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别急着成“名师”了,先做“明师”吧。并不是我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因为我既不是骨干也不是名师),是因为我认为我们每个老师可以把做明师的决定因素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名可遇而不可强求,而明却永远在修行之中。名会让人心眼蒙尘,明却让人心眼通透。

    “明师”要明白事理,不固执,不迂腐,宽怀大度,理解人心,尊重人性,通晓教书育人之道。

    “明师”要明辨是非,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反思,善于调整和改变,按照规律来教书育人,始终努力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明师”要明白方向,要给予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而不是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火烧眉毛只顾眼前……

    明师与名师,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明师未必出名,名师未必明白。

    现下社会浮躁,要拒绝外界的诱惑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优秀作品往往诞生于“夜半无人私语时”一样,“明师”往往诞生于孤独的体悟与思考。那么,作为普通教

  别急着成“名师”了,先做“明师”吧。并不是我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因为我既不是骨干也不是名师),是因为我认为我们每个老师可以把做明师的决定因素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名可遇而不可强求,而明却永远在修行之中。名会让人心眼蒙尘,明却让人心眼通透。

    “明师”要明白事理,不固执,不迂腐,宽怀大度,理解人心,尊重人性,通晓教书育人之道。

    “明师”要明辨是非,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反思,善于调整和改变,按照规律来教书育人,始终努力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明师”要明白方向,要给予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而不是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火烧眉毛只顾眼前……

    明师与名师,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明师未必出名,名师未必明白。

    现下社会浮躁,要拒绝外界的诱惑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优秀作品往往诞生于“夜半无人私语时”一样,“明师”往往诞生于孤独的体悟与思考。那么,作为普通教

(2022-07-09 22:58)

第四章 高级教师评审条件    

第十三条

申报高级教师职称人员,教育教学能力经历具备下列要求,经用人单位依程序考核、评议、公示无异议后,可向评委会推荐:

(一)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教学中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丰富、业绩突出,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二)育人工作。具有较强的学生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开展班级(团队)管理和思政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1.教师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满3年以上(博士研究生满2年);或任现职以来承担其他学生管理工作满5年以上(博士研究生满4年),教书育人成效显著,本人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受到过校级以上表彰2次。

校长(副校长)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或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满8年,任现职以来担任校长满3年,治校理念先进,办学效果显著,任现职以来单位持续发展良好,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表彰。

 

教育最需要什么?

一晃进入教育行业已经二十四个年头了。二十多年来教育尽管经历了多次改革,但课堂并实质的变化,似乎还是重复着以前的教育模式,改变很少。老师的讲课方式由以前的粉笔加黑板,变成了一路PPT。

老师们还是热衷于刷题,让学生始终沉浸在题海。一套试卷跟着一套试卷,试卷似乎成了教育的主旋律。每一年开学的书店人满为患,就是学生跳入题海的最好鉴证。

老师的使命似乎就是把教案从教参中抄袭到本子上,然后又把教案中的内容读给了学生。如果学生成绩不是很好,老师就会认为是现在的学生根本不自觉,现在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

面对学生的出现的问题,老师除了开始挣扎着用体罚形式恐吓学生,再到平躺,似乎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老师不喜欢想不同的办法去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习惯于用同样的办法去解决同样的方法。老师用旧瓶一直装着旧酒。

面对出现的各种教育教学的问题,老师应该采取研究的心态去面对。当多数老师面对教育困境、教育问题、教育难题,第一反应就

在“双减”改革支持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力、育人能力提出了更加迫切的挑战?“双减”改革有两个重点,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作业负担如何减轻?

顾先生讲过一句话,一切都在课堂。课堂教学质量不提高,作业负担怎么能降下来呢?所以,“双减”的首要举措实际上不是作业改革,而是“大力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如果课堂教学质量不提上去,作业改革是没有逻辑基础的。“双减”改革第一枪,还是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五个能力特别重要。

第一,孩子在课堂上到底要学什么?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认知起点在哪里?孩子掌握了什么?还要学习什么?

第二,孩子在课堂里学习的动力是什么?要解决这个情感前提的问题。老师不要总是指责孩子不学习、开小差、调皮捣蛋,而是要反问自己,为什么没有能力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课堂教学体系中来?

第三,到底要让孩子学到什么程度?孩子学完之后到底能做什么?

