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个人都像孤岛一样存在

(2013-07-15 21:45:37)

每个人都像孤岛一样存在


 

廖保平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201371日起施行,速览该法,共计85条,满满当当,面面具到,似乎无一缺漏。争议最大的是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不常看望老人将违法。评论一致批评这个点,认为法律无法逼着年轻人“常回家看看”,因为他们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也正是这一近乎冷幽默的规定,折射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每一个人似乎都是紧密相连的,却又像孤岛一样存在。譬如亲情关系上,我们和父母近在咫尺,远在天涯,想“常回家看看”而不得,彼此孤独地相望于江湖;譬如城市里的邻里关系,彼此“门当户对”,天天碰面,却互不相识,像无语的孤岛存在。譬如看到别人处在危难之中,举手之劳而不为的冷漠,每个人都视为他人为与己无关的孤岛……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所谓的“高速工业化时期”,这或许是每个国家在高速工业化时期面临的问题罢,也许未必。高速工业化说得形象一点,就是社会越来越象一部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机器,所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供给这部机器。于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抽”到陌生的城市里来服务,而这台机器不需要的老弱病残孕滞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他们是孤岛式的存在,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少保护,面临种种危险。

而作为生产要素一部分的劳动者就像这庞大机器的零部件,被有序地安排在各自的位置,适应机器运转的节奏,否则就会被抛出去,每一个不愿意被抛出去的企业和个人就得跟着这节奏竞争,跟着这节奏狂奔。企业和个人都被拧紧了发条,员工加班既是企业的需要,也是员工彼此竞争的结果。在竞争中,企业和人都身不由己、疲于奔命,就象卓别林影片里站在生产机床边的人,机械化的生产迫使他无法停止自己的手脚,加班或超负荷的工作成为必然。

如此,不要说进城的打工者无暇回家看望父母妻儿,就是同居一城的城里人,也因为“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没完没了的加班工作,无暇与父母甚至妻儿共享休闲时光,让父母享受一下膝下承欢的天伦之乐。永不停息的机器将人的健康、精力、知识、热情快速消耗掉,当然也将老人本应该享有的权益愉愉拿走,他们懂事地“尽量不给孩子添麻烦”,在一天天的盼望变绝望的孤独中老去死去。

这是这个时代的悲伤,它不同于传统中国的前现代社会,那是一个以家庭、以伦理为基石的社会,孝是忠的前提,对老人不孝,何来对君主尽忠?为了教臣民尽忠,必然重视体现出孝的养老问题。传统社会政府在养老问题上的重视和措施丝毫不逊色于现在。譬如唐代法律规定:父母在世时,子孙不能出远门,不能分家,不能存私房钱,让子孙尽心尽力照顾好老人。政府对6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赋税和徭役;对80岁以上的老人,政府还会经常向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救济,包括粟、绵、帛、绢、酒和肉等生活必需品。 此外,唐令还规定“补给侍丁”制度,对80岁以上的老人,政府为他安排一个照料的人,90岁以上的安排两个人,百岁以上的安排五个人。这些照顾老人的侍丁,可以免徭役。唐代礼制还要求,子女除了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好父母,还要给予精神慰藉,称为“色养”,要好老人所好,恶老人所恶,尽量顺从父母的意愿,满足他们的要求。 

现实的中国也不同于完成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正行进在高速工业化路上的中国,还没有富足到有足够的财力建立起西方那样的养老系统;另一方面,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国际标准,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2008年,中国老年人已经达到17亿,而且正在以年均1000万的增幅“跑步前进”。“未富先老”让中国养老促不及防。既然“社会保障巨额欠债”,政府无法为养老坚实兜底,年轻人拼命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给老人养老,当然既表现为直接的(孝敬父母的钱物),也表现为间接的(税收的支付转移)。据了解,10年前是35个工作人口抚养一位老人,现在的比例是21。将来,这个比例还会继续缩小,这意味着正在上班工作的年轻更加疲累,还要加更多的班,还要有更多的时间无法陪伴父母,正在面临来自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养老困境。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将人硬生生地折分成一座座孤岛,每一个人对太多的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包括常回家看看那生养我们的父母双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