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10-31 15:30:47)
分类: 全国高考模拟及试题

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4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于今年7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集中阐述我国对外工作大政方针、原则立场和制度体系,对我国发展对外关系作出总体规定的基础性涉外法律。而且中国是目前第一个有对外关系法的国家,因此这个立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既是在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的自我完善,更是对旧范式的超越。通过一整部完整法律,确定了中国发展、中国外交的和平性质,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性质,以及开放性质,以往还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这么做过。这是对美西方渲染的中国威胁论最强有力的驳斥。打破了国强必霸逻辑的中国,开创出了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具有世界性意义。中国越强大,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贡献就越大。只要是跟中国正常打交道的国家,都不难从对外关系法中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善意和担当。

与此同时,这部法律还给当下受逆全球化浪潮和地区热点冲突影响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稳定性。比如,对外关系法明确了国家善意履行有关国际条约和协定规定的义务,还明确了国家采取措施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制裁决议和相关措施。对外关系法旗帜鲜明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地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一些美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对外关系法感到紧张,甚至试图在第一时间抹黑它,这也是不奇怪的。这首先是美国长期滥用法律行为的自我投射。数十年来,华盛顿无数次以所谓国内法对他国搞长臂管辖,将国际法和国际准则踩在脚下,对其他国家大搞非法单边制裁或者恐吓胁迫,许多国家深受其害。现在他们看到中国出台了这么一部法律,自然会下意识地担心中国会不会用同样的手段报复美国。

当然,中国的对外关系法出台的确有一个背景,那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无理打压越来越过分。现在对外关系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关系法是有牙齿的,谁要带着恶意跟中国打交道,试图侵犯中国正当叔益,谁就一定会感受到痛,这一点也是十分明确的。

(摘编自《对外关系法,中国把态度摆到了桌面上》,环球时报2023.06.30)

材料二:                            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和而不同和合外交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国家纷争。面对各国的差异,营造和谐相处的关系是重要的外交问题之一。正如孟子所说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合外交就是要承认彼此差异、不求完全一致。在晏子的故事中就体现出了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

有一次,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粱丘据也驾着车赶来。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只不过是相同而已,怎么能说是和谐呢?”然后,晏子打比喻说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谁能听得下去?”并得出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和,看起来很相似,实际上大不相同。

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论语》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在外交关系中也是如此,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

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友好和合外交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平友好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到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亲仁善邻是中国古代和合外交思想在诸侯国关系方面的运用。当下,中国有很多好邻居。中国坚持与周边国家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正如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所讲的:与其说中国人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无论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卫战争

国虽大,好战必亡。所以,一个国家如果不希望战争的阴霾笼罩在自己头上,也不要对其他任何国家发动战争。希望自己的国家繁荣富强,也希望别人的国家繁荣富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像同胞一样。就像西方所说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世界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只有创造和平友好和合外交关系,才是人间正道。

合作共赢的外交目标

中国历来追求合作共羸和合外交。只是自己发展,不如大家一起发展,加强互利合作,才能产生“1+1>2”的积极效应。作为中国海洋历史上的一大创举,郑和下西洋既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与他国合作共羸的外交典范,创造了互利共赢、共同发

最重要的是,尽管郑和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但是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任何侵略和掠夺他国的事情,更没有充当海上霸主,留下的只有中国同沿途各国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历史佳话并传诵至今。

 (摘编自潘志宏《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

【编者注】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晏子论和同的相关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目前是世界上第一部对外关系法,以鲜明中国特色开创出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展示出中国对全世界的善意。

B.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具有世界性意义,如:有力驳斥中国威胁论;提出处理国家与国际法关系的中国答案利于全球治理体系稳定。

C.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句中,一花百花分别喻指世界文明的春满园说明世界因文明和合而丰富多彩。

D.中国古代各诸侯国吸纳了孔子关于的思考,形成了亲仁善邻的外交思想,当今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的基本方针也是这一思想的运用。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集中阐述对外工作原则等,以法律形式确定发展、外交的和平性质,由此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

B.与美国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对他国搞长臂管辖的做法不同,中国颁布的对外关系法是遵从国际法的,是正义的。

C.晋国攻虢,虞国借道将战火引至邻国虢国,结果虞国亦被晋国所灭。唇亡齿寒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要亲仁善邻

