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让孩子愿意听、愿意讲

(2012-02-26 17:39:56)
标签:

教育

分类: 宝贝

先说说如何听孩子愿意讲,在谈谈如何讲孩子愿意听。要知道,我们是做人生教练的,不会让你听完,读完,就算完了- 哪儿有不练就能夺冠的运动员?所以,我会在讲解之后,提供一些“趣味练习”给你;如果你需要他人的鞭策,我们还可以考虑每周送你一个“目标提醒”。

如何让孩子愿意听、愿意讲

总结客户案例,其中一大原因是:除了给钱以外,家长失去了对孩子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利用日常的交流,建立以平等互尊为基础上的密切沟通,让孩子感到深切的理解和强有力的支持。用孩子们的话说就是:跟他们说了也没用,他们不了解国外情况,要么瞎操心,要么乱训人。于是,退学、交友便成为最容易的解脱方式。而我们很多在家长制环境中长大的家长,常感困惑:怎么促进个性发展而不造成个性纵容。

 

为此,我想就美国目前提倡的有效交流技巧作一点简介。不论你的孩子刚会讲话还是已经成人,运用这些技巧后都会立竿见影。一旦掌握,形成了有效的语言习惯,不仅在家庭中,而且在社会上,都会让你在与人的交流中感到得心应手。


介绍三个层次的听法

第一层“主观的听法”

采用这种听法时,人听到的内容是自我生活经历在脑中引起的联想,回答完全反映的是自我经历,没有与言者的本意产生关联,常常使言者感到话不投机,得不到理解,结果是中断谈话,甚至引起争议。

 

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尤其是高中生抱怨“我爸妈从来听不见我说什么”,甚至把“从来听不见我说什么”升级为“我爸妈从来不关心我”;留学生中常有“不是因为要钱,跟他们没什么可说的”。这些现象常常是“主观的听法”的结果。

 

举例说明1:

{背景:孩子刚到美国,不习惯学校食堂的饭,想和妈妈在网上诉苦。}

孩子:“妈,学校的饭我真咽不下去。”

妈妈:“我去法国旅游的时候,凡是没吃过的,好不好吃我都尝尝。”

孩子:“就你厉害,行啦吧。”
【解析】妈妈的回答的是自己很得意的国外经历,没有听到孩子的苦衷;引起孩子反感,交流中断。

 

举例说明 2:

{背景:班上分小组做项目,孩子所在的小组各显身手,得了A加,小组成员都认为孩子是数学天才,孩子 很高兴。}

孩子:“妈,你知道我们小组是怎么赢的吗?讲演全让老美做,难题全让老中解。”

妈妈:“这不明明是种族歧视吗!把出头露脸的事分给老美。”

孩子:“你根本不了解情况,别乱发言。”

妈妈:“我不了解情况?你多傻我还不知道!”

【解析】妈妈的回答的是自己的假定,没听到孩子的自豪。

 

第二层“客观的听法”

采用这种听法时,完全集中在言者上,不带有任何主观的反映。言者感到被听者全身心的关注,很多时候,这便是言者想要得到的全部,并不是想要被指教或建议。

 

而当言者真的是在寻求理解的安慰的话,这个层次的听法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

 

我们有时会碰到那些自豪的家长:“我儿子什么都和我说”;会听到孩子说:“我想先跟我妈商量商量”,这些现象通常是运用客观听法的结果。

 

举例说明1:

{背景:孩子刚到美国,不习惯学校食堂的饭,想和妈妈在网上诉苦。}

孩子:“妈,学校的饭我真咽不下去。”

妈妈:“是不是因为西餐不习惯?你准备怎么办?”

孩子:“学校有微波炉,我想把剩的晚饭带去热热。”

妈妈:“不错!你自己能解决,我也就放心了”

【解析】妈妈的回答是进一步确认自己听明白了,并采用启发式提问,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对自己处理方式感到有自信。

 

举例说明 2:如何让孩子愿意听、愿意讲

{背景:班上分小组做项目,孩子所在的小组各显身手,得了A加,小组成员都认为孩子是数学天才,孩子 很高兴。}

孩子:“妈,你知道我们小组是怎么赢得吗?讲演全让老美做,难题全让老中解。”

妈妈:“听上去你们做了成员分工,而且结果很好。你对这种分工是怎么想的?”

