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秘到投资人/十二年商海蜕变实录(7)
(2013-12-27 19:18:26)
标签:
我写的心路历程财经创业投资 |
分类: 从董秘到投资人 |
【近者乐,远者来】
八十年代的蛇湾如一件试验品,或者这样说吧,是一个人造美女,绝世佳人。我来蛇湾的时候,她还活着,活在一个无形的玻璃罩里。我亲眼见过她,曾被她的美所倾倒。她的出现,给这片土地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活着时,蛇湾是典型的“近者乐,远者来”。后来,玻璃罩被击碎,她的免疫力不够强,受细菌感染而死……
我知道,很多人想听我讲述她的故事,没见过的想知道她如何美,见过的想跟我一起回忆。我要让你们失望了。她的故事很多,应该等一个合适的时候,大家都安静下来,慢慢讲。况且,我只是在玻璃罩破裂前匆匆看过她一眼,虽然这一眼让我永世难忘,但她的故事,还是应该由那些跟她相处更久的人来讲。我还是讲我自己。
1989年2月底,我正式到蛇湾开发区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上班。当时,“蛇湾模式”风靡全国,研究所自然也沾光,成了有全国性影响的研究机构。
我刚到研究所上班的时候,上面提到的 “美女”还活着,而且看起来很健康,全国各地,不,世界各地来看她的人络绎不绝。蛇湾专门成立公关部并布置展厅接待访客。公关部有三个工作人员,但他们的工作是“迎来送往”,讲解和交流主要是研究所的事。大体是这样安排:省部级以上访客由蛇湾开发区领导出面,地市级访客由研究所领导余约风或Lucas出面,其他级别由我们这些研究员接待(呵呵,我们的名片印的都是“研究员”)。有时,领导忙不过来,我也独自一人接待过市长。
研究所在华商大厦8楼,旁边是蛇湾开发区总经理办公室和蛇湾团委。研究所的环境布置简洁、舒适,是那种大家喜欢坐下来聊天的地方。这里有各种经济管理类报刊杂志,能看到当天出版的《信报》、《香港经济日报》、《明报》,还有一帮喜欢思想火花碰撞的人,自然而然就成了忧国忧民者聊天聚会的场所。蛇湾开发区的领导,甚至华商集团的领导有时都会出现在这里,但侃大山时不分领导和群众已成蛇湾的习惯;内地不少知名学者曾光临这里,甚至在辩论中被我们弄得满脸通红;好几位若干年后中国商界或资本市场的大腕也曾在这里露过面,他们当时是蛇湾的普通白领。
1989年下半年开始,研究所的主要工作转移到了股份制改造上来,做的是现在投资银行所做的事情,蛇湾最早的两家公司上市就是研究所一手策划。
深圳有了股票市场后,有一段时间,研究所天天开“股市沙龙”。我们在别人眼里也变成了股市专家。某天,一位领导讲,万科发行股票的时候没多少人愿意买,深圳市政府召集几家大企业的领导开会,号召与会者支持股份制改革,他当场认购了2000股,现在股价涨了不少,问我们是不是可以卖掉?我们异口同声说该卖,他第二天就卖了。呵呵,后来的事实证明,专家常常会犯错误,这位领导显然是卖早了。
1990年,我和同事厚生一起到香港联交所考察,跟见面的香港人大谈中国股市的宏伟前途,可引不起一丁点共鸣。没想到,后来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还猛,不然,我也不会轻易离开证券市场……
我刚到蛇湾时,这里喜欢搞沙龙。1989年,具体几月份我不记得了,某次沙龙上,我的同事、也是我敬重的老师CAJ说了一句话:“蛇湾要死了,死了也无妨”。我听到这话觉得很好玩,当时没有太多感觉,可之后的二十多年,这句话时不时地会在我耳边响起。
是啊,“美女”死了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无妨,但对于我们这些“蛇湾情节”严重的人来说,一直魂牵梦绕,感觉并不好。生活在死掉的皮囊之中,闻着腐尸臭味,还要和细菌搏斗,真的很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