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日到现在,我们已经听了16场专家讲座,进行四次小组专题讨论,到两所高中进行学习,听了五位校长的经验。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今天我们如何做教育。
一、长见识——明晰学校工作思路
(一)新时代教育发展新要求。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教育主要矛盾在学校的现实表现是什么?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结合学校实际,通过改革的办法,破解这些矛盾,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寻找到名校成功的密码。全国各地的学校,由于地域历史文化的差异,经济发展的差异,人口素质的差异,学苗起点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许多经验虽然带有个性化,不可复制,但成功的背后一定具有相同的规律,这就是名校成功的密码和基因,我们应该给予提炼和总结。
(三)必须树立反求诸己思想。学校之间差异很大,差距也很大,不要在比较中失去信心,望洋兴叹,无所作为。更不要怨天尤人,埋怨教育体制机制不科学,埋怨经费不足,埋怨教师队伍不强等等,总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理由而拒绝出发。其实,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实际是什么,而没有出发,只有真正出发,才能知道自己的实际。
(四)开阔眼界梳理工作思路。反复体悟专家的讲座和名校成功经验,开阔自己的视野,梳理工作思路,找到突破口,实现突围与提升。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只不过是井口大小的不同。往往不知道自己还不知道什么,视野不宽,视角不对,视域不广。通过学习,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教育,进一步梳理自己学校发展的思路。
(五)做一个懂教育的明校长。一般来讲,你不在名校就很难成为明校长,因为你不占有本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我们都应该成为明白教育的明校长,什么是明校长,就是真正有教育情怀,有教育理想,懂教育规律,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有自己行动策略。
学校成功的最核心因素,就是有一个开明、光明、聪明、鲜明、高明的“明”校长。开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快乐,让教师幸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认可;光明就本心光明,内心平静、干净、稳定,知善知恶,知是知非,成为学校的精神符号;聪明就是坚持终身学习,勤于思考,充满教育智慧;鲜明就是坚持原则,公平公正,一视同仁;高明就是审时度势,科学决策,让自己的思想变成师生的行动,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明校长要做“心”教育,一切从心出发,增强心动力,用心做人,用心做事。
在教育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做明校长就是做到顺势,顺应时代发展的形势;求是,探索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成事,脚踏实地做好教育发展的大事。
二、顺大势——认清教育改革路线图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事
1、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提出3+3高考模式,提出两依据一参考高校录取方式,上海浙江开始选课分层走班。回答了如何选拔人的问题。
2、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养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2017年9月13日,国家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总体框架 。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
3、2017年9月8日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4、党的十九大指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高中教育改革提出方向。
5、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系统回答了教育的四个最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如何选拔人,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确定了根本方向和基本方略。
(二)中国教育改革路线图
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双轮驱动推动教育改革,一是人才选拔模式改革,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新要求,这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的3+3新高考模式,这是如何选拔人的问题。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解决的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陈宝生部长提出了课堂革命的新要求。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前者是以考试制度改革为核心,后者是以新课改为核心,用新考改撬动新课改,用新考改倒逼新课改,用小课堂撬动大教育,让教育改革真正进入深水区。
三、求大是——探索教育发展新规律
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学生家长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和教育质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高质量教育就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每个学生都具备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
教发发展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不平衡和不充分,千万不要认为不平衡不充分是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事情,校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对于每个学校,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对于全体学生来讲,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发展是不充分的。对于教师来讲,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1、关注改善办学条件,忽视内涵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立场)
2、关注少数优秀学生,忽视多数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立场)
3、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成长——为了学生一切(立场)
4、关注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立场)
5、关注外因教的作用,忽视学是内因——强化自主学习
(观点)
6、关注硬性制度他律,忽视学生自律——强化自我管理(观点)
7、关注教师积极工作,忽视教师发展——师生共同成长(观点)
8、关注学生一般需求
忽视差异需求——实现因材施教(方法)
结论 :由于教育价值观的错位,造成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落后,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要树立学生第一的思想,要紧紧依靠教师素质的提高,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
四、做大事——聚焦学校的核心工作
总体思路:明确一个目标,即立德树人;建设好两支队伍,即建设一支政治强、义务精、作风正的敢于叫板、较真、较劲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支有激情、有真情、有才情的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教师队伍;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提升,学校发展;推进四大发展战略,即文化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做好五项核心工作,即文化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一是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要形成学校的一训四风,我们的校训是,追求卓越,自强不息;校风是崇真,扬善,尚美,创优;师风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风是求实,求真,求新,求精;学风是乐学,勤学,善学,创学。二是构建校园文化,既体现学校核心文化,又体现师生的主体地位,用自己学校特有的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科育人。一是课程建设,构建三级课程体系,特别要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构建符合知识逻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体系;二是课堂建设,要构建教为学服务的学中心课堂,实现四个转变,即班级—小组(灌输到合作)提问—展示(输出到输入)做题—做事(体验过程)碎片—整体(构建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点燃、点拨和点评的作用,促进学生真正做到学思悟用,达到深度学习;三是教学与备考相统一,锁定新高考,研究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试题分析,把研究成果贯彻到教学之中,确定备考战略,实现高考提升。
活动育人。一是利用重大节日,主题班会,主题团会活动等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同时还要搞一些远足活动,无人监考考试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活动要实现课程化,增强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活动体验,提升学生能力。
管理育人:一是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完善各种制度,,突出制度的刚性。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种考评体系,突出考评的引导性,激励性,体现正能量,不是限制学生不做这个,不做那个的负能量的评价。三是探索小组管理新模式,制定班级公约,寝室公约,小组公约,实行民主管理,让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自觉、自由。
协同育人:一是建立家长学校,完善学校与家长沟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召开家长座谈会,给家长做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让家长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为家长解决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惑,形成家校一体。二是聘请专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普及一些诸如法律、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三是协同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工作,建立教育基地,定期组织教育活动。
总之,在教育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校长一定要审时度势,借助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重新思考,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把学校的各项核心工作抓好抓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