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营地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标签:
教育文化公益 |
分类: 研学旅行 |
符合标准要求的研学旅行营地,不是简单地在景区或农场等项目中“点缀”一些研学体验一下而已,也不是向大家科普的标准要求,而是要围绕研学功能系统这一核心展开的,主要面向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和企事业机构、基层党组织等专项群体的,与研学旅行“寓教于乐”真谛相契合的营地。那么,如何怎么策划、规划与设计?我以为,主要围绕以下八大原则进行:
一、主题课程体系化的原则
围绕某种主题,在场景中策划设计一系列获取知识的游乐活动,这是研学旅行产品包装的准备动作。如果想要吸引眼球,就需要结合教育思维,通过对活动类型与体验流程的进一步梳理、对活动形式的深度构思,做出一条或多条层层递进的活动链,即把研学体系化。
二、分学龄定制课程的原则
分学龄定制研学产品体系,是实现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成功对接校园素质教育的必须动作。吃透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部、高中部不同学龄段孩子的学习谱系,理解相应阶段的“第三课堂”需求,才能引起各级学校领导的重视。
三、课程体验引导建设的原则
研学旅行对内容收获的要求明显高于大众旅游,它的核心是通过体验,孩子收获了什么知识、得到了什么提升。因此,研学旅行的设施建设,要以课程的编排为引导,量体裁衣,布设必要的硬件,这些硬件既是游乐设施,也是“教具”,课程主题的内容设计、导师活动引导等软件的品质要求,要大于具体“建设什么设施”。
四、主题化模块组合的原则
打造课程模块,既便于研学旅行营地的运营管理,也便于学校、家庭灵活选择所需产品内容,如“野外生存”、“农耕文化”、“自然艺术”等,既是模块,也是主题。在导师的引导下,每个模块短至半小时,长至两三个小时,可以选择单个模块进行体验,也可以多个模块组合,真正实现“按需施教”。
五、寓教于乐的体验原则
与“景区+研学”模式不同,真正的研学旅行营地以寓教于乐精品线路的布设为主体,将具有吸取知识功能的休闲游乐体验穿点成线,进而形成若干体验片区,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行中学”,具有鲜明的“润物细无声”的特征。
六、沉浸式集体生活的原则
高品质研学旅行营地的标配,应该是根据研学主题营造相应的营地主题风格、配套设施以及食宿等条件。孩子们在营地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交流、与科学互动、与同伴互助,这是研学旅行营地建设中很重要的环节。
七、展现在地文化的原则
在地文化是研学旅行产品最重要的识别物,是打造基地品牌的核心吸引物。无论是自然研学还是文化研学,都必须融入强烈的在地文化感,让孩子们通过体验吸收当地独有的文化元素。扬州如大运河文化、非遗文化、农耕文明等,将当地文化传播出去,都是成就一个研学营地品牌的关键要素。
八、彰显政策要求的原则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
总之,研学旅行营地建设与打造是指具备开展研学实践所需的资源与接待条件,能够提供明确的研学主题与配套课程的资源。学生在研学旅行营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质是接受体验式、情景式教育。研学旅行营地建设规划,应充分调研本地资源,遴选适宜开展研学旅行的场所。安全永远是研学旅行基地设计与营地建设选址要考虑的重点,营地选址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及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儒商达人孔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