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案例
(2011-04-02 09:44: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一、背景:
1、要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我想应具有四个鲜明特征:(1)突出目标的整合;(2)催生过程的灵动;(3)实现“四基”的扎实;(4)聚焦人格的生长。因此本案例就是想要充分地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己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教师引领下学生自致的、长效的活动课堂、文化课堂、生命课堂。
二、案例《三国鼎立》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亦英雄……”
老师附旁白: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的社会各个阶层所津津乐道。在这段历史中,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统一,因而军事斗争就成为三国历史的主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国鼎立》【板书】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 【板书】
(1)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多媒体显示),了解背景;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 【板书】
2.赤壁之战 【板书】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
(2)结合观看的录像,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设问“关于赤壁之战你了解了多少?”
(3)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
然后由老师来完善。
(3)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老师注意完善补充;
(4)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小结
1、依据内容概括总结: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2、历史已经过去,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请同学们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巩固练习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可以设计一套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制作成知识树,让学生摘知识树上面的果实。
三、教学效果
(三)课堂小结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四)巩固练习
三、教学效果
一是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体会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二是学生自己手动口编演课本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和课堂,三是学生开始感受和体验到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范,并且感悟到应如何发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的探究、建构知识。
四、教学反思
我这篇设计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挂图、教材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及(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画面及主题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课件完成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编演课本剧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演欣赏等各方面的能力,另外通过播放《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教学片段录像,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整个课堂师生气氛轻松融洽。
五、不足之处
前一篇:快速让心情变好的100个佛家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