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同大家主讲的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舒茨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并且这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首先来同大家分析下包容需要,对于这一点呢,包容需要既是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在这里呢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的,首先第一种,假如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与父母长辈正常的交往,社会的经历非常少,儿童阶段同同班的交往亦都比较少,这样针对于个体来讲就是他们的包容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否定于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就会产生心理的焦虑,这种行为亦可以称之为低社会行为,为了摆脱互相作用拒绝参与集体活动,这个亦都属于内部的倾向语言,这个在社会工作中类似于隐蔽青少年居多,拥有自己的世界,从不与外界进行交流,那么相反第二种情况,假如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经历比较多,得到了充满的包容需要,那么他们这种行为亦称之为超社会行为,在人际的交往中,表现是过分地追求与他人的交往,过分地参加集体活动,过分地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尤其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叛逆期显著,假如没有正确地引导他们做法,更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作出一些不良的表现,而介乎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情况呢,就是当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懂得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其次同大家分析下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简单来说就是当个体生存在哪种的坏境下就会有倾向于哪种思想的可能,假如当个体是生存在一个比较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
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最后要分析的是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最后舒茨的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主讲人:Bruce
Chung)2014年1月2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