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对底层道德抱有玫瑰色想象

(2013-06-02 19:16:35)

别对底层道德抱有玫瑰色想象 


 

廖保平


 

  山东潍坊种姜农户大量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的事被曝光之后,一名大学生在贴吧里流泪表达了自己的复杂心情。他说,当地农田在长期种姜之后,土地质量越来越差,不用“那种药”根本种不出好姜。生姜的价格又不稳定,如果真的“采用法律”了,生姜收购价会越来越低,那是要了农民的命。他痛陈,自己的父母就是一块姜一块姜地供他上了大学,图的就是孩子将来不再种地。“药那么毒,爸妈没点防护就撒药”,你们想过他们的感受吗?

  大家都在讨伐农户,尤其感叹于本来应该“纯朴善良”的农民怎么会道德滑坡如斯,怎么农民反成了道德洼地?好象这些农户本来应该道德高尚一些,甚至比社会精英的道德更可靠,在我们的习惯印象中,农民不是纯朴忠厚得“四维有张”(四维指礼仪廉耻)的吗?我觉得这是一种空想,是一种田园怀旧,甚至怀旧都算不上。

  管仲在春秋时期就讲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说明,一个人、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准,是与一个人、一个国家的物质水平有紧密联系的,虽然它可能不是绝对的。

  这个观点并不只管仲持有,同时代的孔子也是这个主张。孔子将人分成君子和小人,并且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君子都是“义之与比”而后为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小人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不按道德上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来决定行为。如若按孔子的划分,我们的社会精英就是君子,底层农民就是小人,社会精英本来就应该是“喻于义”的群体,社会对他们要更高的道德要求,而对农民这样的小人,是“喻于义”的,不必要苛求他们有多高的道德标准。

  以前我能够明白,孔子为什么对社会精英提出高道德要求,却不能明白,孔子为什么几乎对小人没有什么道德要求。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其实贴吧里那个自称姜农之子的大学生也已告诉了我们:社会底层的民众往往在基本的温饱线上生活,稍有不慎,比如税赋加重,官吏盘剥,就可能将他们置于风险之中,而他们在经济上他们没有多少抗风险的能力,一旦被逼到有生存之虞的境地,衣食不足,哪里还倾得了荣辱,求生的本能胜过一切漂渺的道德说教。

  这也许就是孔子放松对小人道德苛求的原因,他清楚地知道利对于小人的重要性,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暖,是没有办法跟他们大谈礼仪廉耻的。因此,孔子容许了小人对于利的追求的正当性,正视了底层处于道德洼地的现实。时至今日,我们又什么理由带着玫瑰色的眼镜去底层的道德色彩?

  其实,我们愿意相信每一个人,无论社会精英还是像姜农这样的社会底层,都是有道德的需求,也会因为生存风险加剧而降低道德水准,只不过,相对于生存风险较小的社会精英而言,底层民众的道德最经不住考验,因此,底层也是最容易道德溃败,而且其溃败之快、面积之大常超出人们之想象,这些年发生在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问题,已经是做了很好的例证。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社会精英对底层民众有巨大的道德示范和号召力,社会精英要是道德榜样做得好,必然对底层有激励作用。可是现如今,社会精英道德沦丧的事令人寒心,也传导和影响到了底层民众,这种“上行下效”的恶果正在一天天地显现出来,通俗一点讲,就是“人心坏了”,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人心坏了”的状况,不能让不令我们沉痛而沉思。

  如果我们真的对底层民众人所道德寄望的话,首先一条,就是对底动在生存上有更多实质性的救助,或者说反哺底层,如果我们仍然对底动是一种巧取豪夺,甚至觉得不足以满足胃口,增加社会不公,让底层民众有太多的负重。那么,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底层一定是越过道德底线,给社会“下毒”。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救赎自己的堕落,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在下坠,而且在横向的比较中,可能并不觉得有多么的羞耻。其次,是社会精英重塑道德标杆,起带头模范作用,否则,我们无论如何哀叹、劝说底层要树立起道德之墙,功效都是甚微的。所谓“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那种对底层的道德玫瑰色想象的行为,无疑是种乌托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