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孩子被欺负,为何瞒着我
(2013-09-06 21:58:32)
如果怀疑孩子受到了欺负,首先要弄清事实真相——你的孩子是受欺负者吗?不幸的是,孩子们往往不愿意主动地向你透露这个情况。孩子们之所以不愿意告诉父母或让父母牵扯进来有很多的原因。作为父母,要能及时观察和判断孩子是否受到欺负,应当注意哪些潜在的征兆呢?

孩子不愿说真话的原因
孩子们之所以不愿意告诉父母或让父母牵扯进来有很多的原因。“那些欺负别人的孩子往往把一种羞耻感灌输到这些受到欺负的孩子心中。”凯特·葛恩波斯说(《应对欺负、挑衅与恶意》一书的作者)。“这些孩子或许认同了别人给他起的难听的绰号,或许认为他们应该自己来处理这件事情。”
此外,影响孩子们说实话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孩子们对父母可能作出的反应没把握。“如果孩子们担心父母得知事实后,可能会有过激的反应;或者认为父母已经有一大堆让他们难缠的问题了,不想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他们往往就会保持缄默。”葛恩波斯说。欺负
委屈 难过 说谎
潜在的征兆会说话
作为父母,要能及时观察和判断孩子是否受到欺负,应当注意哪些潜在的征兆呢?
■ 身体征兆
1、伤痕与淤紫
孩子们通常容易被划伤、擦伤或碰得淤紫,但如果你孩子身上的伤多于正常发生的数量,你可能就要探究一下原因了。你的孩子可能觉得承认自己受到欺负是一件十分难堪的事,但受到身体侵犯是不可容忍的,你需要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2、撕坏的衣物
许多孩子都喜欢把自己最喜欢的衬衫撕去一块儿,或在牛仔裤的膝盖上扯一个口子以表现新潮。但是,如果这种现象多于正常追赶时髦的状况,那么这就有可能是孩子正受到身体侵犯的一种迹象。
3、头疼、肚子疼
经常抱怨头疼或肚子疼也是孩子可能受到欺负的一种迹象,尤其是发生在孩子就要去上学之前。这两种症状都有可能是孩子为逃避上学而寻找的借口,但是,这种生理上的反应也可能完全是真实的。吃饭没胃口也是受欺负的征兆之一。担心受欺负的思想压力往往会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生理疾病。
■ 社会性征兆
1、不愿意上幼儿园、学校
这是孩子可能正受到欺负的一种重要征兆。大部分欺侮、挑衅的行为是发生在操场上,而这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比如,学业成绩的下降,不愿参加幼儿园、学校的活动,或想中途放弃他们已经参加的活动。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少朋友,要弄清楚是为什么!孩子们往往试图呆在家中,以躲避欺负。
2、经常丢钱
孩子如果时常丢钱,也是受欺负的迹象之一。你一定看过不少电影,电影中时常有那些欺负人的家伙索要其他孩子午餐钱的镜头,而这在真实生活中是时常发生的!受欺负的孩子可能会因此变得非常易怒,而这种易怒的负面情绪很容易撒在身边的父母或兄妹身上。如果你注意到你的孩子总是处于一种愠怒、沮丧、侵犯的情绪之中,那这也是一种受到欺负的迹象。
孩子受欺负怎么办?不少家长都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是替孩子去“出气”,教训对方一顿呢?还是交给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避免此类事情再发生,对于家长来说,这是一个难题。
家长苦恼: 孩子受欺负 家长很窝火
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在集体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一些小摩擦,最让我感到担心的是她受了欺负还不吭声。前段时间,她爸爸出差回来时买了一件漂亮的玩具,她很喜欢,去幼儿园的时候也带上,说跟小朋友一起玩。那段时间我工作忙,也没注意到一些细节情况,两三天后才发现她一直没把玩具带回来,问原因,女儿才支支吾吾地说,被班上的一个男孩拿去了,她要不回来。

听了后我很生气:女儿怎么这样没出息,自己的东西被抢了还不敢要。我想第二天找老师去了解情况,老公却劝说这是小事,没必要兴师动众,让孩子自己跟老师说。我也很矛盾,不知道在这件事上该如何教女儿解决。——圆圆妈
上个周末,贝贝和小区里的几个孩子聚在游乐场边玩耍,他们都是四五岁左右,家长们也比较放心,没有贴身跟随。我和另外一位家长在旁边闲聊起来,突然,儿子眼泪汪汪地跑过来,我一看,他的小脸上有一道红印,很明显是用手抓的。儿子哭着说,他正准备爬滑滑梯,可旁边那位比较高大的小男生要插队,还动手打了他,受了欺负的贝贝显得很可怜。
我真想教他勇敢地去跟对方“干一架”,可理智告诉我不能这样,只能是带着儿子找那个小男孩讲理去,因为都有家长在场,大家只是和和气气地说了一些大道理。表面上问题解决了,可我还是很担心,儿子以后再被欺负该怎么办?——贝贝妈
