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廖保平
10月16日,《青岛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了,规定从业人员只要具有本市户籍或者持有本市居住证即可从事网约车经营。
不过,对车辆的要求却超乎想象的高,比一线城市还高,需为为青岛市号牌车辆,车辆价格不低于礼宾出租汽车同期购置价格,并对车身尺寸、轴距、行李厢容积、发动机功率、发动机扭矩、油耗以及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做出了具体规定。
此前,成都网约车新规出台,仅要求车辆排气量不小于1.6L或1.4T,在户籍上,不再仅限于本地户籍,持成都市居住证也具开网约车的资格,也没有数量和运价管控,可以说相当宽松,让人对被扼住命运喉咙的网约车新政感到极为失望之时,又看到了一线希望。而青岛出台的规定,可以说是二线城市里最严苛,再次浇灭这一线希望。
同样是二线城市,为什么成都在车辆的要求上可以做到如此宽松,而青岛则不可以呢?两个城市相比,成都无论人口还是经济总量都要超过青岛。而且青岛还是一个旅游城市,应该更加开放包容才对。在一些涉及民生的改革上,步子也应该更大,而不是固步自封。
青岛作为旅游城市,对网约车车辆作如此严格的要求,非常不利于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外地人去青岛旅游,多数人只求方便,并不是叫个网约车还非要礼宾车的等级不可,市场的选择是多样的。可是统一规定之后,在网约车这一块,游客的选择大大减少,各种报怨也会随之而来,青岛旅游的体验会大打折扣,影响青岛的城市形象。
去年,青岛曾发生过出租车罢工事件,可是青岛市民以及游客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因为便利的网约车迅速填补了空缺的市场,大大缓解了青岛市的乘运压力,也大大地减少了政府的压力。这说明,无论是青岛市民还是游客,对网约车是满意的。
事实上,2014年11月11日,青岛就组建了礼宾的士车。车辆全部为高配的黑色雪铁龙C5轿车,司机服务过程中全部穿衬衣打领带戴白手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乘客上、下车时主动为乘客开车门;配备地图、雨衣、报刊杂志、万能充电器等便民物品,但是缺乏平台鲜有预约者,叫好不叫座。
退一万步讲,即便推出礼宾车确实可以满足乘客高品质、差异化服务需求,也应该让市场主体自己去决定,而不是用行政去干预市场,导致资源的错配。政府强行干预市场是越位、错位行为,以前种种教训已经证明,这是效率低下,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必须看到,对车辆作严格要求,表面上是要形成差异化服务,其实是不公平的。既然要将网约纳入像出租车来管,又对网约车进行限制,这就是能让两者进行公平的竞争。只要有竞争,市场会自然地形成差异化的服务,不需要政府来操这个心。
这种不公平还表现在,网约车合法后,青岛有不少市民购买了1.6排量的车来跑网约车,现在又告诉他们说,你们的车档次太低,不能开,那么那些下岗的,贷款买车的,准备以此为生的市民,他们的投入成本谁来埋单?
再说了,现在每个城市都在强调节能环保,都说汽车排放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成因,那么试问,是开大排量的礼宾车造成的污染大,还是开小排量的汽车污染大?青岛对网约车的的规定,与绿色环保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如此顾此失彼的政策也是值深思的。
青岛新规要求礼宾车车辆标准,参照礼宾车价格,势必造成大量不符合要求人车辆要退出,符合要求的网约车大量减少,造成新的打车难,催生新的黑车市场,以后去崂山只能靠黑车了,要不,只能看出租车司机的脸色了。
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就在昨天有一篇公号文章《网约车死后,西湖成了杀猪车的天下》被疯转(应该是说出了大众的心声),专讲杭州在没有网约车的情况下,如何满街都是空车,满街都是傲娇的司机,满街都是急着打车到人,满街都是打不到车的人。因为,司机们只想如何“猎杀”外地游客,拉市民不赚钱嘛。所以,按照青岛的网约车新政,我们只能祈求,去崂山的时候碰到一个好心出租车司机,把你当礼宾一样对待,而不是一坨猪肉。
总之,各地网约车新规,表面上是对一个新兴行业的规范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改革。既然是改革,就是一场利益的调整,那么改革者最基本的出发点,绝不是某些利益部门或是某些利益群体的诉求,而是要实现市民利益的最大化。
真正从人民利益最大化着想的改革,应该是放宽准入,给传统出租车形成压力,促使其改革,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触动既得利益的改革,如不然,改革的真诚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