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需要什么?
一晃进入教育行业已经二十四个年头了。二十多年来教育尽管经历了多次改革,但课堂并实质的变化,似乎还是重复着以前的教育模式,改变很少。老师的讲课方式由以前的粉笔加黑板,变成了一路PPT。
老师们还是热衷于刷题,让学生始终沉浸在题海。一套试卷跟着一套试卷,试卷似乎成了教育的主旋律。每一年开学的书店人满为患,就是学生跳入题海的最好鉴证。
老师的使命似乎就是把教案从教参中抄袭到本子上,然后又把教案中的内容读给了学生。如果学生成绩不是很好,老师就会认为是现在的学生根本不自觉,现在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
面对学生的出现的问题,老师除了开始挣扎着用体罚形式恐吓学生,再到平躺,似乎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老师不喜欢想不同的办法去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习惯于用同样的办法去解决同样的方法。老师用旧瓶一直装着旧酒。
面对出现的各种教育教学的问题,老师应该采取研究的心态去面对。当多数老师面对教育困境、教育问题、教育难题,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去躲开,心中想着如何才能够不担责,如何才能够不受家长或者领导的否定。
碰到问题之后,老师选择了保护自我,选择了推卸责任。却没有考虑到利用问题使自己成长。我们把问题看成了一种让人恐惧的恶魔,总是想和远远地躲开。这样的教育生涯,无论教书多少年,都是一个样,都无形中把问题和自己隔离,老师们失去了很宝贵的成长机会。教师的成长,首先应该是自我的要求与改变。
2022年新课标在千唤万呼中出来,2022年双减下的第一届中考,全国整体上在一片高分的内卷中落幕。以北京为例十科总共660分,665分的学生多如牛毛,平均每科失分率为0.5分,也就是说每科几乎都是满分。这样的高分,对北上广一线城市而言真的正常吗?我没有去过,不敢下结论,但这对于我们这样的七八线县城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而言,几乎是天访夜谭。这中间的差距……
我不了解一线城市的实际课堂变化过程,但对我们而言这二十多年的课堂几乎没有多大实质性变化。2022新课标在今年秋季能否真正落实,能否撬动真正的课堂改革,课程改革,还是未知?但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白,教师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内心的改变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