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从来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所以,教育永远是一场博弈,永远需要考虑策略的选择,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教育失误的最小化。
在当今教育现状积重难返和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这样一种博弈,不仅发生在每个地区每个学校,甚至左右着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
我们永远在选择,我们永远在权衡,我们永远在彷徨中前进,或者后退——只因为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是国家百年大计之本的事业,亦是每个家庭幸福平安之源的事业。
近几年来,在与学生相对的每一天里,没有一天我不在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在多年关注课改名校和实地走访了一所课改名校之后,我很想静静地思考一下,以文字记录我的焦灼和彷徨,期望能够拨开迷雾,见到真相。
教育改革,矫枉过正还是过犹不及?
沉疴需用猛药治,所以,有很多人主张教育改革应该矫枉过正,《中国教师报》主编李炳亭就这样说过。以课堂时间分配为例,既然老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被千夫所指,那么改革就从严格控制老师讲的时间开始。从40分钟压缩到十分钟甚至0分钟,甚至数学老师可以上英语课,甚至一个老师可以同时上两个班、四个班的课。老师的“退位让生”的确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想说,敢说,能说,会说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看到,在课改名校,孩子的自信和大胆,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传统的课堂就一无是处么?那种师生心领神会的默契,那种旁逸斜出所衍生出来的情趣,那种由老师带领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意境,那种对一个难题穷根究底忽而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的纵深思考的乐趣,不也是课堂生态环境里蓬蓬勃勃的一景么?一味追求快节奏,大容量,高频率,是否使课堂成了一种同一水平线的滑翔,而没有攀岩所能够达到的渐入佳境的感觉?
教育理念,“生本”还是“师本”?
如果教育的宗旨,是以生为本,那么,一切教育行为就应该从学生出发,从孩子的天性出发,从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成长规律出发。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千差万别,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多元智能,我们要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自由意志,尊重孩子犯错的权利......这样,孩子一定会觉得幸福。当然,这样的教育会很难做,无论老师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总还不够。因为孩子有一堆,而老师只有一个;因为孩子有无数种生活和思维的方式,而老师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个不甚聪明的大脑。
于是只有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以师为本,一切教育行为都以便于管理为出发点。学生怎样才便于管理呢?统一的时间做统一的事情,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动作,然后把所有在校时间都分段进行精确的规划,把每一段时间都塞得满满的......当孩子没有自由的时间可以自由活动的时候,不听话或者犯错误的概率就小了。至此,所谓管理,就异化为了控制。控制了身体,也就控制了思想;同样,控制了思想,也就一定程度囚禁了身体。
两种理念在各类教育改革中颇有针尖对麦芒的味道,有高举自由的旗帜解放孩子的第一线的教育实践,也有连下课时间都被挤占来搞学习的诸多课改名校。管理,讲弹性,还是讲刚性,莫衷一是。
对待时间,虚度还是珍惜?
几乎所有的课改名校,都有大量挤占学生的下课时间、艺体课程时间的现象。杜郎口是这样,我所去学习的这所也是这样,当然,衡水中学更是这样。
古今中外,有无数劝人惜时的名言,这当然没有错,任何事情或者事业的完成,都必须建立在对时间的大量占有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但是,孩子的时间,并不完全适用这个原则。对于孩子来说,时间是用来浪费的,卢梭说,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经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大凡学习艺术的人,都会认同这句话的。那么,把孩子的时间,以一种单调的事情填满,不管这件事是国学,是艺术,是阅读,还是电视,还是其他什么冠以有益或者被斥为有害的事情填满,从长远来看,都不是明智之举。丰富的生活,才成就丰富的个体;有选择的自由,才有成长的无限种可能。所有孩子都以同一个腔调读书或者说话,是可怕的。
看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知道德国人确实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德国孩子有大量时间花在了玩耍和踢球上,这,是虚度吗?如果你对德国有一丁点了解,答案不言自明。
多么希望有一个这样的校园,有大片大片的空地,有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和花前树下三三两两或跑或走或坐的孩子们......我想对孩子们说,在这样的校园里,我想和你们虚度时光,阅读一本好书而不是参考资料,自由地交谈而不是高呼口号,没有那么多宣传标语强迫你接受某一个观点,没有那么多励志故事使你时时刻刻都绷紧心弦......学校,是让孩子流连忘返的地方,教师是让孩子迷恋崇拜的人......
教育出路:改革还是改良?
改革,必然承受痛苦,而且,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因此,改革,总是需要一部分人付出代价。而教育改革不同于社会改革的地方在于,我们的改革,是拿着一批批孩子在做实验,失败的代价太大,所以教育改革,在没有深思熟虑和深入论证的时候,不能率性而为。
改良,在现有架构和基础上渐进演变、逐步进步,把做得好的地方坚持做下去——传承,逐步矫正已经明显不适用的教育行为——改变,吐故纳新,稳步推进,也许能够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
猛药可以去沉疴,但是,对于教育一事,我更愿意相信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类经》关于中药疗效的论述:“其来也暴,其去也速;其来也缓,其去也迟。”
也许我才疏学浅,也许深入思考让我觉得痛苦,也许各种各样的改革潮流让我无所适从,也许几年对社会科学类书籍的阅读使我看到更多教育之外的东西,教了十几年之后,我发现我竟然不知道该怎么教书了。
但是,如果一定要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的话,我想说,教育是一项养心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的人和教育工作者渐渐地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以我今天的观点,养心者,三件事而已:
大量阅读,在顾后和瞻前中,获得自持的勇气;
慢慢写字,在横竖和撇捺中,获得安静的力量;
自由表达,在反思和冥想中,完成精神的自我成长。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变得越来越简单,而不是复杂。
因为,我坚信,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