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的意见建议(下)

(2023-03-15 20:32:53)
标签:

城市规划

生态修复

建言


关于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的意见建议(下)

6、关于生态保护修复布局

规划提出:构建“三带三屏四区”的生态修复布局(“修复”前建议加“保

”,与标题一致),我觉得这个布局偏重于修复,从生态系统保护角度看,不够完整全面,缺少生态斑块间沟通的“廊道”、传导的“绿楔”与统领性的“主轴”。

  绿色生态环境由斑块、基底和廊道组成,其中廊道如同人体的血管,承担着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作用。绿楔则承担着城市外围的绿色生态空间楔入城市建成区,向建成区传送新鲜空气的重要风道作用,为城市的呼吸空间。廊道和绿楔都不可或缺。

再就是主轴。长江干流南京段不仅仅是“带”,更应该是市域蓝绿生态空间网络的主轴。长江南京段有秦淮河、秦淮新河、滁河、马汊河、七里河、驷马山河、石碛河、江宁河、板桥河、铜井河、七乡河、九乡河、大道河等多条支流,这些支流的源头都在南京或南京附近的山脉和湖泊。也就是说,长江通过这些支流连通着市域的山川田园城镇,就像一张大网撒向市域大地,构成南京全域生态网络体系,因此,必须赋予长江干流南京段以生态主轴的地位。通过主轴辐射引领,实现轴举网张。

为此,在保护修复布局上,建议增加一轴(长江干流),六楔(即以往总体规划明确的青龙山-紫金山绿楔、秦淮河湿地-方山绿楔、云台山-牛首山-祖堂山绿楔、老山-长江绿楔、灵岩山-八卦洲绿楔、滁河-大厂隔离绿地绿楔),多廊,即包括河流蓝廊、林带绿廊、重要绿道绿廊、高快速路生态绿廊、生物栖息迁徙廊道等多层次、多尺度的生态廊道,构成联通山水、贯穿城区、功能各异的生态廊道网络,增强重要生态斑块之间的连通度,减弱自然生境破碎度,完善全域生态系统格局(广州规划有“三纵五横”八条区域级廊道,还有组团级廊道、社区级廊道,可以借鉴)。

关于“三屏”,感觉概念表述含混重复,建议前半段删除,以后半段的“老山-九峰山生态屏障、汤山-青龙山生态屏障、东庐山-无想山生态屏障”作为三大生态安全屏障。“东庐山-无想山生态屏障”中的东庐山(291米)无想山(209米),略偏低,建议向西延伸衔接小茅山(183米)横山(459米)云台山(319米),构成“云台山-横山-无想山-东庐山”组成的横贯南京南部的生态安全屏障。

关于“四区”,我觉得在“区”的安排上,应当涵盖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统筹安排,不可或缺。这个“四区”是从地形地貌角度划分的,有利于保护修复的综合性一体化,但三大空间的不同特征、不同修复方向体现不足,为此建议增设分区以体现不同空间修复方向,并增加“中心城区人居生态环境修复提升区”,以凸显城市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绝大多数城市都有这个片区)。

在总体上建议形成“一轴、两带、三屏、五区、六楔、多廊”的生态保护修复布局。同时建议每个方面都能设章节阐明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点不确定的想法:南京除了沿江和两河附近的平原外,基本上都是丘陵岗地,与以山为屏的城市比较,南京没有太高的山脉,“三屏”的设置有点勉强,可以只提“六楔”。)

7、关于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

这个章节应是保护和修复规划的实质内容所在。但内容过于简略。建议增加深

一步的层次。重点区域有长江沿线、两河与两湖流域、宁镇丘陵地区等三大块,建议分章节阐述各自的目标要求、方案设、实施计划等。长江沿线治理应包括两河以外的小支流,如驷马山河、江宁河、七乡河、九乡河等。重点工程现有七大类,建议每个分类列出具体的工程项目,现只有项目数量而没有名称。在“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规划图”有工程项目点的表示,找不到“城镇生态修复类”5处工程项目“矿山生态修复类”应包括废弃矿山治理和在采矿山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进行的生态修复建设两类,分别提出任务任务标准要求。 

8、增设“主要任务”章节

主要任务可以与“规划目标”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章节。主要是感觉该项规划对

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缺少总的梳理布局。建议按照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大空间,以及山林生态保护修复、河流湖泊水系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农田及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功能一体化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网络修复等不同类型,细分层次,明确各方各面保护修复的主要任务与责任。这里想强调的一点就是生物通道建设,对自然生态区内受铁路、高快速路和其它人工阻隔导致的生物迁徙、觅食断点的必须建设涵洞式、上跨式、生态桥式的生物通道,确保保其畅通无阻,并形成野生生物通道网络。 

9、需要关注的几个原则问题

其一,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不仅是写在规划原则文本里,更重

要的是把这个理念融入到保护和修复全过程。“自然对于人类来说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还有内在价值,人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代言人,是自然的保护者”。规划第四章节中提出的“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第五章节中提出的“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导向,能否将“服务”二字删除。自然生态系统不仅有服务人类的功能,还有自身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功能,即维护自身生存、完善、发展的功能。对于自然生态,人可以利用,也应当利用其服务自身,但应以不干扰、不影响生态系统自身发展为前提,以保护自然为已任,也就是和谐共生。如果仅提“服务”,不大符合“共生”原则。当然,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也包含“服务”功能,应当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和改善,构建安全、健康、美丽的国土空间。总之,要强调“共生”,在修复中要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留出生态发展的足够空间,不能只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而要从生态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其二,坚持全域观念。以往的生态保护修复基本上都是点-线-块的局部修复,比较单一。现在必须从点-线-块的单一思维中走出来,走向着眼全域的大生态保护修复。当然,生态修复需要突出重点,包括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但即使是重点的点-线-块,也是全域生态网络中的局部。这个规划虽然把生态保护修复铺展到南京整个市域,但与其它中心城市比较,重点以外的片区实施的内容、举措和策略及有关章节不多,重点区域的内容与重点工程任务也比较单一,建议全域保护考虑,科学配置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四种保护修复模式强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其三,坚持统筹理念。生态建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要把“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贯穿到保护修复和保育的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和监督评价的各个环节。建议参照武汉等城市的做法,在策略选择上,强调“建设生态协同区”,构建各区以至全域的生态共保机制。设置有生态专家主导的生态统筹机构,同时明确各区、各类、各个项目的协同和统筹责任。要强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例如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要以长江干流为主轴,通过所有支流延伸到市域各个角落,形成水网络到边,各方面、各类型保护修复在各区、各片区落实到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