D.西方所说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与孔子《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有相通性。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外交思想、外交关系、外交目标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

B.文章以晏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才能和合共生。

C.文章第六段引用日本学者的话,既能突出中国崇尚和平友好,又使论述客观。

D.文章结尾句式多变尽管……但是……”先抑后扬没有……只有……”反差强烈。

4.语文老师强调在学习中要注重从典型素材中领悟写作的独特方法,并自觉运用于写作实践。请你梳理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的相关内容,归纳出该文对我们的论述文写作有哪四条启示?4分)

5.材料一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是和平”“善意的,也是有牙齿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筝仙女

铁凝

家居市区的边缘,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才知道你每天吃下去的确是真的粮食,喝下去的也确是活的水。

我们不必担心再会有房子遮挡抛向远处的视线了。有消息说市政建设部门在规划把这片菜地变成一座公园。这使我们在侥幸的同时,又觉出一点儿失落,公园对于一座城市算不上什么奇迹,而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片菜地才是格外地不易。公园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刻意招引市民的气质;菜地可没打算招谁,菜们自管自安稳地在泥土里成长。

通常,四周的居民会在清晨和傍晚沿着田间土路散步,或者小心翼翼地踩着垄沟背儿在菜畦里穿行。只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了的时候,才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的奔跑,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我的风筝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才两块五毛钱。这是一个面带材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什么的。如此说这仙女的扎制者,便是这位名叫高玉修的邯郸农民了。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尽单调,但我相中了它。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他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并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举着我的仙女,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地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甲】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这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我回过头去仰望长天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爱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乙】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

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我想起一个爱放风筝的同事。他曾告诉我,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在想究竟什么叫做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联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作者从精神气质的角度对比公园菜地的不同,窥探城市文明的异变。

B.“决定买下仙女风筝,因为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广告中看出扎制者拙朴的本色。

C.甲、乙两句独立成段,构成间隔反复,充分抒发对风筝自在高飞的赞叹及对自然的热爱等。

D.“钻戒”“蜈蚣代称青年人和他的风筝,表达对被物质享受包裹的青年人的厌恶。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用的人称代替的口吻,更能激起读者对自然原始的乡土生活的情感共鸣。

B.文章第七段以疑问句写出自然的神秘之感,让人震惊、赞叹。改写为肯定句则效果不尽相同。

C.文章第十一段插叙的故事,虽不属于中心内容,不参与情节发展,但对表达主题有积极作用。

D.文章第十二段以排比连写追赶仙女的过程,凌乱的踪迹突显出心无旁骛的执着。

8.旁批点评是一种良好的自主阅读方法。请以风筝·生活·快乐为关键词,结合文本第~段的相关内容写一则旁批点评。(4分)

9.有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的对乡村的情感与她在《哦,香雪》中的表达相矛盾。对此你怎么看?简要阐述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谷之身,亦有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

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毂结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入大宫,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蒙毂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毂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跬,田六百畛。蒙觳怒曰毂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冒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若君王诚好贤,此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摘编自《战国策·楚策一》)

材料二:十一年,威王卒,子怀王熊槐立。

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适为秦使齐,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跬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遍,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太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摘编自《史记·楚世家》)

[注]无君:指不得仕。无冒:指子孙不在显位。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君相楚A而攻魏B破军杀将CD莫大焉E冠之上F不可GH加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谷,本意是不结果实,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B.“以忧社稷者乎余岂虑无君乎都使用了疑问语气词,但用法并不相同。

C.适,文中是恰好的意思。与成语适当其冲”“适逢其会中的字含义都相同。

D.“蛇固无足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敖子华推崇令尹子文,是因为令尹子文勤于政事,廉洁守法,安于贫困,是为国家安危而忧虑的臣子。

B.楚都沦陷,君王公卿逃难,蒙毂潜回楚宫,背上楚国的离次大典逃亡,为楚昭王保留了治国的法律依据。

C.莫敖子华追叙楚灵王的故事,指出君王的行为对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劝谏楚威王应好贤致之

D.为楚国冲锋陷阵的将士,按楚国军功法,最高可以得到上柱国将军官职,封上等爵位,手执蛙玉的赏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

