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十三章助人行为

(2017-12-30 11:39:12)
分类: 学点心理学
助人行为的概念
助人行为的理论
责任分散效应
助人的决策过程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作用的理论
提高助人行为的方法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一、助人行为的概念
(一)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分为一类夫个人动机不期望回报的利他行为,另一类是具有个人意图。
(二)亲社会行为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三)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http://s5/mw690/00228YKbzy7gZ2u8xyA84&690

二、助人行为的原因
(一)社会生物学解释
威尔逊的利他遗传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吻合。
(二)社会交换论的观点
社会交换论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三)社会规范论观点
社会学家古尔德纳提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也就是说,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社会规范在人类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提供了人们学习这些规范的文化基础,并解释了助人行为的社会根源。随着社会化进程,个人学到了更多的社会规范,并以这些规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
(四)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1.交互利他行为理论
交互利他行为理论认为,只要利他者能够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式的收益,那么促使人类在非亲属之间产生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就能够得以进化。
2.社会契约理论
认为人类合作性交换活动已经进化出了5种能力来解决社会交换中的欺骗问题,从而确保交换活动得到保障,包括:人类必须识别其他的个体,记住与不同个体的交换历史,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和愿望,识别其他人的需要和愿望,并用代价和收益来对各种不同的交换事物进行表征。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1.别人的在场抑制了个人助人的动机
2.冷漠行为的出现也可能是由情境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1.紧急报警实验
独自一人报警比例高于 多人在场38%~10%
2.紧急助人实验

3.不幸女士实验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
(二)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1.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在一个社会力场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尖,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 一目标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
对于表演型要人格恐怕会有相反的作用。
2.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时间出现,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力场的作用增加,但与原有影响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递减的。
3.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该原则又被称为倍增效应,或者称为电灯泡效应,是指当一些社会源或称作用源、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应当是这些社会源的强度、接近性和社会源数量乘积的函数。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一)帮助需求觉察
艾森伯格认为:能否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受个体因素(个体的先行状态和特质特征等)和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这两方面的影响。个体的先行状态和特质特征又受其社会历史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一方面受特定情境特征的影响(同一个体对不同情境的解释不同),另一方面还受个体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对同一情境的解释也不同)。
(二)助人意图的确定
这个过程至少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在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助人决策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二,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特质可能起主要作用。
1.紧急情况
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容许可能的助人者全面地分析个人得失,这时,情感因素,如移情、同情、内疚或个人痛苦等起着主导作用。
2.非紧急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是否产生助人的动机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认知因素和人格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助人责任意识
当个人的责任越明确时,助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在有些情况下,虽然你意识到你有责任去帮助他人,但是最终你却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原因在于:你遇到过因为助人而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
(2)得失
当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他人时,可能的助人者并要不一定会有实际行动。从决策的观点看,人们会权衡在一个特定的行为中潜在的收益与付出是否对等。当人们意识到助人行为较之不助人行为能带来更大的利益(奖赏与代价之差)时,他们更可能表现很乐于助人。一些情境下,助人行为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如帮老太太提沉重的箱子,扶一位盲人过马路。但是很多情形下,助人意味着时间、精力的付出,可能更加复杂,甚至包括生命受到威胁:你是否愿意每天都花一个小时做免费家教呢?你是否会不顾生命安全抢救溺水的儿童呢?付出的代价越大,你助人的可能性就越小。受助者越值得你去付出,你从助人行为中得到的越多,你助人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除了衡量助人可能带来的益处外,你也会考虑不助人可能带来的后果,你可能会产生内疚感乃至罪恶感,他人可能对你安上了冷漠的字眼,更严重的是,你的不助人行为与你的道德标准发生了冲突;你一向认为自己是个乐于助人的人,你认为你会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可是当他人真正需要你的帮助时,你却采取了回避。这种冲突使得你坐立难安,为了避免冲突,你也会采取助人行动。
(三)采取有效的求助措施
明确应该帮助,个人还会评价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用什么方式帮助。个人无力或现场无法实现帮助则可以用呼吁其他帮助途径进行间接干预。
(一)受助者的特点
1.性别 
2.相似性
3.外部特征
4.人格特征
5.受助者的感觉

(二)助人者特征
1.年龄与性别
2.认知特点(1)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2)人际责任归因风格(3)自我的认知
3.个性特点
4.心境
5.道德推理

(三)情境因素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匆忙与助人代价
3.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二、示范作用
(一)现场的示范作用
(二)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移情能力的培养
(二)动机提升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