专家说法: 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吃亏”
孩子们之间的打闹跟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之间的打闹更多的是带有游戏成分,是一种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该如何交往,对他们来说,也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很多时候,所谓“吃亏”其实是家长的想法。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两个孩子刚刚打架了,而且还是满脸泪水的,可一会儿又在一起亲密无间地玩。所以,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家长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得过于严重。如果只是偶然受到欺负,完全不必理会,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传递一种受欺负的概念,那样,会使他原本没有负担的心理变得沉重起来。
理智做法:学会自我保护
当家长遇到这种问题时,理智的做法是:如果孩子没当回事,继续高兴地玩耍,家长也就不要再追究;如果孩子很伤心,很委屈,家长就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在这件事上,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在批评别的孩子的缺点的同时,也要指出自己的孩子在这一事件中的责任,不要把埋怨都倾泻在别的孩子身上,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大度。然后家长要及时和对方孩子的家长沟通,提出问题所在,友好地商量解决方法。当双方家长意见达到一致时,可带两个孩子见面,这时候家长不需要再掺合,而是让孩子自己来解决,该道歉的道歉,该和好的和好,一场交际危机也就化解了。
此外,还应该尽量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勇于表达、敢于据理力争的勇气。要力劝孩子别在欺负他的人面前哭,哭泣只会导致对方变本加厉地嘲弄。教孩子表现出自信心,比如,告诉他注视着欺凌弱小者的眼睛说:“住手,我可不喜欢你所做的事情”,然后,昂首挺胸地离开。
网友支招:不服输 “以牙还牙”
对于“孩子受欺负该怎么办?”这个话题,网上的妈妈们也充分发表意见。爱子心切,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家长们希望孩子从小就是强势的,很多妈妈认为,如果孩子受到别人欺负,一定不能服输,要还击过去。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你一味忍让退缩,结果会更惨。”网友嘟嘟说道。也有部分妈妈认为不能简单地教孩子“以牙还牙”,那样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你可以先向孩子征求意见,问他想怎样做?然后告诉他要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自己没办法解决,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孩子间的玩闹不过是过家家,只要好好疏导,就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网友冉冉妈说道。
记者手记:从源头上 杜绝校园暴力
近几年来,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有些甚至让人瞠目结舌,我们很困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不可否认,除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外,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也难逃其咎。校园暴力中,受暴者身心受到伤害,施暴者最终也会受到相应的制裁,可以说,双方都是受害者。作为家长,我们就应该从源头上杜绝此类事情发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教育他,与人和平相处,不要欺负别人,拳头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教给孩子辩理、保护、反抗的能力,从小锻炼他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
欺负弱者的心理轨迹:有过度补偿情结的人,会在青少年期、青年期里,不惜代价地、不计规则地拼命努力、拼命博取。激励其如此拼命的,是为了摆脱内心残留的曾经被别人看不起的痛苦记忆。这种激励时刻刺激内心并体现在行为上,进取和努力渐渐演变为病态性的,心理学称为偏执性进取。
