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课后作业设计
(2022-06-20 23:05:48)
课题 |
《北京的春节》 |
|||
教研组 |
语文 |
设计者 |
彭灿 |
|
教材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的温馨和美好。 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在详写的部分,作业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专注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宿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春节期间的其他日子,人们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因此作者仅用精炼的语言简单提及,让整篇文章详略得当,完整流畅。 本文结构安排既紧凑又顺畅,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呼应。同时,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这也是文章的另一特色。学生在阅读本文时可以好好去感受这一特点。
|
||||
学习目标:
1.
2.
3. |
||||
作业目标:
1.
2.
3.
4. |
||||
项目 |
设计内容 |
评价 |
||
基础作业 |
1.将你最喜欢的节日语段,读给你的家人听,尤其注意读好儿化音。 (时间5分钟)
|
评价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且儿化音读准确,记5颗星;能正确朗读,但有点不流利,儿化音没有读好,记3-4颗星。 |
||
设计意图 |
本文引用了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并且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因此本文的语言质朴而真实,“京味儿”十足。为了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语言的“京味儿”,所以特地设计这一朗读作业。 |
|||
能力提升 |
1.画出思维导图,和家人讲讲老北京是如何过春节的。 (时间10分钟)
|
评选方式:家长微信反馈。 评价要求:能够根据思维导图,清晰流畅完整地表达,记5颗星;内容完整,表达有点不流畅,记4颗星;内容欠完整,表达有点不流畅,记2-3颗星;
|
||
设计意图 |
借助思维导图这一直观形式,通过和家长分享老北京是如何过春节来梳理课文脉络,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由整体入手,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后面分清内容的主次、深入学习课文详写的部分等作好铺垫。 |
|||
延伸拓展 |
1.联系阅读链接了解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感受不同地区春节习俗的不同。 2.想一想自己怎样过春节的,并说一说和老北京地区的孩子们过春节时的活动有什么不同?(时间8分钟) (选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索其他作家笔下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或搜集不同地区节日的风俗,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
评价要求:流畅表达,表意明确5颗星;内容较充分,表达一般4颗星;表达欠佳,内容简略2-3颗星。
|
||
设计意图 |
借助“阅读链接”,在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及时训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口头表达,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
|||
整体 作业反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