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网购与网购体验
(2013-04-01 12:10:20)
标签:
电商财经 |
分类: 公司行业分析 |
最近花了些精力在网购上,说实话,网购是件挺累的事情。
物品一:空调清洗剂
这是目标明确的一次购物:格瑞卫康的空调清洗剂。按照以往惯例,我是直奔百安居买的——通常情况下,价格也是不看的,这是我的购物习惯,我觉得把时间花费在“货比三家”上是最大的浪费。这一次,货比四家:天猫、易购、京东和百安居。巧的很,格瑞卫康在天猫和京东上都开了旗舰店,易购没有,百安居被消防禁售了该类产品。天猫价格最便宜,京东是第三方配送——京东的第三方配送通常比天猫还慢,所以原则上我是不会买京东第三方配送的产品的。
于是,很自然,产品自天猫购入。而天猫的配送也非常快,我先后下了两次购买订单,第一次2天到达,第二次1天到达。发货地点是深圳,所以速度可能是比较快。这样的配送速度,对京东也挺要命!
空调清洗剂是个比较特殊的商品。我在实体店很少看到该类商品的出售,倒是汽车美容店挺多——但都是洗汽车空调的。我想愿意自己动手清洗空调的人可能也比较少,这算是一个小众商品,从罗列的品牌来看,也确实非常少。
物品二:夏装外出休闲防滑男拖鞋
这一次购物让我彻底搞清楚了几个以前根本不太留意的词语:家居拖鞋、沙滩拖鞋、休闲拖鞋、商务拖鞋,还有橡胶底、塑胶底、复合底、泡沫底、软木底,等等。
易购上只有一品牌及一品种,不过我倒是很喜欢这双鞋——可惜没有我的鞋码。
京东的品牌十几个,品种数百,可以挑上一会儿,不过全部都是第三方配送——我比较排斥京东第三方,因为我三次在其第三方购物都留下了不好的经历。看到了一两款可以令我满意的品种。
天猫上有几十品牌,过千品种,我有点眩晕的感觉——在平时,我早投降了,不过这一次硬着头皮,耐着性子逐一挑选。慢慢我似乎找到了点规律:品牌的排序似乎与商品的热卖程度相关(当然是包含作假部分吧),便宜和性价比高的排序较前,高端品牌旗舰店几乎排在最后面(当然是包括莆田的)。我奋战了几个小时,最终的结果是:我把我那路子的几个旗舰店加了收藏!——我想,这将是许多网购达人最终的归宿吧,呵呵。
物品三:书籍
这东西是最轻松的了,哪里便宜买哪里的,哪里有买哪里的,哪里去惯了买哪里的。我想,这东西是最难形成壁垒的,完全可替代,甚至可能只相差一毛钱就会改变购买行为的发生。
这三种商品,有一个渐进的属性:越来越标准化,越来越大众化。
第一类,是供应商定价类商品。供应商在不同平台开设同样的旗舰店,各旗舰店之间、旗舰店与实体店之间价格差距很小、甚至就是完全一样的,价格主导权完全在供应商手上,平台仅收取各色佣金费用。因此,这类商品的购买不取决于商品价格,而取决于商品功能。供应商属于强势地位,平台只能凭借自身服务、流量、用户粘度等赢取供应商进驻。
第二类,是高度差异化的完全竞争类商品。这类商品,我想是最能体现马云所言“小而美”的属性的。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这类商品的“展示深度”很重要,即它的展示要能够满足我整体的信息需求以确认符合我的个性化购买需要。再者,当展示深度满足后,平台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将会形成用户粘度——例如天猫里面有“寻找好友”等功能,这是一个深化购物行为、以减少购物差错降低认购成本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体系。当然,这种体系对女性作用比较大,因为女性喜欢结伴购物;对于男性而言,我觉得展示深度更重要。此类商品,平台推广对流量会起到很大作用——品种实在太多,我相信每一样都看完然后再购买的人几乎没有,必定是做一定的筛选后购买占多数。在浏览的同时,我总有抑制不住的冲动想试用一下:在实体店购物,自身很多需求是在“试一下”这个动作当中进行匹配的,网购时,我发现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各色“描述性词语”来进行试匹配。
这一类商品非常有意思!在实体店,我们面对的是有限选择,事实上是在店家预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再选择的;在线上,我们直接面对近乎无限的选择,而且还要进行虚拟选择。两者其实都是一种“不完全性”体验的购买行为,前者在品种上不完全,后者在接触上不完全。从这个角度,在哲学意义上,我们任何的消费行为其实都是“不完全”的,都是在满足一定“舍弃”的基础上实现的。——我想,这是在哲学层面回答阿里为何嘲笑苏宁“增强体验”的行为。也就是,阿里认为只要改变购物行为的模式,就可以实现购物习惯的大扭转,苏宁等认为人的社会性属性难以逆转,所以体验是社会属性的一部分。孰对孰错?我认为很难说,看谁更具创造力吧。
第三类,是几乎无差异化的完全竞争类商品。这类商品,在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在沃尔玛之类的超市出现。因为已经完全标准化,且购买量极大,价格几乎成为了唯一标准。如果说,电商对传统零售面临致命性打击的话,我觉得这类商品的可能性最大——假如电商真的能够创造更高的效率的话(我觉得这也是不能过早下结论的)。书籍对书店的冲击已经历历在目了,所以,书籍是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简单罗列三类商品,从三个不同角度视察了一下线上线下交易。这样子,我或许能够更加清晰的知道巨头们究竟在干什么。我比较看好苏宁的发展空间,而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觉得阿里、京东对苏宁的竞争,是新生事物对老旧事物的淘汰式竞争。可我却不这么认为,苏宁转身,是从电器连锁向综合零售转型,是从单一大品类向全品类扩张,是从线下向线上线下协同突进:苏宁究竟是被分食的那块肉,还是一同来争食的秃鹫?京东与苏宁究竟是面对面的抗争,还是肩并肩的抢夺?
市场很大,三家巨头都不算多!况且马云自己都承认,三四家是可能的——而且,还仅仅是指平台而已。所以,你真的以为京东是在瞄准阿里或苏宁开炮嘛?同理,苏宁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