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写的心路历程财经创业投资 |
分类: 从董秘到投资人 |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1993年6月,我到华商文化工作,一呆就是六年半。当我回忆这段经历时,脑子里冒出来的却是菁山。那就从菁山说起吧。
蛇湾住了不少外国人。八十年代,负责南海石油开发的外国石油公司被吸引来蛇湾办公,外国人喜欢“扎堆”,这里自然而然就成了外国人聚居的一片区域,逐渐有了美国、日本、韩国的国际学校,有各种风味的外国食品商店,有深圳最早的酒吧街……
蛇湾还有客运码头,从这里坐船一个小时可以到香港中环。从客运码头沿南海大道步行十分钟,左方山上隐约可见一片别墅区,那就是菁山。二十年前,菁山是纯粹的外国人居住区,我甚至想象解放前的上海租界也不过如此。几百栋别墅散落在背山面海的山坡上,白墙红瓦,绿树成荫。进入小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高的塔尖,那是专门为外国人建造的教堂屋顶。紧靠教堂,便是我曾经每天光顾的菁山俱乐部。
大虾1990年来蛇湾后一直在华商地产工作,菁山别墅是华商地产开发的物业。大虾的同事Bonnie承包了菁山俱乐部,一个为菁山别墅配套的会所。外国人的生活跟中国人不同,他们喜欢白天来俱乐部游泳、打球或健身,晚上呆在家里或去酒吧街消费。沾Bonnie的光,我每天晚上开车来菁山俱乐部游泳,正好错过外国人锻炼的高峰期。山坳中偌大一个游泳池,灯光从池底透出,水更显清澈。很多时候就我一个人在水里,我喜欢游一会儿,然后披着浴巾躺在沙滩椅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发呆……
有朋友看了我写的前一节——“投笔从戎”,说我“终于下海了”,我回复道:“那不是下海,是跳进游泳池。”其实,华商文化连游泳池都算不上,要我来形容,它更像是菁山游泳池旁的儿童戏水池。
朋友中确实有跳进大海里去的,而且正在艰难地在学习游泳。童杰是我的大学校友,同一届的,她和她老公成立了一家房地产顾问公司。我们邀请童杰夫妇到菁山游泳,他俩看到我悠闲自得的生活,煞是羡慕。游泳间隙,童杰说起创业的艰难,我印象很深:“读书人真的不懂做生意,公司成立了,却不知道怎么去赚钱,我真想去香港的地产顾问公司求职,打几个月工,看看人家怎么在做。”
我一直在体制内的大船上呆着,最多到戏水池玩玩儿,或者在船舷边看看大海。听她这句话,我似乎体味到了商海中的暗流涌动。八年后,我纵身跃入商海差点淹死,这句话在耳边多次回响,我才明白,很多话要真正理解,必须有感同身受的经历。嗯,我看着他们公司成长,刚开始几年历经艰辛,后来逐渐走顺,并在深交所上市,成为首家登陆A股的房地产顾问企业。
戏水池和大海差别很大。华商文化是典型的戏水池,类似政府的文化体育局,主要业务是管理蛇湾的文化体育设施,属下还有一家广告公司和几家参资企业。公司的经营压力不大,有压力主要也在总经理和下属单位的一把手那里,作为公司副总,最好“混”。
若要形容在华商文化的感受,我首先想到的是“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位居公司副总,收入不错,有车、有手机,请客吃饭还可以签单,二十年前有这种待遇的人不多,虽然我不至于跟朋友吃饭时有意把手机或车钥匙放到桌面上显摆,但自豪感还是有的,要扔掉肯定舍不得。
华商文化是在原来的蛇湾广告公司基础上改组成立,蛇湾广告公司本来就有十几个老员工,改组的时候进来几十个新员工,新老员工之间的关系一直有些紧张,人际关系颇为复杂,我呆了六年半都没适应。这是一份“守摊子”的工作,对我缺乏挑战。如果临近退休年龄,我的位置很不错,可我还不到三十岁,想想都觉得可怕。
那时候的心情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当领导久了,自然不自然地总要板起面孔,显得越来越少年老成。每天的工作不多,都是日常琐事,很多事根本不需要我操心,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也习惯在下属面前指手画脚。我心里清楚,自己每天都在“装”样子,一直是戴着面具工作,这个面具腐蚀着我二十多岁本来应该敢作敢当的心智,让我慢慢退化成连自己都看不起的人……我的同龄人却风生水起,1997年见到童杰,他们的公司正飞速发展,她说:“我们想公司发展慢一点,可员工不答应,他们太拼命了。” 呵呵,赚钱机器调试好之后,钞票滚滚而来。
心情不好,身体就会提意见。觉得胸闷,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心脏有问题,要我住院。住进去后,打了不少针,吃了很多药,指标还是下不来。我是蛇湾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却住了几个月医院,某些好事者终于找到了一个实例,教育干部要注意身体。住的是特号病房,单间,有专人护理,可我越住感觉越不好,身体日渐虚弱,似已病入膏肓,我甚至做好这一辈子都要跟病魔做斗争的打算。后来,主治医生实在没招了,请来一位心血管专家会诊,专家说我属于少数人群,不能用普通人的指标衡量,本来就没病,让我赶紧出院。有了这次经历后,我愈发相信所谓的病大多是心病。
满三十岁那天,我喝了一点酒,躺在床上对自己发誓,一定要离开华商文化,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是证券行业。自己的学历是本科,要进入证券业,第一步要先拿个硕士文凭,我又捡起久违的英语,准备报考国外大学的MBA。
算命的说我逢8和9的年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1999年,也就是我来蛇湾工作十年后,我开始读在职研究生。英语上课,我英文基础不好,学起来很费劲。但也许是因为这种转变正是自己希望的,我的身体反而好了起来,白天工作,晚上和周末几乎都在上课或做作业,感觉很充实。同一年,华商地产借壳上市,我离开华商文化,到华商地产工作,算是跟证券业沾了边……
华商文化的经历并非没有收获。我兼任过蛇湾广告公司经理,那段时间床头总放着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梦想引入外资合作,组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广告公司。我还一直主管公司财务,对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有,华商文化和某证券公司合作了一个证券业务部,我“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出一些钱炒股,交了学费。
不过,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一定不会选择在华商文化呆六年半,最多两年就够了。六年半,我虽然享受了在菁山游泳的闲散时光,但错过了九十年代的创业大潮和投资的暴利时代。当我从这家公司走出来,到华商地产上班,突然感觉自己已不再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