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恩和、室韦

7月22日一大早,先生就说领你们去鸟瞰湿地,当年他来额尔古纳的时候,没看到石碑标注的“亚洲最美湿地”,而是登高望远,很是震撼。然后我们就随他前往“额尔古纳湿地景区”,这个景区就在额尔古纳市区附近,和前一天所去的“亚洲最美湿地”的景区名字,只差了“国家”和“公园”二字。我们到达的时间尚早,景区还没有开门。原本打算跟出口处的守门人通融一下,给他门票钱,然后放我们的车进去,他犹豫了好一阵,看得出他内心私赚现金和制度规定的激烈斗争,最后他拒绝了我们,只好等半个多小时后景区开门。扫码入园时,那个刚刚上班、精神头倍足的小伙子非让我们下载“国家政务平台”不可,我亮出小程序里的“国务院政务平台”,他一脸蔑视地质问我:国家政务平台,不是国务院的,能不能听懂中国话?在他和我较真的时候,小姨已经拥着母亲、姨父、先生在我身后进入园区,我松了一口气,否则每个人再填各种信息,扫脸,眨眼的,又是半小时过去了,然后我向小伙子亮出手机桌面上的国家政务平台,他说,你这不是早就有吗?我说,那当然,你阿姨我也是国家级专家呀!其实我只是每年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需要在“国家政务平台”登陆注册一下,彼时拉大旗作虎皮,那小伙子立马满脸堆笑:阿姨,你慢走呀!
进入景区,攀上观景台,登高鸟瞰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只见莽莽湿地,郁郁葱葱,茫茫一片,团团簇簇的嫩绿翠绿橄榄绿,高高低低的乔木灌木草坪,晶晶亮亮的根河和支流水系,像弯弯曲曲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在湿地中静静流淌,那块刻有“亚洲第一湿地”的石碑,在晨风中无声地诉说着它的辽阔与浩渺,百度说,额尔古纳湿地总占地面积1260平方公里,不知这能否算作亚洲第一湿地?我也就明白了,为啥昨天深入湿地腹地,却没有感觉出其壮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人在此山中”。
之后,回到额尔古纳市人民医院做核酸检测,
途径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也是我们此行的目标之一。这个小乡村,确实充满了俄罗斯风情,只有两条交叉的十字街,满街都是漂亮的俄式木结构建筑和篱笆墙里的花花草草,人很少,我满心期待能见到几个俄裔血统的大鼻子老毛子,可是一个也没有,沿街摊铺的主人都是中国人,而且操一口纯正的普通话,我原以为只有黑龙江人的普通话纯正,看来内蒙古北部地区亦然。我们在摊铺上买了一堆干果,感觉价格还算公道,可是随处可见的木耳蘑菇,却比沈阳贵了很多。
中午到达室韦,室韦是一个小镇,也充满了俄罗斯风情,与俄罗斯小镇奥罗奇只相隔一条额尔古纳河,虽说小镇近一半的人是前苏联十月革命前来到中国的俄罗斯人,但它却是蒙古族的发祥地。据说,住在这里的俄罗斯后裔,依然精通俄语,也保留着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只可惜我们没能在那住一晚,因此没有机会稍近距离观察这个颇具异族情调的小镇。
我和小姨还在镇中心临近额尔古纳河的栈桥上拍照时,当地居民已经在向先生和姨父推售游船票了,那个矮个子中年男子说,你们在这里照不出什么,你们必须上游船,看看对面的俄罗斯小镇,看看国门,因为疫情,国门已经关闭了,只能在船上看,又说,我帮我老婆代售船票,一张便宜5元钱,然后成功卖出5张,350元。那人不止卖票,还引领我们来到码头。
上船后,我们穿好救生衣,登上甲板,沿着额尔古纳河,眺望两岸风情:肥美的水草随风摇曳,葱郁的林木生机勃勃,绵延的山峦高低起伏,右岸是俄罗斯人家,低矮的坡屋顶、平屋顶房屋,像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建筑,还有一位戴着礼帽在岸边垂钓的男子,摩托车在草丛中若隐若现;左岸是室韦小镇,一幢幢俄式圆头尖顶的洋房楼宇林立,船上的游客调侃说:怎么看起来那边像中国,这边像俄罗斯呢?我想,这不仅是地球村文化的相互渗透,更是彼此经济实力的比拼,离开职场这些年,游历了不少边境城市,每每望向邻国,都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民富国强,三生有幸。
晚入住额尔古纳市下辖的莫而道嘎小镇,晚餐就在镇口大字招牌的“柴火铁锅炖”,姨父和先生早早前去订桌,我走进餐馆,见包房门口写着“民兵营长家”、“村长家”,就调侃他俩:“咋没定‘妇女主任家’”?先生笑嘻嘻地说:这是正宗“老姨家”。进门只见包房的圆桌下面是砖砌的土灶,燃烧的柴禾在灶里噼啪作响,桌面正中是一口大锅,下面铺一层白菜豆腐粉条,中间铺5斤重的鲇鱼和切成条的茄子,锅沿贴上一圈苞米面饼子,炖40分钟,咕嘟嘟,香味扑鼻,东北话咋说来着:鲇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姨父和先生这两位“老爷子”,围着火炉,喝着冰镇啤酒,推杯换盏,满面红光,满心欢喜,这是啥日子?这就是神仙的日子!
一路走来,让我感觉来到比东北更北的地方,所到之处都是比东北人更豪爽的北方人,餐馆的盘子那个大、量那个多,让我这个东北人也为之咋舌,以我的待客经验,几个人用餐就点几道菜,然后以双数结束,比如5个人,点6道菜,还会略有剩余,可是在内蒙古吃了两顿后,我们把6道菜减为4道,仍然剩很多,彼时的铁锅炖大鱼,外加一道花生米,吃得肚满肠足,仍然剩了小半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