(2)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

14.昭阳将军是否符合楚威王所问求的忧社稷者”?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鹊桥仙·华灯纵博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占断:完全占有。镜湖: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角。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灯纵博三句,词人以倒叙之笔,回忆自己从前在军中的畅快生活。

B.“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

C.“轻舟八尺三句,写词人尽享烟雨空灵的风光,情景交融,心境旷远。

D.“镜湖元自属闲人句,引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风月本就应属闲人。

16.明代杨慎《词品》评价此词英气可掬,有人认为词中除英气外还有不平之气。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不平之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木长就必须固其根本流远就必须浚其泉源,从而推理出                          的观点。

(2)《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和《燕歌行》中的               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诗人在战场上的见闻。

(3)时间一往直前,转眼被推向高三。小安同学懊悔过往的放纵,更迷茫未来的出路。你写给他一张纸条:                        ,诚如古人之言,珍惜当下,出发向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甲】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乙】红色的花朵总让我想到红红的火焰,白色的花朵总让我想到白白的雪花。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摘编自季羡林《夹竹桃》,有删改)

18.文中写花,甲处以比喻着色,乙处以联想赋艳,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可以改写成“一朵花开了,又败了;一啷噜花长出来,又黄了,两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互联网时代,    ,还有以知识胶囊为代表的知识付费产品。当下的很多年轻人,除了“泡在书店或图书馆,已然也习惯了通过付费问答、在线教育等方式花钱买知识。

有一组数据对比:《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871亿元;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达1126.5亿元,较2015年增长约70倍。

有人调侃道,年轻人对知识胶囊的热衷,可能不亚于老年人买保健品。一定程度而言,    ,有其独到之处:

    。年轻人可以在喜马拉雅学《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去得到听《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专家们把大部头的书籍进了小小的胶囊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正如有人说,想要迅速成为一个博学而有趣的人,就去吃一颗知识胶囊吧。

缓解了年轻人的焦虑。在城市当中,激烈竞争每天都在上演,焦虑实属正常反应,通过学习来提升职业技能是年轻人的刚需。艾媒报告则指出,近七成的成年人进行非学历教育是为深造或跳槽作准备。知识胶囊成了(   ),让年轻人利用碎片化时间就能快速充电。

20.将下列俗语填入括号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乌托邦          B.敲门砖            C.及时雨          D.试金石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不同的文体中都常见对照比较的方法。请分别从语言文字运用III的材料中各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有何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外卖小哥写诗会被人嘲笑;大学教授介绍自己长相比较可爱,圆脸,显小会遭受诽谤;班里的学渣一日逆袭学霸会有人质疑……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现象。对此,你有何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C(A“展示出中国对全世界的善意错误,原文是只要是跟中国正常打交道的国家,都不难从对外关系法中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善意和担当谁要带着恶意跟中国打交道,试图侵犯中国正当权益,谁就一定会感受到痛B.驳斥中国威胁论是我国应对外部干扰的现实需要,是在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的自我完善,不属于世界性意义。D.“中国古代各诸侯国吸纳了孔子关于的思考,形成了亲仁善邻的外交思想错误,由原文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亲仁善邻是中国古代和合外交思想在诸侯国关系方面的运用可知,亲仁善邻和合外交思想在诸侯国关系方面的运用,作者在此引用孔子的话只是为了引出观点,不能得出中国古代各诸侯国吸纳了孔子关于的思考。)

2.A(“……由此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错误。原文是打破了国强必霸逻辑的中国,开创出了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可知打破了国强必霸逻辑在前,开创出了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即指我国颁布对外关系法在之后,并非是选项中由此的因果联系;另外也夸大了对外关系法的作用影响。)

3.D(‘尽管……但是……先抑后扬错误。尽管……但是……”的转折句式可以让前后内容的反差强烈,但没有先抑后扬的关系。)

4.《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一文以三个小标题概述论述内容,提示读者行文思路,启示我们的论述文写作的思路、结构要清晰有序。《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一文使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进行论述,易于读者理解、增强说服力,启示我们的论述文写作要有理有据。《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一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也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1+1>2”等形象语言吸引读者关注,启示我们的论述文写作要注意语言的变化及生动性。《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一文将比较陌生的历史故事进行白话转述、删减处理,启示我们的论述文写作要考虑读者群体的接受水平。(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但要抓住文本比较突出、典型的语言规律进行归纳。)