新课标不仅要求“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也要求教师训练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在学法指导上都是“心虚”的,我们在教学上往往会向学生讲授很多“方法”,但不清楚哪些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常用的、受用终身的语文学习方法,不论是生活中的阅读,还是学术研究中的阅读,这些方法都应该是普遍适用的。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语文学习中整理的方法、概括的方法、摘录提取的方法、朗读记忆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欣赏的方法、提炼的方法和阐释的方法等。对这些“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我们心中要有底。

“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实践活动主要依托课文自然地进行。有时候,可以利用课文来突显“一个点”的实践。如“近体诗二首”——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的教学。

这两首诗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较,适于在教学的适当时机自然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比读:《山居秋暝》写

(2022-06-27 05:42)

为什么有许多家长感觉自己孩子读了很多书,还是学不好语文?问题出在了哪呢?阅读、阅读能力、阅读内容及量化考核,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粗略读书,没有内化和输出,读书的作用不会显示出来。

阅读教学需要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服务于学生。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需要把课堂学科化功能,转变成社会学科化价值,服务于社会。

(一)阅读能力特征

1.五个阅读方面:获取信息方面,整体感知方面,形成解释方面,作出评价方面,创意运用方面。

2.五种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整体感知能力,形成解释能力,作出评价能力,创意运用能力。

(二)阅读能力量化

获取信息:能从文本中完整找出多个信息,并根据需要进行筛选。

整体感知:阅读叙事性文章,能够完整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说明要点;阅读诗歌,大

2022河南中考真题文学性文本阅读有什么变化,对日常教学备考的启示?

2022年河南省语文中考文学性文本阅读仍旧还是考察了四道题,分值仍旧是16分,和以往不同的是第8题作用类题换成了用意4分变为3分,第9题主旨把握仍是去年的5分体现分层赋分理念。

具体考点:6. 在“禁足”过程中,可可曾有过两次动摇,是哪些事影响了她,让她坚持下来并最终完成了目标?请梳理相关内容,简要概括。(4分)

这道题坏住题干中两次动摇,很客易找到课文中第五天时,十天后两个时间段,四件事,本题难度不大。

7.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4分)

(1)“木木”已经把它的绳套叼到了门口,可可已经戴上了口罩,已经拿起了钥匙,已经站在门前了。(四个“已经”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词不离句,难度不大,突出我做好准备,急于出去的急切,同时和下文放弃出门做对此。

(2)可可愣了片刻,突然哭了起来……(“禁

河南2022中考历史考了什么,如何备考2023河南历史中考?

分值布局发生变化

2022河南历史选择题1-8是中国古代史,9-12中国近代史,13-14中国现代史,15是世界古代史,16.17世界近代史,18-20世界现代史,第21、22、23中国史,中国史考了32分,第24和25题世界史,世界史18分。整体上越来越突出古代史,河南地方史,中国史,弱化世界史。这就给七八年级历史老师压上了重担。

选择题难度不大,不再一一分析。2022年河南中考古代史选择题解析

1.中华文明的起源,炎帝—姜水,黄帝—姬水

2.夏朝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

3.道——万物皆有其运行法则

4.秦——郡县制

5.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

6.唐朝——政治统治、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科技文化专题

7.宋朝——三大发明

8.清朝——名画中的历

用了两个半天的时间,终于把2022河南语文中考真题,从图片版变成了word版,网传图片有许多不太清楚的地方,因此word版也有很多不太准确的地方,不便于传播,有需要的可以私聊。

用一个小时时间来完成这套试卷,没有写下水文,下水文专门抽时间再写,发现这套题并不简单,尽管题型稳定,没有太多为难孩子们的地方,但是要想得高分,还真不容易。 有许多名师对本套试卷做了高大上的分析,我从一线教师层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字音字形的考查,从去年开始一改各题给出四组字词的选择题考查形式,改为对具体文段中两个字音和两个字形的考查。今年的字形是给出读音,要求写出对应汉字。考查的都是常用字,仍然突出的是基础知识掌握。此题的文段选自“人民网人民科技官方帐号”21年5月11日的文章《方寸之间尽显匠心》,内容体现了课标对考查材料突出传统文化的要求。

2.古诗词以话题形式,在一定的语境中考查,加大了对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掌握和情感的理解的考查力度。考查篇目仍然是课内必考篇目名句,减轻了学生复习备考不少压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