来我自己就没有做预算的意识,还谈什么传递给朵呢,那个当下真的对自己蛮懊恼的,后来想想上父母课堂真好,不是为孩子而是为自己,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部分给补回来。我都等不到下周上课就给杨老师打电话了,问怎样让孩子了解要做预算这个事。杨老师说还是成人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做购物计划时可以打开钱包,数数钱,说要买什么东西大概需要多少钱,然后数好钱放进钱包。父亲节前我就和朵说明天要给外公和爷爷买礼物,今天要做预算,边说边数钱,朵在旁边看着,然后第二天我们一起去买礼物。之后去超市买东西我都会做预算,带上朵,边买边说这是我需要的,这个好便宜可是我不需要……去超市时也会让朵选择一样东西,朵第一次选择的是个什锦糖,她就看中装糖的小拖车,塑料的材质不咋地。朵选好后我问她这是你需要的吗,朵郑重的说这是我需要的,我看看价格说没超预算,就买了。我并没有告诉朵是多少钱,只是告诉她没超预算,她还没到关注金额的时候,我当然就不提示她了,预算完全掌握在我自己的手里。虽然小拖车买回家就玩了几次,糖是一颗都没吃,我也不会去质问她这到底是不是她需要的,给她时间慢慢来。朵后来经过小区旁边的玩具店里提出要买个玩具,我会问她我们昨天做预算了吗,朵会有点低落的说没有,我说那我们今天做预算明天来买好不好,朵会很开心的接受,然后我和她一起看看各式各样的玩具,第二天来买。有时朵第二天会忘记,我会提醒她,不是能省则省,而是说到做到。朵并没有因此而每次路过玩具店时提出要买玩具的要求,从去年六月到现在,我们进玩具店看过四五次,买过两次,朵选过一个5元的玩具,选过一本3元的贴纸,她每次挑选都很认真,选到贵的玩具我就告诉她超预算了,她也不会哭闹非要要,继续认真挑选预算内的玩具。
http://s15/mw690/0022hwcity6HswX4cwe0e&690
朵没有惦记上玩具,但惦记过巧克力。朵两岁半前很少吃糖,就是参加万圣节活动时会吃几颗,巧克力好像都没吃过。一是我们家本身就不怎么吃零食,平时想不到买,每年春节买的零食要吃好久才能吃完,糖呀巧克力呀都是我带到公司让同事帮忙解决。二是朵两岁多自己刷牙,觉得自己刷的很干净,不要我帮忙刷,我也不好打击她积极性,所以糖方面会控制一下。后来检查牙齿时,朵现场刷牙测试她大部分地方都没刷干净,但牙齿倒没啥问题,医生说是和朵之前糖吃的少是有关系的。朵两岁半时,朋友第一次来家里玩,送给朵一罐巧克力,过了两个多月朵才发现,于是开荤了,天天惦记着吃巧克力。我和她约定每天吃一颗,晚上超过八点半就不能吃了。而且她吃的时候我也会要求吃一颗,一是不想让她一个人吃这么多巧克力,二是不想让她吃独食,好东西要大家分享。老人总是说我不吃,你留着自己吃吧,这可不行。朵最初做不到一天吃一颗,我回家后她肯定是吃一颗,白天肯定也吃的,她要吃外婆不会不给的。虽然我知道刚开始完全遵守一天一颗对朵来说是困难的,我并没有总是说她不遵守约定,但我心里肯定是介意的,当然不希望她多吃巧克力,总归有提防着的感觉。巧克力罐放在书房的书桌拐角处,八点半前朵要是忘了吃巧克力,我是绝对不会提醒她的,看《小毛病我不怕》、《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等绘本时,提到巧克力时忍不住加重语气。孩子是多敏感呀,我越是这样朵越是惦记。还好,没过多久,我觉察到了这一点,于是慢慢放下对朵吃巧克力的焦虑。当朵再次要求买她喜欢的棒棒糖形式的巧克力时,我没啥纠结的轻松的买给她,她特别开心,而且说好一天吃一个,她也做到了。朵三岁后每周会去我上父母课堂的树屋上美工课,必经一个进口食品超市,我和朵爸偶尔买点东西。第一次,朵在等我们结帐时就看到结帐台处摆放的各式各样造型可爱的巧克力,她就问我妈妈我今天有没有预算。我看出她想买巧克力,就告诉她今天来超市你可以选择一样东西,她开心的选择了一包蘑菇形装的巧克力,4个小小的近30元。第二次选择了葡萄汁,第三次选择了雨伞形装的巧克力。得到满足的朵之后并没有每次经过这个超市就要买东西,最初连续买过五六次,之后就不提了,经过超市就坐车回家了。而且当她轻松愉悦的得到过三次巧克力后,她开始不惦记巧克力了,朋友送的那罐巧克力现在还有1/3没吃完呢。不惦记不代表就不吃了,亲戚朋友偶尔会送她巧克力,刚收到时她都记得每天吃一颗,吃几天她就不记得了,经常忘记,吃完了也不会要求再买。其实对棒棒糖,朵也有这么个过程。朵入园后,有段时期是每天放学就要买棒棒糖,外婆、爷爷都会给她买。我也曾对此心存不满,不过想想自己没办法接,已经够麻烦父母了,就算了,只是提醒父母尽量每次只给她买一样,如果家里有吃的就带着去接,不需要每天都买。父母不可能完全做到,我也不会多说什么,从内心真正放开,不为此焦虑。朵过段时间对棒棒糖就没瘾了,也不知道算不算是充分满足了呢。
