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绿杨春”

标签:
创新品牌、美食 |
分类: 乡村振兴 |
在上海,我常见的茶叶是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安徽“毛尖”,后来“大红袍”“金骏眉”,乃至“安吉白茶”等,却没有喝过扬州家乡的绿杨春茶,因而对“绿杨春”茶孤陋寡闻就不足为怪了。
5月9日开启的扬州市乡村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按照计划调研组于5月15日下午,赴仪征市素有“苏中第一茶”和“全国第一莓(黑莓)”、茶果之乡之称的月塘镇调研。其中我们边品尝“绿杨春”茶,边先后与绿杨春茶叶协会会长、大自然茶业公司老总潘斌以及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苏生等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座谈,使我等对“绿杨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据潘会长介绍,“绿杨春”茶叶品牌标识是取自清代王士桢诗句“绿杨城廓是扬州”和春茶之意。绿杨春茶业作为仪征市的特色产业,他们围绕“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的三茶融合做好大文章,立足“以茶促旅、以旅兴文”发展休闲农业。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3.5万亩,正在打造宜机化茶园。目前“绿杨春”茶90%产自仪征纳山周边茶叶厂家,单大自然茶业公司近千亩种茶基地年出产绿杨春茶叶就高达3万斤。
绿杨春茶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书生,这位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走出来种茶、采茶、制茶的专业人士,曾在茶场从事管理工作多年的他,介绍其“绿杨春”茶来真是如数家珍。他说,绿杨春茶其形如新柳叶芽,翠绿秀气,香气高雅,汤色清明,味香醇厚,叶底嫩匀,因其色、香、味、形被誉为“苏茶七君子”之一,排名第四。
扬州产茶历史悠久。自唐宋以来扬州蜀冈丘陵地区就盛产茶叶,所产茶叶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据《甘泉县志》乾隆七年刊本的记载:“甘泉县宋时贡茶皆出蜀冈,甘香如蒙顶,并以蒙顶在蜀,故以名岗”。
蜀岗,相传以“地脉通蜀”“井水连川”“茶似蒙顶”(四川雅安蒙顶山以入贡“皇茶”、仙茶故乡闻名于世)而得名。草长莺飞时,绿扬春来早。“扬子江中水,蜀冈顶上茶”。这里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线充足等特定的气候地理条件,造就了“绿杨春”。绿杨春茶手工制作工艺精湛、手法多变、看茶做茶。以传统技艺“采摘→摊凉→杀青→理条→做形→炒干”流程制作而成的茶,香气馥郁、品质独特、乃茶中佳品。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尤寒”,描写的是苏东坡在扬州煎茶时的情形。六百年后的“扬州八怪”郑板桥烹茶会友,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目前,绿杨春茶制作技艺涵盖扬州28家骨干企业,制茶能手有一百多人。2010年,绿杨春茶手工制作技艺列为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绿杨春茶”获评首届“消费者最喜爱的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我们坚信,“绿杨春”茶在扬州绿杨春茶人的共同努力下,走向中华大地乃至走出国门将指日可待!(儒商达人 孔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