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新爱的教育》有感

(2010-12-23 11:41:08)
标签:

村夫

《新爱的教育》

郭景瑞

杂谈

  本文转至:http://www.bzrzy.cn/bbs/a/a.asp?B=302&ID=273266&ac=pre&rd=99114

作者:孙小田

  2010年7月2日

  常常觉得作家是具有很高深的思想的人,是能观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观察、捕捉一般人所不能捕捉到的细节的,是有着超凡功力的人。
  所以,每当提起一个作家,从小到大,往往会不由自主的从内心升起一种仰视的心情,拿起一本书,也总是会想这是作家写的,不是普通人所为,可不是一般的书,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非普通人。这种念头,存在心里几十年,到现在,仍有。
  这几天,一直在读郭景瑞老师的《新爱的教育》,读书之前,总是觉得这又是一本不凡之书,也许就像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一样,一定会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指导,一定会充满智慧,充满哲理,也一定会有许多令人值得回味的高深理论,给人思想的启迪……怀着这样的崇敬与虔诚翻开了书。打开书的第一章,先前的感觉就已经荡然无存!预先想到的高深的理论和哲理并不存在,反而就是一本日记体的教学随笔。
  我怀着好奇继续往下读,郭老师一直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在向面前的我娓娓谈起他的做班主任的前因后果,又好像跟老朋友拉家常,唠着他的普通的生活。但书中的人、景、物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郭老师也像普通的班主任一样面对琐碎的鸡毛蒜皮的日常事物而焦头烂额,也会遇到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因为学生而晚上睡不好觉,也像大家一样并非处理事事都胸有成竹,也在边思考边试探边进行。
  特别是在帮助两个问题学生路小宇、刘金龙的过程中,两个捣蛋鬼的形象、眼神,甚至语言都让人觉得那么熟悉,好像这两个孩子就在我的身边。刘金龙这个刀枪不入的浪荡子,因为报复而故意把自己的笔放在全班公认的特别老实的孩子的铅笔盒里而大喊自己丢了诬 陷人家,并且还大有一副说到天边我有理的痞子形象。此时,郭老师的一顿讽刺挖苦,也让我觉得痛快淋漓,我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下课后,听到不服气的刘金龙“呸呸”两声,郭老师的内心独白,真是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仿佛是我在面对这个事件,真是生气窝火又着急。刘金龙的报复,下课后对老师的“呸呸”郭老师的隐忍,内心的苦闷,憋屈,晚上因苦无对策的失眠……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常见,熟悉了。怎么办呢?
  郭老师在着急,读书的我的着急也丝毫不亚于郭老师,后边呢?道歉的结果呢?不领情怎么办?……这些预想也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急于想知道后文,郭老师会怎样做呢?郭老师苦苦寻找的那把钥匙能找得到吗?刘金龙真的能转变过来吗?
在《七月:像得了神经病·金色的童年》一章里,张老师那极具亲和力的又充满感召力,更具文化韵味的动员,让人不得不佩服。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学生也可以以之为榜样,把学生和文人墨客相提并论,学生会觉得自己和名人一样优秀。好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好的老师更会激励学生。我们常说要鼓励表扬,但往往自己在生活中不能自如的做到。
  因此我常常是在刻意寻找这样的机会,总是对生活做着这样的一种假设却从来没有抓住机会付诸实施。并且有时还会抱怨学生,不给自己表扬的机会。殊不知,这种机会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可我们常常会视而不见,从而使机会悄悄溜走,而我们甚至会抱怨,没有这样的机会去这样训导学生。
  这些故事的叙写,不仅让我从中获得了丰厚的知识经验,学会了更多的实用的管理技巧,也让我顿悟:原来书可以这样写,原来这些日常的生活琐事可都是自己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我怎么以前就没有发现呢?这些散碎的金子,自己怎么就想不起来把它们捡拾起来连缀成链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郭老师又一次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一本好书,不一定非得像滔滔江水般冲击我们的视觉和心胸,也可以像涓涓细流柔柔地涤荡我们的心灵,泛起层层漾漾的涟漪。《新爱的教育》是耶!
  75

  《新爱的教育》中积累下来的可以学习使用的金点子:1、学生总写错别字,郭老师的做法;⑴编顺口溜帮孩子记忆;⑵准备一个本子:专门整理听写错误的字,晚上的作业加以巩固。 2、暑假日记经典,装订成册。3、考试前定下目标,在决心书上签字。4、发动向节日献礼活动。5、考前给各小组关心打气。6、化批评为商量,找学生监督自己的情绪。
  76

  到今天止,《新爱的教育》算是看完了,可是文中的人物并没有随着书的合上离我远去,反而更清晰的活跃在我的眼前,路小宇的顽劣、聪慧、敢做敢当;于小明的胆小狡黠;刘金龙的憨厚敦实;李浩的懒散但又不服输的坚持,孙娜的娇贵率直不驯服;杨婷婷的倔强,王晓荷的才华横溢;韩伟萍的孝心;萧华的正直羞涩……真是让人忍不住对这群可爱的孩子后来生活的好奇心。
  掩卷深思,看书看什么?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能让人割舍不下,难以忘却的书,对自己有帮助的原汁原味来自生活,原生态的书!又不由得想起,各种报刊杂志的征稿约稿,经常会有一条,最好是有具体案例。案例是什么,不就是生活本身吗,不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吗。
  郭老师的书中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更没有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年来生活琐事的点滴原始记录,常常在看的过程中有这样的想法:这些也都可以写进去吗?这些事太简单琐碎,我可是经常遇到,可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其实,说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我经常用这些话来鼓励班上那些不会写作文,没有什么可写的孩子,说来说去,面对大师的文章,我不禁也有了同样的感慨,自己不也是那个不会写作文,不会记录生活,没有留心,不愿动笔的差生吗?
  这让我又想起了前天,也是在看书的同时,因为儿子上假期补习班的抱怨和晚上十点半以后接到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早恋而焦急的电话,我不自觉的联想到了郭老师,如果是郭老师,这些事肯定都会记录下来。
  我也承认,自从读了《新爱的教育》,我也发现了这些生活点滴的价值,也总是在想着一会儿一定要记录下来,心里叨念着:“一定要记下来,这种情感、氛围时间长了就没了,”但就是因为行动不及时,结果还是很遗憾的没能记下来,心中也只能是流下了一个美好的模糊地影像而已,什么现在正忙,什么等静下心来……这些都是借口,太多的借口,只能让人平庸的终老一生,碌碌无为。
  大师们的忠言警策:随时手里有只笔,口袋里有本,只要有灵感,就马上记下来;灵感是稍纵即逝的,等等,只有这时才真切体会到。错失的灵感,美好的片刻,只会给自己增添遗憾的厚度,而没有任何积极的有益的帮助。人啊人,何时不改惰性,何时就不必奢谈成功!
  76

  从来没有一本专业书使自己如此割舍不下,书已看完,却久久不想收起,左翻翻,右看看,,总觉得书一旦放下,好像就离开了书中的郭老师,放下了书,就离开了这群生龙活虎的孩子们,放下了书,就离开了这个团结上进的班集体。心中总觉得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总是有一种期待,期待有后续的故事出现,好像一直摸索着它,后来的故事就会来到眼前,抚摸着书,就好像看着书中的孩子在长大似的。
  我知道这是这本书的感染力,是郭老师的真情流露,正像书的封面那句话:“最平凡的其实最感人,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总是最撼人心魄!”一个人做一件平凡小事不难,难得是坚持,好多的至理名言都在郭老师的书里,郭老师的行动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