从去年6月就开始调整购物规则,在这大半年里我看到了朵的变化。去年11月,朵幼儿园好几家相约去看冰上迪士尼,朵和龙凤胎兄妹坐在一起,演出结束后,三个孩子都奔向了礼品区,有米老鼠、人鱼公主、巴斯光年等玩偶,我和龙凤胎妈妈和孩子们约定好每人可以选一样东西。朵看到一个小的质地硬的米老鼠玩偶,我问她是想选这个吗,朵摇摇头,说她想要软软的。然后我带她看了几个玩偶,她都没有选择。这时龙凤胎兄妹选好了,一人选了一个吸管杯,那个当下我清晰的感觉到我内心怕朵也选吸管杯,因为9月去香港时刚买过一个,我心里都想到朵如果要选吸管杯,我该说些什么让她重新选择。结果是朵在礼品区什么也没选,她说没有想买的。当时我真有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朵后来在出口处选了一个彩带。她入园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热衷于卷纸棒粘皱纹纸条做彩带,家里有20多个。当她在出口处看到有人在挥舞彩带时一下就被吸引过去了,然后很明确的告诉我她要买这个彩带,买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内心是愉悦而满足的。当然三岁半的朵还不可能完全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这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很多成人对自己的需求都不见得清晰呢,我愿意经常自省,和朵一起成长。
http://s14/mw690/0022hwcity6HswZpz6Rbd&690
http://s10/mw690/0022hwcity6Hsx09al359&690
http://s7/mw690/0022hwcity6Hsx0HD0ib6&690
还有一点,当孩子提出要买东西时,我们有时并不了解这个行为背后孩子真正的需求,只是怕控制不了孩子的购物欲。朵去年圣诞节收到了圣诞祖爷爷送她的望远镜后,就时常想着今年圣诞节的礼物。羊角球、小吉他、水晶鞋、贝儿公主裙,朵陆续提出好几个,我当时并不担心她会向我要这么多礼物,就和她聊这些礼物,还想想有没有其他好玩的礼物。当然我会提醒她全世界有很多小朋友,祖爷爷每年只能送给小朋友一样礼物,朵马上能从几个选项中说出一个她最需要的,而且说过几次后答案就不再变换,她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最需要的。我有次和朵说妈妈送你贝儿公主裙吧,结果相信童话的朵说不用了,圣诞祖爷爷会送给她的。圣诞节过了两个月后朵就很少提圣诞礼物了,她只是那段时间沉浸在收到圣诞礼物的喜悦中,并不是想让我给她买礼物。朵在幼儿园参加过两次跳蚤市场,对跳蚤市场很感兴趣,在参加完的一段时期里,她经过糕点店时会提出要买一块蛋糕,她是想体验买东西的这个过程。我理解她就不会为此焦虑,而是会协助她发展这方面的需求。
朵买这盒糖并不是因为想吃糖,而是送给我的礼物,她一颗糖都没吃,根本就不想吃,她就想买了送给我。
http://s15/mw690/0022hwcigy6HsQNWIgKfe&690
去年过年前幼儿园家长会上,一位妈妈说她四岁的女儿看到别的孩子穿什么公主裙就会要,不给买就哭闹。那位妈妈还说她女儿有段时间天天都要穿白雪公主裙,脏了也要穿,洗了没晾干没法穿就哭。老师说孩子到了审美期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如果孩子一定要天天穿一件裙子,那妈妈可以买一条一模一样的,替换着穿。而孩子现在出现看到别人穿什么就要什么,是因为她对美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可那位妈妈觉得如果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不就是在满足孩子的购物欲吗。成人内心的担忧投射到孩子身上,成人的问题就成了孩子的问题。
我很庆幸上了父母课堂,杨老师在“儿童行为分析”这节课上讲到“比较、炫耀”时就说过:看到别人有这个玩具,孩子想要时,提醒孩子“是你自己需要吗?”还是因为XX有所以你也想要。孩子可以看,可以要,但要有规则保护。只有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才值得拥有,不是因为别人有而要拥有,这是长期养成的习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