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2012-07-05 09:14:08)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前心理学

年龄特征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可变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个别特征的区别和联系;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划分的必要性、复杂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危机期、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期;01岁、l3岁、36岁儿童心理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予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

 

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1.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并做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2.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

 

1.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连续性的,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

 

2.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这给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婴儿期(01),又称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01)、婴儿早期(16)、婴儿晚期(612)

 

先学前期(13),又称幼儿早期;

 

学前期(36),又称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34)、幼儿中期(45)、幼儿晚期(5—67)

 

学龄期(6718)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3.转折期与危机期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危机期一般出现在转折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1.概念: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

 

(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

 

(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

 

(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1.概念: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特点: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时刻都在变化,因人而异。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因心理变化发展迅速又分3个阶段:

 

()新生儿期(01)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是心理的发生。新生儿期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因此,从孩子出生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3.认识世界的开始。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的开端。通过情绪和表情表现出交往的需要。

 

()婴儿早期(16)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半岁内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身体接触到的事物很有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意义: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3.主动招人。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性。

 

4.开始认生。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明显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对人的依恋态度。

 

()婴儿晚期(612)

 

明显变化是动作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萌芽,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抬头、翻身(在半岁前学会)、坐、爬、站、走等动作形成。

 

意义:可以锻炼四肢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活动,促进大脑和小脑的神经的生长和发育;主动接触外界事物,摆脱成人的怀抱,自己活动,扩大活动范围、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心,促进儿童认知、情绪和人际交往的发展。

 

教育:安全保障下的玩具、游戏作用不可忽视。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动作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利于它的发展。

 

除五指分工之外,手的动作发展还表现在:(1)双手配合;(2)摆弄物体;(3)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这时发出的音节较清楚,能重复、连续。这时期的婴儿已能听懂一些词。

 

4.依恋关系发展。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的表现。开始出现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的一些词,做出所期待的反应,使亲人开始理解他的要求。

 

 

 

二、先学前期(13)

 

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学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有最初独立性。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

 

1.学会直立行走。l2岁独立行走不自如,有其生理原因:

 

(1)头重脚轻;

 

(2)骨骼肌肉嫩弱;

 

(3)脊柱弯曲没完全形成;

 

(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2.使用工具。l岁半左右,已能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把物体当作工具使用的开端,孩子使用工具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可能出现反复或倒退现象。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真正形成的。出现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也开始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人际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三、学前期(36)

 

这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学前初期(34)

 

在幼儿园称小班,特点突出表现在:

 

1.最初步生活自理。幼儿园生活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

 

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

 

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也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学前中期(45)

 

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

 

1.更加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学前晚期(56)

 

幼儿园大班年龄,突出特点:

 

1.好问好学。幼儿在这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深刻;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有意记忆的运用。

 

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