5.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以和为贵的国家,崇尚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追求合作共赢,《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继承传统,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是和平善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诞生于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尤其面对美国对中国的无理打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是有牙齿的,以保护中国正当权益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对待朋友充满和平”“善意,对待敌人还以牙齿,它以法律的形式表明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态度、决心。(每点2分)

6.D(“蜈蚣是风筝本来的样子,代称蜈蚣不足以看出表达对被物质享受包裹的青年人的厌恶;另外原文中有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等相关记叙,写出旁观青年人时的平和心境,并没有厌恶的情感。)

7.C(“不参与情节发展错误。文章第十一段以联想的方式插叙同事放风筝、追风筝的故事,走神”“断线推动了情节发展,同事的追逐也自然引出我对仙女的追逐并产生思考。)

8.示例:青年人拥有巨大而华贵的风筝,但他不曾碰那风筝,物质生活的富足滋生了傲慢,使他无缘体会生活中真正的快乐;同事小时候亲手制作风筝,放飞风筝,追逐风筝,生活的匮乏让他更懂得珍惜平凡而美好的事物,于贫苦中也能脚踏实地地创造并获得真实的快乐。(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9.示例:不存在根本性矛盾。本文和《哦,香雪》都赞美了乡村生活的自然、清新,赞美了乡村人身上淳朴、沉稳、内敛的气质。(2分)两篇文章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不同时期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哦,香雪》创作于八十年代改革初期,是站在山村姑娘的视角,表达她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现状的渴望;(2分)本文是站在现代都市人的视角,对高速发展的都市文明的审视,对物质发展之后所产生的功利、浮躁的心态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也表达了对乡村、对土地的亲近,意在呼唤心灵的回归。(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B C E

11.D(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前者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后者是固执、专一的意思。)

12.D(“最高可以得到上柱国将军官职,封上等爵位,手执珐玉的赏赐错误,原文是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

13.1)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女子,楚国的人便少吃饭(使自己的腰都细起来),以致要倚着、扶着东西才能起立。(”“1分,互文手法1分,大意1分。)

(2)齐国很畏惧您,您凭这些立威名身处高位也就够了,官爵也不可能再增加了。(”“1分,大意1分。)

14.威王所问求的忧社稷者为爵劝,不以禄勉的大臣;(1分)昭阳将军被陈轸以持满之术劝说而放弃征战,忧虑的是个人的生死、爵位、俸禄等,所以不符合威王所问求的忧社稷者。(2分)

15.B(“……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错误。陆词写独去作江边渔父,词中被迫投闲的渔翁表面上追求潇洒悠闲,内在却充满爱国志士的豪纵之气;张志和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是在大自然怀抱里远离尘嚣,逍遥自在的渔翁生活,并非陆游真正所追求的。)

16.开篇描绘出词人戎马生涯的图景,可如今还有谁能记得?表达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之情;(2分)终日

畅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自己却被迫闲置,独作江边渔父,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孤愤不平之情;(2分)最后一句借用贺知章的典故,点明皇帝闲置我,而这镜湖山水本就是属于闲人的,谁又需要官家赐予”?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屑和厌恶之情。(2分)

17.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扒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3)示例: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甲处回忆故乡,用比喻彰显夹竹桃的色彩之美,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惹人喜爱;(2分)乙处叙写儿时,采用儿童视角观察,以联想写出夹竹桃的色彩给我留下独特的心灵印记。(2分)

19.原文句子体现先,先的生长顺序,给人留下生生不息的印象,更凸显夹竹桃顽强的韧性;(2分)原文句子在句式结构上循环往复,读起来更富有节奏美。(1分)改句则没有这些效果。

20.C(及时雨:比喻在关键时刻能解救危难的人或事,符合语境。A.乌托邦: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不可能完成的理想,不可能到达的美好国邦。B.敲门砖:指用以敲门的砖,门一敲开,砖自然就被抛弃。比喻骗取名利的工具。D.试金石:比喻可靠的考验人的方法。)

21.年轻人爱读的不只是书知识胶囊能吸引年轻人(注意此句应以知识胶囊为主语)降低了获

取知识的门槛(注意此句的句式结构要与下一段缓解了年轻人的焦虑保持一致)

