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悦有味——有感于《崧舟细讲文本》
(2022-06-20 22:59:08)越读,悦有味
——有感于《崧舟 细讲 文本》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每一次学习,都让我深知自己的浅薄无知;每一次与专家对话,都能让我豁然开朗。假期里,再次捧起《崧舟 细讲文本》这本书,细细读来,越发觉得自己好像在品尝一杯浓郁芬芳的美酒,让我有些爱不释手。
记得去年朱校推荐这本书为语文组的必读书目时,当时随手翻阅了一下,觉得对于咱们一线教师未免太高深了吧。再说,云小的语文老师基本上各个都是班主任,哪有时间去深究。所以这本《崧舟 细讲文本》也就搁置案头,再无问津。
直到寒假里,学校再次规定,认真阅读《崧舟 细讲文本》,做四次阅读笔记,并完成一篇读后感。军令难违。只好再次找出来,细细品读。
初读时,感觉有些味同嚼蜡,有些难理解。渐渐地,我发现书中的例文都是我非常熟悉的文章,并且这些也都是我教过的课文或者古诗。像第一讲《分析矛盾》中的案例《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我教过两次,但是我从没有这样如此剖析,细读过文本,更加没有去对照分析这其中的几对矛盾。“给钱多与没有钱”“给钱多与挣钱难”“挣钱难与‘乱’花钱”。现在回想起来,以前教的是多么的浅薄,只是为了教而教,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深钻过。就像王老师所说的,很多老师离开了教学用书,离开了教学参考资料,离开了名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对文本解读就很难下手,很难找到自己对文本解读的感觉。是的,尤其是对于统编教材来说,我越来越觉得上好语文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像宋代诗人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我至少上过三次,基本上都是遵循古诗的一般教法。知背景——解诗人——读诗题——了解古诗的大意——懂得其中的道理——谈谈启示——背诵并默写,并没有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难解的。但通过今天王老师的解读,真正觉得自己有多么的可笑。“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来的,他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言下之意告诉我们,吟他的诗,读他的书,就要了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就要了解他的人生阅历、人格特质。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真正理解其诗,其书的精髓和奥妙,甚至成为他的知音。通过今天的阅读,让我真正读懂了这首诗,才明白了这首诗原来是苏轼对人生哲理、人间真理的感悟。
细细研读,越发喜欢上这本书了。真的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慢慢走,欣赏啊!”文本细读,细读文本,首先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那才能读出味道来!正如那美酒,越品越芬芳,越品越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