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投资原理股票 |
分类: 股市投资 |
对应上一篇《再谈时间分配》中,在纵向上谈了时间分配问题,那是一个大框架,没有细化的内容,这里来尝试探讨一些细致一点的内容,但细致的东西太多,通常是挂一漏万,所以只能当做抛砖引玉了。
只能谈谈我自身经历所得,无法外延拓展了,由于个体差异巨大,篇幅有限我也不逐一论述了。
在我的体系当中,长线持有是最基础的策略,因而我选择的标的必须是有巨大增值空间的,而这个增值空间来源于以下要素:1、绩优龙头,但处于行业或自身的调整低谷,且股价被市场高度低估;2、行业增长空间巨大;3、龙头地位无法撼动。这三点看起来很简单,但任何一条的确认都需要深入的思考、仔细的推敲,说白了,没有时间的投入是无法做到的——时间,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资源,高度的稀缺资源。若从成本角度考量,高度稀缺的资源对应着必是高昂的成本付出:一天24小时,吃喝拉撒睡,能利用的极限也就是16小时(超人不在讨论之列,俺是正常人,一天不睡8小时就犯迷糊),对我来说,还需要放松时间,所以我的极限利用小时一天也就12小时、甚至更低。以今年上半年的情况为例,我一天正常的工作时间可能也就是8小时、甚至更少,所以高效分配意味着极限的“高毛利”。而对任一标的,上述三个要素的确认,需要多少个小时呢?看年报等资料,平均以一份年报20小时计算,至少应该看10份,于是200小时;搜集日常经营及当前处境,并思考未来,这玩意弹性太大,粗略计也算200小时;合计400小时,那么对我来说意味着:50个自然日,2个月不到的时间。也就是说,做一个轮回分析,单一标的,我大概需要2个月不到的时间。但通常情况,我一个轮回分析是不能够完全把一个标的的所有问题想透彻、搞明白的,要达到基本通透,我的惯常经验:需要三个轮回,即6个月。
以本轮熊市大底为例(去年12月4日,且认为是大底吧),至今,合计也就10个月,能透彻分析多少个标的呢?说实在的,我能实实在在搞明白的也就一家而已,剩余的都只是6、7成的毛估估水平——所以,印证了那句话:没有永远完备的思考,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决策。任何的重大且关键的决策,都是冒险!我们必须决策,必须在限定的时间窗口内完成决策分析并最终完成决策,从而行动:但我们必须要有保障决策有效执行及动态的纠偏纠错体系(这是投资体系的问题,这里不探讨)。那么去年底,且认为我是猜中了大底的情况下,我如何完成我的决策的呢?事实上,去年底进行建仓时,我的准备工作相当的不足(仅仅有几个月时间),以致于为了充分的分散决策风险,我同时买入了几乎超量的标的——我用了将近10个月时间,来进行逐一清理。在清理过程中,我犯了不少错误,最大的一个感受便是:我必须确保我将尽可能多的时间集中在最重要的投资标的上!所以,对于时间分配第一条准则:将精力集中在最有可能带给我们最高回报的3-5个标的上。紧接着,我给出第二条准则:对重大的3-5个标的进行严格的优先级别排序,以确保工作重点始终不偏离指导框架。第三条准则:率先采用排除法,其后采用正序分析,最后进行逆向思考。下面解释一下:
第一条:必须挑选重要标的,不要漫无目的的瞎转悠——这是最耗费时间的,而且往往不知不觉。挑选“可能带给我们最高回报”的标的,这里强调的是“可能”,不是必然,这是以概率方式思考问题。必须给定一个时间,必须挑选出这些标的范围,所以,这也是一个带有运气成分的问题。为什么必须限定时间?因为“时间成本”是非常昂贵的,几乎没有哪一种收益可以与时间耗损相抗衡。
第二条:这也是很容易犯错的一条,为什么说是:严格的优先级别排序?因为这确实是非常严格的!决不能拍脑袋和抓阄,不能带有偏好,必须要进行粗略但严格的估量,从而在迈出第一步之前先把方向选准了。不是有句话嘛: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要比原地踏步离成功更远。至理名言!我因为这个问题吃了大亏了,因为没有做这种排序,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了分析次序,结果在重大标的上错失加大其应有仓位,从而损失大量应得利润。我当时按照自身偏好进行了排序分析,结果先分析了若干只相对简单的标的,并最终——如我所料——将其排除出长线持有名单,可是,当我完成了简单工作从而准备集中精力对付重大标的时,这个“重大标的”已经且正在迅猛拉涨,涨幅之快,“出乎”预料:结果便是,我选对了对象,但买少了!出现这样重大的失误,其实是我自身的一种下意识习惯所致:我有把好东西留在后面吃的习惯(可能小时候好吃的东西太难得,以致变成本能般了,嗨嗨!)。代价沉重!所幸,我后面没有再犯同一个错误。
第三条:为什么先要用排除法?这相当于再设置一道安全阀,还是为了避免选错了对象。因为排除法效率高,我们上来先检查一个人身体有没毛病,要比上来就全面检查这个人身体有多好简单很多。排除法这关过了,然后才是正常的全面分析,完成了全面分析后,再来一个“检查清单”——逆向思维检查,芒格先知的至理名言,我已经反复强调无数次了(虽然始终不算太多)。如此完成,那么恭喜:我们找到它了,请重仓压上!(多少算是重仓?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简单说3-7成,小资金就是满仓了。)
好了,基本就是如此了!挂一漏万。这可能对于建仓阶段比较适用,尤其是第一次重大布仓。当首次配置完成,其后时间如何分配?大概可以参考我上一篇的内容了,因为这个阶段时间相对充裕很多,我们基本上可以做到一次只分析一个标的,一年也就分析3-5个,来回个几趟,所以更多的应该是日常时间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不要忘了:一年也就分析3、5个标的!假如是30个,那么你已经跟我不在一个讨论范围内了。指数化配置犹有可取的优点,但随机漫步、且单只个股的随机漫步,那——祝你好运!
——价值投资其实是非常非常狭窄的定义!在数人头的情况下亦如此,1%就绝对已经是一个严重高估的比例了。我认为,可以用1%的1%来框定。这条路非常艰难!非常辛苦,非常寂寞。若你选择——哪怕只是“靠近”一点——那不妨仔细思考我上面提到的三条准则,然后思考“重仓”问题:价值投资者,绝对不能同一个错误重复犯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