孩子:“我太喜欢了。谁哪方面有能力,就自我推荐,而后全体表决。没人在乎谁是头谁是兵,目标就是小组赢。小组的成绩,就是每个人的成绩。”

妈妈:“看来你很快适应了新的做法,妈太为你高兴了!”

【解析】妈妈的回答是进一步确认自己听明白了,对自己不确定的部分,采用开放式提问,以避免主观偏见或假定;孩子愿意继续和妈妈分享。


    上次谈过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听法后,有朋友提出疑问:我很想多用“客观听法”和孩子交流,但怎么一张嘴就冒出“主观听法”,请问有什么解决方法?


    所以我今天想先把最后一层听法介绍完;而后介绍一个“魔力换档”,帮你有效地从第一层换到第二层听法,就此将我们的话题从“如何听孩子愿意讲”转向“如何讲孩子愿意听”方法之一:“使其强大问句”;再附加“趣味练习”一个(我在家跟孩子们玩过几次),谈笑之余,共同提高。


第三层听法“直觉听法”(英文称Intuitive Listening)

采用此听法时,听者动用所有感官,听到言者字面上的和字面后的意思,同时注意到言者的语气,情绪,以及能量层次(共分七个能量层次,细节见“进一步参考”),必要的时候,甚至能够先在同一能量层次上与言者共鸣,而后通过提高自己的能量层次将言者带起。这是最有效的听法,言者感到被理解,有知音。


    从理论上说来,此种听法在家长和孩子之间不难进行,因为大多数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了如指掌,而在日常交流中,家长往往急于抓住一切教育,注意力放在如何说教上,没有放在听完、听全上。


举例说明1:

{背景:孩子到美国半年后开始说食堂饭不好吃,其实是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去中餐餐馆吃。}

孩子:“妈,学校的饭我真咽不下去。”

妈妈:“是吧?上学期你好像挺习惯的,是最近换大厨了,还是有别的原因?”

孩子:“班里的其他老中都去中餐馆吃。”

妈妈:“难怪那,我猜你可能是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和人家一齐下馆子,既委屈了肚子,又孤立了自己,可能还有点儿没面子,是不是?”

孩子:“是这么回事。”

妈妈:“让我先和你爸商量商量,明天我们再来讨论解决方案,好不好?”

孩子:“行!”

【解析】妈妈的回答的是根据自己的直觉,表达出来让孩子确认;确认后虽然当场拿不出解决方案,却为“意向对话”做了预约;孩子感到妈妈不但很了解自己,而且尽量支持自己。


举例说明 2:

{背景:班上分小组做项目,虽然孩子所在的小组得了A加,孩子为自己没能上台代表小组发言,感到很沮丧}

妈妈:“上周做的项目结果如何?”

孩子:“得了个A加。”

妈妈:“你是说A加吗? 你的语调怎么听上去象得了D.”

孩子:“妈,你知道我们小组是怎么赢的吗?难题全是老中解的,讲演全让老美占了。”

妈妈:“嗷,我猜你是因为没能上台出头露面,感到不舒服了吧?”

孩子:“可不吗,要在国内,凭我的语言表达水平,哪有他们的份!”

妈妈:“听起来你有点不服气,那你有什么打算?”

孩子:“什么打算?。。。你一问我到想起来了,学校有讲演俱乐部,我明天就去看看”

妈妈:“好样的,儿子!”

【解析】妈妈的回答的是根据自己的直觉,表达出来让孩子确认,确认后,没有迎合孩子一起表达不满(成为语言环境的“受害者”),而是采用“使其强大问句”,启发孩子思考解决方案;谈话后孩子感到自己很强大。


    以上介绍的三个层次的听法,在生活中各有不同用场,并没有绝对的好坏。而你在了解了基本概念以后,便会留意自己的习惯方式,渐渐地,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场合,采用最有效的方法。


使其强大问句 (英文称Empowering Questions)

此种问句的作用是引起对方独立思考,理清思路,着眼未来,侧重问题的解决;启发对方寻求自己的答案和探索新的可能性。其句式是开放式的,对方不能简单地用是或非来回答。

 