22.语用I中(第三段)用大量笔墨写院子里一年三季的花开花落、热闹变化,对比门内的夹竹桃,衬托夹竹桃的默默和韧性,使内容丰富、着意深远。(2分)语用II中(第二段)比较图书零售市场与知识付费市场的数据,突出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大,印证当下年轻人对知识胶囊的热度,比较中更显语言客观,增强说服力。(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四、写作(60分)

23.解析:材料中列出我们身边的常见现象,以引起思考。

从三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现象的共性特征,即当一个人的行为僭越了自己的既定身份时,就会引来别人异样的眼光。这是引出我们思考、发表看法的关键。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一个人的行为僭越了自己的既定身份,是从个人的角度告诉我们:人是多元多面的,人生是不能被完全定义的,不同的生活状态其实可以在一个人身上达成和解……

会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从价值观的角度,是从反面启示我们如何正确看待他人(应当有现代文阅

I材料中所论及的和合思想):不要给他人贴标签,形成定势;当以包容、开放的眼光看待他人的

个性。

参考立意:当下的我,不是我人生的全部

做一朵莲,既出淤泥,也开花

撕开标签,看世界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楚威王问莫敖子华,说从先君文王直到我这一辈,真的有不贪求爵位不贪求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吗?”

莫敖子华回答说:过去有个令尹子文,他上朝的时候身穿简朴的黑丝绸衣服,在家的时候身穿简朴的鹿皮衣服;天还没有亮他就起来等在了朝堂上,太阳落山了才回家去吃饭;吃完早饭而顾不上晚饭,连一个月的粮食都没有储存。

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吴国连攻三关,攻入楚都。楚国国君逃亡,大夫跟随其后,百姓流离失所。楚臣蒙毂在宫唐与吴军遭遇,蒙毂撇开吴军跑到楚都,来到楚宫,背上楚国法律离次大典,乘船浮游于江上,逃到云、梦地区。后来楚昭王返回楚都,蒙毂献出了离次大典,朝中官员便有法可依,因此百姓才得以治理。蒙毂立了大功,等于使楚国得以保全,于是楚王封他为执珪,给他封地六百畛。蒙毂生气地说:我并不是一般贪图爵禄的大臣,我是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国家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个人有无官做吗?于是他隐居到磨山之中,直至现在仍然没有爵禄。

楚王叹息道这些都是古人,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

莫敖子华回答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女子,楚国的人便少吃饭(使自己的腰都细起来),以致要倚着、扶着东西才能起立。如果大王真是喜好贤臣,上述这些贤臣,都是可以被大王罗致来的。

材料二:十一年(前329),威王逝世,儿子怀王熊槐即位。

怀王六年(前323),楚国派柱国将军昭阳率军攻打魏国,在襄陵打败魏国。楚国又调军攻打齐国,齐王十分担心。陈轸恰好替秦国出使齐国,(对齐王)说:君王不要担忧,请您允许我让他撤军于是陈轸立即到楚军中去会见昭阳,说:我想听听楚国的军功法,打败敌军杀死敌将的有功之臣将赏赐什么?”昭阳说:授予上柱国将军的官职,封给上等爵位,让他手执珪玉陈轸说:楚国还有比这个更尊贵的赏赐吗?”昭阳说:令尹。陈轸说:今天您已经做了令尹,这是楚国最高的官位。我请您允许我打个比方。有人赠给自己的舍人们一杯酒,舍人们说: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喝的,请大家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成就赏给谁这杯酒。一个人说:我先画好了。举起酒杯站起身又说:我能给蛇添上足。等到他为蛇画好足时,后于他画好蛇的人夺过他的酒一饮而尽,说:蛇本无足,今天你替它添上足,这就不是蛇了。今天您身为楚相,来攻打魏国,已打败魏军杀死魏将,没有比这再大的功劳了,官职爵禄不可能再增加。您又调动军队想要攻打齐国。齐国很畏惧你,您凭这些立威名身处高位也就够了,官爵也不可能再增加了。每次都打胜仗却不知适可而止的人,将会死于战事,死后爵位也要归还国君,这就像画蛇添足一样啊。您不如率军返楚对齐施恩施德,这就是永处高位的策略啊!昭阳说:好吧!于是率军离开齐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