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进乡村振兴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融合发展(一)

(2023-03-22 16:19:44)
标签:

文化

旅游

财经

分类: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应依托本地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传承的资源禀赋,做好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出因地制宜、科学统筹的产业发展规划与顶层及底层设计,把土质、气候、劳动力、交通运输等综合因素考虑进去。围绕一个区域打造一个特色、一个产业塑造一个品牌,“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等,确定产业新发展理念与思路,重点优化升级本地产业规划,促进中国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方式、运营模式与盈利模式,以市场手段以及“七推行”引领与促使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集聚。

首先是推行要素集约化。强化资金投放、规划建设、土地资源、设施装备、水肥营养、疫苗农药、人力资源等生产因素的配备,完善科技创新与技术普及等,集中产业要素投放以及强化要素组合,协同改进农业生产框架与布局,强化组合多项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其次是推行服务社会化。大力推行与组建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系统机制,因地制宜创建单环节、多环节、全过程服务方式,实施农业机械和技术的社会化服务,创建紧密融合、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的农业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行社会服务的新模式。

第三是推行生产自动化。一是围绕高质量的农田建设,进行农业生产全过程宜机化完善。强化北斗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作业机械设备相结合。二是深化信息安全监督体系,确保信息感知、传递和使用安全。三是以监测数据资源为依据,结合农艺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创建环境协调、水肥管理、营养供给以及病虫害预防等精准管控。四是使用北斗导航、智能控制以及自动化监测等信息技能,推动农机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

第四是推行管理高效化。普及数字化技能,开展数据采集、研究分析和开发应用,建立健全智能决策与管理系统,提高产业管理成效和管理质量,努力节约生产管理成本,提高组织成效与产业链价值。因地制宜创新与完善投资与分配的新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有效激励体系,导入集体合伙合作社、分工协作制等多项高效创新的管理模式。

第五是推进产业融合化。通过资源整合、产业互补,推动错位发展,减少同质化竞争,建立乡村产业链协作战略平台,以跨界结盟的形式,形成行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共富新发展格局。科学协调产业框架、生产模式以及运行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充沛产品框架,逐步完善与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价值链。比如围绕大运河沿河乡镇特色农、畜、禽、水产品开发即烹、即配、即食、即热的预制菜集收购、分拣、清切、包装、冷藏等产业链,为新鲜食物走进大中城市的家庭餐桌提供服务。

第六是推进文旅特色化。一是挖掘原生态农耕与民俗文化的“土”元素,在挖掘大运河沿河乡镇农耕文化、民俗风尚基础上,策划农耕文化的会展与节庆、文体、娱乐等系列项目及活动。二是导入高新科技与时尚文化的“新”元素,如将“元宇宙”元素融进大运河沿河乡村文旅特色产业,创新特色内容与形式,助推乡村文旅产业驶上高新科技的新赛道,利用高新科技的技术展现“文旅商娱教”,形成大运河文旅+的特色亮点。可创设大运河沿河乡镇特色的文旅公司,整合民宿、农家乐、农文旅等多方资源,以公司化形式运营。

第七是推进非遗产业化。大运河沿河乡村产业发展应摒弃“地方土特产”属性的思维定式,助力将乡村土特产与非遗产业化相结合,不仅可以大大提升非遗文化的商品价值,还可优化升级大运河沿河乡镇的特色历史遗存、非遗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优势。如“方形西瓜”、“影印葫芦”、“显字苹果”,以及中药调理香包、翻屏通草画、刺绣书画艺术作品等,全面引导与增加农民的主副业收入。

总之,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又是农民幸福感和致富的源泉。我们要发挥“科技引领、产业引领、共富引领”三大导向作用,推动一二三产业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相互融合发展。(产业园区规划统筹:孔令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