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走向生活。语文课堂不应单纯局限于教科书,教参,而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学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的教育资源。
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等单调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的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让语文课堂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
希尔伯特曾说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和学生一起进入思考的前沿。”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堂上播下思维的种子,收获的可能是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这一切不可能完全通过预设来实现。
所以,课堂上我们不能局限于预设的教学思路,不能甘做教参的奴隶。要在实施预案的进程中,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见解等精彩瞬间,正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的小插曲,珍视“灵光一闪”的思维迸发,因势利导,灵活调整原来的教学思路和答案预设,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正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的小插曲,珍视“灵光一闪”的思维迸发,关注学生、学情和过程体验。在引导、评价、总结时,集中精力,调动全部的智慧,或是归纳整理零散的见解,或是提升凝炼肤浅粗陋的认识;在实施预案的进程中,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灵活调整原来的教学程序和内容,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得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
我想,只要我们用心领悟,认真对待每一次教学行为,用知识传播知识,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情感调动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用思想引领思想,有效注入课堂新活力,就一定离理想课堂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