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习题详解
第7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
l.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基本特点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倍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3.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4.展开式:儿童的推理是一步步进行的,进行缓慢,主要通过外部语言和动作表现。
三、简答题
l.简述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答: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①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②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③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④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2.简要说明学前儿童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趋势。
答:(l)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
①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
②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③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3.简要说明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
答: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是:
(1)4岁以下儿童基本不能分类;
(2)5-6岁,由不能分类到发展初步分类能力过渡,主要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和情景联系起来分类;
(3)5.5-6.5岁,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蔽特点分类的转变;
(4)6岁后,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依物体的功能和内在联系分类。
4. 简要说明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
答: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
(l)对时间顺序的概念明显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
(2)对一日时间的延伸与当日时序的认知,对一日时间的延伸的认知水平低于当日之内时序的认知、对过去的认知低于对未来的认知水平;
(3)对时序的认识带有固定性;
(4)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
(5)时间概念的形成和时间词语的说出相互促进,但不同步;
(6)对时序的认知经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①不能对有关时间的刺激物归类;
②在知觉水平上做出分类;
③能把某一特定的时序与具体生活事件联系起来;
④能够摆脱具体的直观生活内容,把时间关系抽象概括出来,真正形成时间的概念。
5.简述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l)判断形式间接化,学前儿童的判断从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期大量依靠直接判断,间接判断通常需要推理,反映事物之间因果、时空、条件等联系,制约思维的基本关系是因果关系;成人和幼儿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实质上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2)判断内容深入化,从判断内容上看,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在幼儿期开始向反映事物本质联系发展,即从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能把客体的关系分解出来,并概括出来,开始反映概括的规律,分解的深度和概括性也就逐渐提高
(3)判断根据客观化,幼儿从以对生活的态度为根据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还要经过从事物的偶然性特征为依据过渡到以孤立的、片面的、不确切的原则为依据,然后开始一些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客观逻辑判断。
(4)判断论据明确化。
6.简要说明学前儿童推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幼儿推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l)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2)推理过程可划分为四级水平(O级,不能进行推理活动;I级,只能据较熟悉的非本质特征进行简单的推理活动;Ⅱ级,提示条件下,运用展开的方式逐步发现事物本质联系,最后做出正确结论;Ⅲ级,独立、迅速、简约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推理活动。
(3)儿童推理方式由展开式向简约式转化。
7.简要说明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l)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依靠语词的理解;
(3)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4)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逐渐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四、论述题
l.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及其教育学意义。
答:思维发展中,动作和语言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作用则由小到大,可分三个阶段:
(l)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在实际生活中,对自己的行动的结果不断做出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表象形式的行动口标和行动计划。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2.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
答: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意语,认为阶段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点:l.前后阶段顺序不变,但可加速或推迟;2.每个阶段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3.各阶段前后连续,每个阶段的结构是整合的,有整体性。提出儿童智慧发展分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运算阶段。7岁前处于前两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
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只能靠感知和动作适应外界环境。
(l)反射练习阶段;①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带有练习因素的不断重复;②天生的反射通过练习而巩固;③天生的反射得到发展。
(2)最初习惯阶段,又称初级循环反应阶段:①形成条件反射即习得性动作;②初级的习得性动作变成自动性的动作,称为习惯性动作或初级的循环反应。
(3)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又称二级循环阶段:①视动协调后进入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抓弄所见到的一切物体;②动作、兴趣相互影响,出现“循环反应”。
(4)方法与目的的分化与协调阶段:①动作目的和方法开始分化,动作明显地表现出它是达到目的的方法;②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 开始协调。
(5)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又称三级循环阶段:①能在偶然中发现新方法,已开始探索达到目的新手段;②对偶然动作结果发生兴趣,开始对这种情境反复试验,不断变换方法,试验方法似乎带有系统性。
(6)智慧综合阶段,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结和向前运算阶段过渡:①用外部动作寻找新方法;②用头脑内部的动作达到突然理解和顿悟。
(二)前运算阶段
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
(l)前概念阶段(象征性阶段),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①思维中的事物带有一般性、概括性;②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③常运用“转导推理”;④是自我中心思维。
(2)直觉思维阶段,又称半逻辑思维,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理解。
(3)具体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主要区别有:①运算思维依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表象进行;②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具单向性;⑧运算思维具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守恒概念;④运算思维渐非中心化,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⑥运算思维具灵活性,前运算思维具呆滞性、固定性、刻板性。
五、案例分析
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但是他不会回答:"3+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家长感到很奇怪。在大人看来,前者属于除法题,后者是加法,为什么幼儿会回答前者而不会回答后者?请你分析一下原因。
答: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决问题的,他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个题目仅仅是抽象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