此种问句就象“魔力换档”,可以使你轻而易举地从“主观听法”状态,把注意力转向对言者的好奇,换到“客观听法” 状态。


举例说明 1:

{背景:孩子数学小测验得了C,觉得很窝囊,因为所有的题都求了X, 忘了求Y,并非因为贪玩,或不会做。}

孩子:“爸,数学考了个C,需要家长签字”

爸爸:“告诉你笨鸟先飞,你就是不听话。一个月不能上网”

【解析】爸爸的回答,不仅没能给孩子表达心情的机会,反而用一次考试结果给孩子贴了标签“笨鸟”,采取的惩罚方式和问题没有自然联系;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打击。

孩子:“妈,数学考了个C,需要家长签字”

妈妈:“到底是怎么回事?”

【解析】妈妈用“开放式”问句,迫使自己暂时放下心中的不满,给自己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

孩子:“我其实都会做,就是马虎了,所有的题只求了X, 没求Y.”

妈妈:“一个C不能代表你的能力,别太难过。关键是,你准备如何避免下次再发生?”

【解析】妈妈用“使其强大”问句,把孩子带向未来,侧重问题的解决。

孩子:“我已经想好了,下次考试,我会把题读两遍再做,做完后。。。”

妈妈:“你很会想办法,我等你下次的好成绩。”

【解析】妈妈用“播种说法”,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播下成功的种子。


举例说明 2:

{背景:高中选课,美术和乐队发生课时冲突,孩子选择了美术,需要家长签字。}

爸爸:“放着正儿八经的乐器你不学,去修什么美术,不签。”

『解析】爸爸的话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做决定, 或是没有权利作决定,容易促成孩子的“受害者意识”

妈妈(使其强大问句):“我需要听你分析一下选择美术的利和弊各是什么?而后我们再做决定。”

『解析】妈妈的话启发孩子的独立思考,学会权衡利弊,培养孩子“主宰自我意识”。


    不是所有开放式语句 (Opening Questions)都有使其强大的作用,前提是放下主观的假设,推断,评判,由衷地了解对方。否则的话,孩子(很自然使用第三层听法)马上会感觉你不是真的关心,是在质问或窥测他,降低信任度。


举例说明:

{背景:孩子买了件打折的外衣,是父母最不喜欢的颜色。}

爸爸(带指责口吻):“你怎么买这么个颜色?”

孩子:“穿衣戴帽,个人所好”

『解析】虽然爸爸用的是开放式问句,但却是指责的口吻,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没想解释真正的原因;爸爸误认为孩子缺乏审美眼光,感到失望。

妈妈(带好奇心问):“你为什么买这个颜色?”

孩子:“最后一件了,降价80%,颜色差点就差点了”

『解析】妈妈带着好奇心,用“开放式问句”,找到真正的原因,发现孩子懂得省钱也不缺乏审美眼光,很宽心。

对孩子来说,学会用开放式问句,在与外国人的社交中,会感到自如很多,减少不知说什么的困扰。因为你只要题一个开发式问题,对方通常会滔滔不绝地答一大堆, 你不需要担心自己是否全听懂了,或该怎样回答,只要在对方讲完后,接着题开放式问题,从而达到“客观听法”的效果。


举例说明 :

{背景:校车上,身边坐的是一个不熟悉的老美,孩子不知该说什么}

老美:“Hi”

孩子:“Hi”

孩子:“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解析】用开放式问句,找一个别人很容易回答的问题,避免回答的人为难。

老美:“I had a such busy day. I went to play football…, then I …”

孩子: “How’s the football go?”

『解析】根据回答的内容,再跟一个“开放式问句”,达到“客观的听法”的效果。

老美:“Fantastic! Our team ….”


趣味练习:

甲(家长),乙(孩子)两方共同决定一个话题,而后以“开放式问句”展开比赛:问的人必须用“开放式问句”提问,答的人必须用“开放式问句”回答,如此继续,直到一方输掉:用了肯定句,或用了“关闭式问句”(可以用是或非回答的问句),或30秒内想不出回答。

Have Fun!


    上次介绍了“使其强大问句”后,有朋友反应说:以前跟孩子讲话用惯了命令式语气,要采用“开放式问句”不容易,采用“使其强大问句”更不知从何着手?

