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和各省规范高中招生秩序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些跨省跨市招生情况逐渐减少。但现在愈演愈烈的是在本地区无序竞争优质学苗,破坏了一个地区的教育生态,也让中考家长无所适从。如何控制区域内无序招生,这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用新的评价体系做杠杆评价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是促进学苗有序流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途径。
一个学校的升学质量,就是一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终端显示。这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常理。特别是国家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来,高考评价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考试命题也不断向考察核心素养接近,如果学生核心素养不高,高考成绩不可能优秀。因此,高中升学率其实就是一所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我们现在的评价的办法很简单,主要考核各个学校的600分以上人数,一本上线人数,本科上线人数,各科平均分。我认为,这些数据不能科学评价一所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原因和简单,中考学苗差距太大。入口不同,出口一定不同。就好比打牌,好牌在别人手里,你的牌技再高,也不可能打过别人。科学的评价应该是,根据手里抓的牌来评价成绩。如果从考察上线数量转化为考核培养能力,就能够实现评价的公平与科学,从而调动各个学校的积极性。
考核每一所学校三个重要培养能力:一是培养600分以上优秀学生的能力,二是培养一本学生的能力,三是培养本科学生的能力。由于各个学校的层次不同,因此考核的重点也就不同。对学苗优质的学校,重点考核600分以上的指标和一本上线指标,对于学苗一般的学校,主要考核二本上线指标。
以2020年市直考区为例,600分以上的学生一共260人,那么,2017年全市中考,前260名的学生分布在哪些高中,这些数量的学生高考是否达到了600分,以此考核一个学校培养优质生的能力。2020年进入特控线的人数是1163人,那么,2017年中考,前1163名的学生分布在哪些学校,这些数量学生高考是否进入一本线,以此考察一所高中培养一本学生的能力。2020年进入二本人数为2179人,2017年全市中考,这些学生分布在哪些学校,这些数量学生高考是否进入本科线,以此考核学校培养本科生的能力。
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思路,当然有些数据是相互关联的,上一个层次的学生培养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理论值,下一个层次的学生培养的数量就会减少。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这样的思路,设计科学的数学模型,构建公平与科学的评价体系。
从考核数量变成考核能力,可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调动不同层次学校的工作积极性,真正把自己手里的牌打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二是社会和家长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优质学校,不是简单的以升学率高低来判断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是以一个学校的培养能力来判断一个学校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培养能力不强的学校,不再主动去掠夺学苗。培养能力强的学校,学苗就会自动流入。这样保证了优质学苗的有序流动,促进了地区教育均衡发展,也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