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之社会学习理论

(2014-01-20 14:00:11)
标签:

杂谈

  今日要同大家讲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所以强调我们要善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去引导个人的行为中的作用,其中讲到一个instantaneous的时候呢,是出现个一个疑点的,就是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讲到这一点呢,特别的字眼是奖励,惩罚,结合到我们的社会工作中呢,我们亦都是强调在做活动的时候呢,是不可以让参与者感觉到都是为了奖励而来参加活动的,而我们的目标就是整合资源,让社区居民可以享受到服务,假如单单令到社区居民参加活动就是为了奔着奖励而来,这样就让我们的活动失去了应有的目的,当然并不是完全要摒弃奖励,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如何让服务对象感觉得到这个就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让对象肯定自己。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中还详细地描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另外学习理论还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重视榜样的作用,主张奖励较高的自信心,尤其是在重视榜样的作用中呢,在我们的社会工作中,我们对我们开展活动的支持力量是寻求社区人物,如何建立一支社区的力量促进活动的开展,这个需要我们在开展活动时要懂得发掘培养领导人物,如何令到服务对象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承担这个领导人物的责任,当然在我们寻求发掘的时候,应充分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发服务对象参加活动的热情、使对象更多的表现出自己内心所希望的行为。在树立榜样时,我们都要使榜样是亲近化,如果将榜样完美化、理想化,常常会使对象感到高不可攀,或者感到榜样脱离生活、虚假骗人。结果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使对象对领导人物反感,降低对象自己参加活动的士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