人人都有自卑,人人都从自卑起步寻求补偿。多数人进入青年期后,随着年龄、能力、经验的提高,会逐渐从自卑转化为自信。多数人因为自己曾经有过“自卑、努力、提升”的经历,会随着年龄增长、社会成就不断提高、社会资源的逐渐拥有,个人心性会开始变得越来越宽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少数人在自卑转化的过程中会不太顺利,比如早年遭受痛苦、遭受屈辱太深的人,痛苦的印迹会过于深刻地印在心底。这些痛苦印迹,令其在寻求优秀、寻求补偿的过程中过于迫切、过于刻意,形成心理学所称的“过度补偿情结”。
有过度补偿情结的人,会在青少年期、青年期里,不惜代价地、不计规则地拼命努力、拼命博取。激励其如此拼命的,是为了摆脱内心残留的曾经被别人看不起的痛苦记忆。这种激励时刻刺激内心并体现在行为上,进取和努力渐渐演变为病态性的,心理学称为偏执性进取。
因为长期、拼命地病态进取,有过度补偿情结的人,往往在青年期或中年早期,比普通人众更早一些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比如获得一定成绩、获得较好的职位、赚到一定财产、拥有一定知名度等。但是,过度补偿情结本身是病态的,由此激发出来的偏执进取获得的成就也是带病的,并不能直接改变自卑。
“自卑、痛苦记忆、过度补偿、偏执性、有一定位置掌握一定资源”这几项,混合在心里,一段时间后会共同掺杂发酵为一个奇怪的混合体。拥有这种混合体心态的人,往往性格乖张、狭窄、刻薄、暴戾,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类似于骂孩子、打老婆、欺负弱者、刁难下属等。
这种人通常厌恶新人,每当见到新人就会下意识打击、挤兑、踩压。因为新人的某些幼稚和不足,刺激了其内心“自己也曾幼稚、不足”的记忆,并唤醒连带的痛苦记忆。因为厌恶曾经的痛苦,所以厌恶眼前具有唤醒功能的新人。用心理学语言说,因为不接纳自己,所以不接纳对方。
欺负弱者、打压新人,还有另一层心理含义,就是通过欺负和打压,自己就仿佛站到了当年欺负自己的人的位置上,于是内心里替代性地为当年被欺负的自己解脱了痛苦。同时,欺负和打压也是一种自我麻醉:看,我能欺负笨蛋,说明我不是笨蛋。用心理分析来看,不过是自卑者内在客体关系表达与行为反向。
让孩子“免受欺负”的黄金法则!你家小宝是否总是在外面或者幼儿园受人欺负?你家小鬼是否总是出去打架惹是生非?遇到这些容易被人招惹和爱惹事的抱宝宝,心理学家早有一套应对的办法。
让孩子获得别人尊敬的最好方法,是教会他尊重别人。这观点是否觉得有些奇怪?事实上,这样做让我们一举两得:培养出一个既有教养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
打架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在幼儿园的院子里就有可能出现小朋友对峙的场景出现。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毫不迟疑地对我们说,如果孩子不知道在如今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强弱之分,那绝对是我们的过错。
一、告诉孩子:为生存而武装≠“终结者”
过去,听话和乖孩子会受到称赞和表扬。今天,人们赞扬那些主动积极、有斗争精神的孩子。世事如此艰难,以
至于人们认为最好是全副武装而生存,即使有令人厌恶的个性也无所谓。
看到孩子受欺负,父母都会很生气,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滑梯小霸王。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做法,这位父亲夸耀自己的儿子:“全班的同学都怕他!”那位妈妈为“自己的女儿打遍天下,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敢打”而自豪。
但实际上,如果父母期望通过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极具攻击性的“终结者”,而让他在同伴中获得尊重,恐怕注定是要失望了。因为害怕并不意味着尊重,顺从并不意味着接纳,让孩子获得别人尊敬的最好方法,是教会他尊重别人。

1、别人!什么是别人?
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阿海尼告诉我们:“六七岁之前的孩子还不懂得什么是尊重。在此年龄段之前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尊重的定义对他们来说过于抽象。他需要眼见为实,而尊重从外部不一定能看到。当然,我们谁都知道不能等孩子懂得电插座危险之后再禁止他去摸。对尊重这个词也一样,父母完全可以在孩子还没有明白尊重的真正的意义之前就要求他尊重别人。”
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仅靠简单的下命令是远远不够的。
为什么不应该拿最大块的蛋糕?
为什么不能在火车的车厢里大声地唱自己喜欢的歌?
