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加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宝贝 |
先讲一个故事:洗手间里的晚宴:一个四岁男孩的自尊
有一位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旧平房中的一间。她是单亲母亲,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每天她早早帮主人收拾完毕,然后返回自己的家。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却总是被她拒绝。因为她是女佣,她非常自卑。
那天主人要请很多客人吃饭。客人们个个光彩照人。主人对女佣说,今天您能不能辛苦一点儿晚一些回家。女佣说当然可以,不过我儿子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那您把他也带过来吧。女佣急匆匆回家,拉了自己的儿子往主人家赶去。
儿子问,我们要去哪里?女佣说,带你参加一个晚宴。四岁的儿子,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一位佣人--女佣有些不安。到处都是客人,她的儿子无处可藏。她不想让儿子破坏聚会的快乐气氛。更不想让年幼的儿子知道主人和佣人的区别,富有和贫穷的区别。后来她把儿子关进了主人的洗手间。
主人的豪宅有两个洗手间,一个主人用,一个客人用。她看看儿子,指指洗手间里的马桶。这是单独给你准备的房间,她说,这是一个凳子。然后她再指指大理石的洗漱台,这是一张桌子。她从怀里掏出两根香肠,放进一个盘子里。这是属于你的,母亲说,现在晚宴开始了。盘子是从主人的厨房里拿来的。香肠是她在回家的路上买的,她已经很久没有给自己的儿子买过香肠了。女佣说这些时,努力抑制着泪水。
男孩在贫困中长大,他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有见过洗手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他闻着洗涤液和香皂的香气,幸福得不能自拔。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盖上。他盯着盘子里的香肠和面包,为自己唱起快乐的歌。
晚宴开始的时候,主人突然想起女佣的儿子。他去厨房问女佣,女佣说她也不知道,也许是跑出去玩了吧。主人看女佣躲闪着的目光,就在房子里静静地寻找。终于,他顺着歌声找到了洗手间里的男孩。
那时男孩正将一块香肠放进嘴里。他楞住了,他问,你躲在这里干什么?男孩说,我是来这里参加晚宴的,现在我正在吃晚餐。他问,你知道你是在什么地方吗?男孩说,我当然知道,这是晚宴的主人单独为我准备的房间。他说,是你妈妈这样告诉你的吧?男孩说,是的,其实不用妈妈说,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会为我准备最好的房间。不过,男孩指了指盘子里的香肠,我希望能有个人陪我吃这些东西。主人的鼻子有些发酸,用不着再问,他已经明白了眼前的一切。
他默默走回餐桌前,对所有的客人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共进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然后,他从餐桌上端走两个盘子。他来到洗手间的门口,礼貌地敲门。得到男孩的允许后,他推开门,把两个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他说,这么好的房间,当然不能让你一个人独享,我们将一起共进晚餐。那天他和男孩聊了很多。他让男孩坚信,洗手间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他们在洗手间里吃了很多东西,唱了很多歌。不断有客人敲门进来,他们向主人和男孩问好,他们递给男孩美味的苹果汁和烤成金黄的美食。他们露出夸张和羡慕的表情,后来他们干脆一起挤到小小的洗手间里,给男孩唱起了歌。每个人都很认真,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一场闹剧。
多年后男孩长大了。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虽然收入并不高,但是每年他都拿出很多钱救助一些穷人,可是他从不让那些穷人知道他的名字。
有朋友问及理由,他说,我始终记得许多年前,有一天,有一位富人,还有很多人,小心地维系了一个四岁男孩的自尊。
故事讲完,转入正题:如何培养和加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的孩子将来会生活在一个更多变化的社会,他们将会面对职场的激烈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免不了一生中遭遇情场失意,事业困境,生意败北
……总有一天,我们要先我们的孩子而去,不如早点把世界交到他们手中。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他的人生是否幸福。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报道:一些青少年因父母的几句呵斥而离家出走;一些职员因工作环境中的些许不如意而愤然辞职;一些让人羡慕的“精英”与“天才”,却在轻微的挫折中陷入消沉中无法自拔,甚至爆发出攻击他人和自我毁灭的行为。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其根源都与心理承受力有关。
一个心理承受力弱的孩子,会表现得退缩,耐性差,懦弱,焦虑和自卑,面对困难他缺乏坚持,面对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他宁可不做,因为不做就不会输。
一个心理承受力强的孩子,情绪稳定,意志顽强,积极进取,他敢于冒险,乐于尝试新鲜陌生的领域,面对挫折和变化也能保持乐观,百折不挠,愈战愈勇。
我们的孩子,将来会生活在一个更多变化更多风险的社会,他们的未来,将要面对竞争激烈的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免不了遇上情场失意,事业困境,生意败北……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人生是否幸福,事业是否成功。
从小强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父母给予孩子受益一生的珍贵礼物。
儿童勇敢来自安全感人的勇敢多取决于他的安全感,安全感越充分,人就越乐于尝试冒险和挑战自我。对孩子而言,可以信赖的、能保护他的妈妈,或爸爸,或其他的重要养育者,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基石。所以,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最重要,最基本,最关键的是,在孩子人生之初,父母就要与孩子之间建立起健康亲密的依恋关系。
对父母不依恋的孩子,首先丧失的是对父母的信任,进而丧失的就是探索世界的勇气。他们缺乏自信,面对挫折看不到自己的潜力,轻易放弃;他们总需要通过别人的关注和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来获取“别人”,而不是“自己”对自己的关注。
妈妈也应该停止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妈妈就是孩子的天。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能让妈妈满意,这是具有毁灭性的心理负担。妈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孩子每一天的进步而骄傲,而不是期待孩子比隔壁小明钢琴弹得好。永远不要横向比较自己的孩子
。但纵向比较是好的。告诉孩子“今天比昨天好,这次比上次强。”这样的推动才是孩子进步的阶梯。
管理好孩子情绪才不怕挫折和困境认识自己的情绪并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能保持稳定的心境,这无疑是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基石。
让孩子有一个畅通的情绪宣泄渠道。在孩子悲伤沮丧的时候,也让孩子尽情宣泄,就让他去哭个涕泪滂沱,而不是劝孩子“别哭别哭”,“男孩子不能哭”这样的话。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或者什么都别说也好,就抱着孩子。4、5岁以上已能够独处的孩子,给她空间和时间去消化自己的情绪,帮孩子轻轻带上门就好。
在孩子爆发愤怒等强烈的负面情绪时,有技巧地让孩子发泄出来。比如阿宝被别人欺负得哭了,妈妈不许她还手打人,她很生气,开始砸周围的东西。妈妈先紧紧抱住她,这样可以限制她继续破坏,同时用尽量轻地声音在她耳边说“宝宝,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如果是别人那样对妈妈,妈妈也会很生气。”然后,“你把书扔坏了,那可是你最喜欢的书啊。”“我们去打枕头吧。”或者“也许你想画出自己生气的心情。”或者,“如果你想跟妈妈说说,妈妈在听。”
而自我反省是另一种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发生在事件已经发生,心情基本平定的时候,这时候再回放事件,就能较理性,客观地看待分析;反省的另一层意义是,再一次经历当时的情绪波动,但脱离了“现场”,那么情绪压力再一次释放的同时也得到缓解。

故事讲完,转入正题:如何培养和加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