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柴静让我们“看见”什么
(2012-12-27 09:04:19)
标签:
转载 |
分类: 佳作欣赏 |
曾经感叹记者的职业是“狗熊掰棒子”,从做记者的那天起,一路追着采访对象,追着时效,追着新奇的变幻的他人的生活——这期节目做完了,翻篇,做过的节目便抛在了脑后,当时的感动也好,反思也好,成长也好,不久便都忘记了。
岁月如歌,当时光悄然逝去,我们是否对得起那些花开花落?读柴静的《看见》,随着字里行间跳动的细节追忆3600多个太阳升起或者落下的时刻。想不出这瘦弱的女孩子是怎么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能记下那么多细节的描述,细腻在感受。这些鲜活的线条如同小刀,雕刻着时光,雕刻着记忆,使本已模糊的岁月再次清晰起来。
一:报道事实
2003年,当SAS让每个人产生无尽的恐惧,柴静和他的同事走进了SAS病房,近距离看死神狰狞的面目,却无暇顾及自己也与死神擦肩而过。
《双城的创伤》,在隐忍中走过冰河期勉强做完了采访,柴静有感而发:“看着孩子在采访中离开,我们知道他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也许那些话才是服毒的真正原因,双城事件调查的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之前她从来没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然而这正是让年轻的记者认识到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呈现的。
柴静详细地记叙了早期做节目的细节,或许那些记忆更深刻的原因,是每一期节目中都获得了成长。
“我慢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柴静引用师永刚的话说:“新闻记者有责任去记录持任何一种观点的人,评判是观看者自己的事。”
在新闻事件面前,开始面对事实,报道事实,似乎是很正常的一句话,实践它,却是远非人们想象的那般轻松,我们“看见”,柴静做到了,这是成为一个称职的记者的第一步。
二:忘我投入
从一开始做记者,柴静就试图尽可能接近被访者, 用被访者的感受去感受。“去采访Kim前,我做完采访提纲,合上笔记本,按习惯想一想,如果我是她,交谈时还需要注意什么。奇怪的是,那一小会儿闭上眼的沉浸里,我想起的却是自己早已经忘了的事——”柴静想起了自己少年时受辱的故事,于是 “我带了一束花给Kim。”
“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 ,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经受”又是一个平常的词儿,记者本以为是去看别人的生活,实际是,这“别人的生活”早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你想撕都撕不开。
“我们都努力把自己报道的世界与生活分隔开,但是都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它的一部分。”
《看见》中记录了在非洲丛林为黑人服务五十余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国医生施韦泽的话:“无论如何,你看到的总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虫,它是像你一样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生命,像你一样喜欢太阳,像你一样懂得害怕和痛苦,现在,它却成了腐烂的肌体,就像你今后也会如此。”
柴静时常引用陈虻的话,遇到一个真正帮你的领导和同事,这是令人羡慕的,成长却需要承受的更多:“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三:勇于质疑
“我们的落点在哪里?能有新意吗?价值观能高地别人吗?”但慢慢觉得,你还有一千个漂亮的第二落点,有一个问题还是绕不过去:“真,还是假的?”
柴静写道:“我多以‘有没有可能……’开头来提问,也是因为我不确定自己一定对的,不能选择立场,只是想通过提问来了解‘如果你采取了某个立场,将不可避免做出什么选择,另一些人的选择会是什么,按照经验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发现;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人往往出自防卫把自己的立场踩得象水泥一样硬实,如果不是质问,只是疑问,犹豫一下,空气进去,水进去,他两个脚就不会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在《看见》当中,柴静写了记叙了许多她“看见”的事实,然而,很多时候,即使是眼见也未必是真实的。华南虎事件中,柴静以最执着,最敏锐的目光,在质疑中寻找事实的真相,让我们看见并赞叹一个单薄的女孩子坚强的意志。
四:学会宽容
柴静认为记者应该是对事苛刻,对人宽容。可是,真的化做每一件事,每一句话,交织在一起的生活和工作,人和事又如何分得清?
对于固执而坚持到底的摩羯座的人,柴静学习宽容并不容易。从书中,我们可以“看见”柴静敢于面对自己,敢于面对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深刻地反思。
这才有了对宽容独特的理解,柴静写道:“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即使如此,改掉思维的惯性是非常难的。陈虻有一次对柴静说:“你不是在想我说的这个道理,你在想:‘我有我的道理。’这是排斥。这不是咱俩关系的问题,是你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一咱思维方式的问题。”
在《看见》的新书发布会上,柴静讲起她在采访中把一个孩子问哭了,非常沮丧,她问德国志愿者卢安克:“改掉毛病怎么那么难呢?”卢安克说:“要不,我们要那么漫长的人生做什么?”
这,或许也是柴静写这本《看见》的意义之一,她说:“即使是真理,我也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重新去认识它。生命是一个体验,体验了时光才不会虚度,体验了这些感受才会属于你,你因此创建自己的生活。”
五:精神独立
柴静还是满喜欢引用前人的话,这算是她勤于阅读,独立思考的例证吧。
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的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外,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精神。”
陈虻说:“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你的主题要蕴涵在结构里,不要蕴涵在只言片语里,要整个结构的力量。”
胡适说过做事情要“聪明人下笨功夫”,我原以为下笨功夫是一种精神,但体会了才知,笨功夫是一种方法,也许是唯一的方法。
“不要去听那些声音,你唯一需要关心的是让自己强大起来。”
许多从事自由职业的人喜欢读独立,然而,如果你的独立没有成为社会进步力量的一部分,又有什么意义?体制当中的媒体人,坚守独立的精神犹为可贵。
“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的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有要向外界求索的理解,也不需要通过跟谁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是此地,就是此身。”
六:推翻自己
人总是不知不觉想要掩饰自己的缺失,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然而,你是否有勇气面对揭开自己的伤疤?柴静的《看见》上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十年来不断思索,不断推翻,不断摔倒又站起来的自己。
柴静写道:“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间的探问。”
在柴静的节目中,德国志愿者卢安克说:“这些事情全都失败了,失败得非常严重。但假如我当时就成功,不成熟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大,而我自己就会变成我不喜欢的那种人,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书中也引用了陈虻的话:“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在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是一种火候的拿捏,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里,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动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
在《看见》的后面的段落里,柴静似乎推翻了自己前面追求的很多东西,她开始以另外一种视角认识新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而这种认识,带给柴静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七:反思中超越
欣赏柴静,欣赏她的勤奋,执着,忘我,宽容,最欣赏她勇于揭示自己的错误,不断超越自己。
“进步就是幸福。我的起点太低,所以用不着发愁别的,接下来几十年要做的,只是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这点就踏实了。“
“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时,他不再向外界寻求,不再推诿,他将把自己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内部。社会的进步由一个个自我完善而来。”
“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你才能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宽容,我们不需要与谁为敌,我们就是要解除,共同解除我们身上的蒙昧,从这当中睁开眼来,看见他人,看见自己。用我们自己最相互的生活经验、智慧、常识,我们就能创造自己的生活。尽管这生活并不完美,但从今而后,我们将生活在自己新手创建的世界之上。”
《看见》是一本很有“新闻”的书,却让我这个新闻人警醒,不要再做“狗熊掰棒子”的新闻工作者,学会记录真实、客观的世界,也记录不断犯错,不断成长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