为什么砸坏小伙伴的小汽车不对?”这些都需要非常具体的解释。
2、 我,是自己;你,是别人
要教会孩子尊重别人,首先应该教会他别人和自己的区别。然而,长久以来,孩子往往认为世界是以他为中心的。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父母说话的口气就像是对自己同伴说话一样,不经妈妈的允许就去翻大人的包……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家认为,今天的父母经常因为没有过多的时间陪自己的孩子而内疚。因此,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无条件地答应孩子的要求。但是,成年人的作用,并不是整天趴在地上同孩子玩乐高玩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正是由于人与人存在不同,我们才会彼此尊重。否则,对孩子来说,一切就非常模糊:“如果妈妈成为我的伙伴,我当然有权力推搡她一下。”
二、倾听是尊重的黄金法则
心理学家认为,让孩子懂得尊重的黄金法则就是:“教会孩子不要打断别人的话!”这条法则意味着,别人的话是有价值的。在对话中,每个人都轮流说话和倾听别人。为此,阿海尼评点了一个最新的儿童产品广告。广告中,一个孩子打着一条口号:“只听你自己的!”他说道:“这条广告传达了一个非常错误的信息,因为如果一个人只听自己的,他一定是一个孤独的、无聊的和不会尊重别人的人。”
学会倾听别人,有效地回答别人的话,而不是自己想自己的,这是尊重他人的基本规则。当然,这个法则并不仅仅是给孩子建立的。要让孩子重视倾听别人说的话,成年人也应该重视孩子的话。比如,如果你说好他放学后,你到学校去接他,或者,像约定好的那样,你送他到外婆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不要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主意。孩子对成年人说话不算话是很敏感的。这样,孩子会有失去信任的危险。
三、告诉孩子——看,那样做多没礼貌!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尊重他人的事情发生比如,为了抢公交车上的座位推搡别人;开门的时候不顾后边的人,门打在别人的脸上;汽车停在人行道上妨碍儿童推车通过等等。孩子看到这种现象时,孩子可能会疑惑地看着我们,仿佛在问:妈妈,为什么他们不像你说的那样?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要求保持一致性?不要装作什么都没有看见,相反,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对孩子强调尊重别人的重要性:“你看,那个叔叔把后来的奶奶都碰到了,这样做多没礼貌!”
礼貌:尊重的最初练习
哲学家这样认为:“礼貌会帮助孩子接纳某些价值观。要想很好地教养自己的孩子,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礼貌,重要的是向孩子传递礼貌的原则和同时传递精髓。精髓,不是装出来的善良或者慷慨,而是真正的善良和慷慨。”
不过,做到慷慨、公正和勇敢很难,而做到礼貌要容易得多。好的教育是从最简单开始做起,在孩子明白传递的精髓之前,让他先学会礼貌待人是十分必要的。
四、辨别争执与尊重
小争执与缺乏尊重的区别在哪里?如何评估小伙伴的小争执和显然是缺乏尊重之间的区别?
这个界限应该由父母来指出。在课间玩的时候让别人轻轻地推搡一下,这不是很严重,但是每天的甜点都被人抢走,这就不能接受了。幼小的孩子通常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事实上,尊重有两重意义:
- 明白尊重别人的界限。
- 制定得到别人尊重的界限。
明白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是如此重要:最近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抢别人东西的孩子并没有感到自己是在做蠢事。这些孩子没有什么东西属于别人,什么属于自己的界限。这种模糊的认识使这些孩子只要自己想要就占为自己所有,
不管是不是别人的东西。他们甚至还认为,别的孩子不大方,不肯把东西给他们。
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有些事情我们没有权力对别人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也不能接受别人对我们做。”但是,原则确定之后,我们要注意观察孩子。孩子有可能会害羞讲述自己在课间的遭遇,或者不敢抱怨。
五、被人当作“告密者”并不是令人光荣的事情,即使在幼儿园里也是如此。
动画片的主角总是那些独自应付各种危险的超级英雄,怎么能承认在幼儿园的院子里,自己面对三块豆腐高的小伙伴的威胁就投降了呢?
孩子还小,让他们自己应付这一切还为时过早,父母一定要适当地干预,当然,干预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己冲出去帮孩子摆平对方。如果大人过分地保护孩子,一方面是就没有办法让他学会面对,另一方面,跟欺负他的人一样,我们同样向他传送了一个拳头就是法律的信息。
正确的做法是教会孩子一些自卫的方法。比如,当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欺负或者嘲笑时,建议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然后勇敢地面对欺负他的人,对别人的无理要求大声地说“不”,如果实在无法处理再去告诉老师。
试想如果你的孩子遇到问题就去告诉老师,那他长大了,也会是个不会处理问题和矛盾的大孩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及时询问事情的发展情况。如果情况一直没有改善,我们就需要出面了。毕竟,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