 

所以我今天就把我们工作中常用的“使其强大问句”,根据家长与孩子对话的需要归类列举如下。作为“趣味练习”,你可以从中选一个或改编一个你感觉顺口的,在一周内每天在孩子或其他人身上试用一次,结果会让你惊讶(我等待你的成功分享);另外将上一讲中提到过的“播种说法”,在此介绍一下。


“使其强大问句”例句:

当孩子比较低落,看不到出路的时候,家长可选用如下问句,既能起到启发孩子独立思考的作用,又可避免自己一起陷入问题的框框。

如何让孩子愿意听、愿意讲•你准备怎么解决?/What can you do about it?
    •你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呢?/What other choices can you make?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会怎样呢?/What’s another way to look at that?

•怎样能自己换种说法帮你前行?/How can you reframe that to help you move on?

当孩子经历了某个“不理想”的经历,家长可选用如下问句,启发孩子着眼未来,避免引起反感的说教(把说教放在“使其强大问句”之后,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会有效得多):

•你下一步准备怎么办/What’s your next step?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at?

•如果再发生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办?/What will you do the next time?

•你认为主要障碍是什么?/What do you think the main challenge is?

•你会如何体现自己作出的承诺?/How will you demonstrate your commitment?

•如果让你重新经历一次,你会有什么不同?/If you could redo that, what would you do differently?

当孩子对某件新的尝试有些举棋不定的时候,家长可选用如下问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避免过早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事如何适合/不适合真正的你?/How does or doesn’t that fit into who you really are?

•这个主意如何体现你的价值(你认为重要的东西)?/ How does that idea fit in with your values?
    •这事在哪方面符合你的生命意义?/What about that fits into your purpose?
    •你的后备计划是什么?/What is your backup plan?

•这事为什么对你如此重要?/Why is that important to you?

•如果真的实现了,你的感觉是什么?/How will you fell if that happens?

当孩子在行动上有些拖延,家长可选用如下问句,启发对方寻求自己的答案,避免强行:

•你还需要什么才能把这事做完?/What do you need to get that done?

•这个主意你听上去如何?/How does that idea sound to you?

•如何你能做出一点点改变,可能会怎样?/If you were to change that a bit, what might occur?

•是什么局限性的想法拉你的后腿呢?/What limiting belief could be holding you back?

•如果只是试一试你感觉如何?/How would trying that feel to you?

•这事让你激动的部分是是什么?/What really excited you about that?

•为什么没有更糟?/Why aren’t things worse?

•你真正抵触的是什么?/What is that you are really resisting?

•你不想放弃的是什么?/What are you unwilling to give up?

•是什么东西消耗了你走向目标的能量?/What is draining your energy away from that goal?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能量,金钱来实现你的目标,你会干什么?/If you had all the time, energy, and money to achieve your goal, what would you do?


“播种说法”

与“使其强大问句”的句式相反,此种说法是用陈述句式,让听者感到自己很强大,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不需要等待依赖他人。言者表达的是对听者能力的信心,在听者的潜意识里播下期望/成功的种子。

 

这种说法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不太一样,举几个简单的对比例子:

{背景:孩子上周因粗心没考好,今天又要小测验了,心里有点紧张。}

妈妈嘱咐:“千万别粗心大意,把试题好好看明白了再做,听见了没有?”

播种说法:“我相信你这次会把题目看仔细,等你的好消息。”

{背景:孩子到美国半年后开始说食堂饭不好吃,其实是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去中餐餐馆吃。}

{背景:新学年,小孩子第一天去上,临走前心里有些不安}

妈妈嘱咐:“好好听老师的话,别给爸妈找麻烦。”

播种说法:“我相信你的表现会让老师喜欢你,等你回来告诉我你新朋友的名字。”

【解析】我们习惯里常用的嘱咐,多是出于关心,表达的是一种担忧,或不想发生的“消极”的东西,有的时候甚至隐含着不信任;而播种说法,是出于信任,表达的是一种期望,想要发生的“积极”的东西。

如何让孩子愿意听、愿意讲


    这种说法可以有很多用场,尤其是当孩子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而找不到答案,或想不出主意的时候,常用的播种说法是:“过一会儿/几天我再来问你,我绝对信想你能想出办法来。”此话给孩子加了一点“正面”压力,使其在你下次询问之前,思考解决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