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溧水的自然与人文、生活环境出发规划城中片区--关于溧水城中片区控规050规划单元修编的建言
标签:
城市规划建言 |
从溧水的自然与人文、生活环境出发规划城中片区
关于溧水城中片区控规050规划单元修编的建言
下图为溧水区总体空间格局图(摘自溧水区空间规划近期实施方案)
该项规划在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精细化治理的大背景下,本着积极探索老城更新模式、保持和恢复城市记忆、稳妥推进改造提升的思路,进行控详规划修编。规划的功能与目标定位、布局结构、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安排、各种控制指标等,基本符合当前情势与当地的空间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提几点看法供参考:
1、关于规划修编
2、关于功能定位
精细化城市治理的情势下的片区功能应该是多元的,但应当有主导功能。作为城中片区,老城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却是核心部分、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应当把老城文化记忆的唤醒、挖掘与展现、文化事业的振兴与发展作为片区的主导功能放在第一位,形成文化兴区的格局。此外这里有6个片区(其实这里应当叫“片”,避免与“城中片区”的称呼重合),全都是居住片区,应当将“幸福宜居生活品质区”的打造放在第二位。特色产业在这个片区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主要方面是为提升居住生活品质服务的,应当放在第三位。至于“城市更新改造先导区”,它只是政府指导城市更新发展的模式和举措,并不属于城市功能,建议删除,或作为规划建设目标提出。
关于“总体目标”中的“之城”的提法不妥,城中片区只是城市中心区的一个片区,要说是老城,可以说“之城”,但老城只是城中片区的一部分,将片区称之为“之城”也不妥,建议改为“之地”或“之区”。
如果从片区的功能定位出发,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从这里迁至副城中心即三山湖片区为好。原址改建溧水历史文化博物馆。
3、应当凸显山环水抱的环境空间特色
溧水区是百里秦淮的发源地,其中心城区、尤其是溧水老城山环水抱,可以说是“环溧皆山”、“环溧皆水也“(从明代万历溧水县志图上看尤为明显)。建议根据这一特征,对老城周边大的空间格局进行控制和优化彰显,置老城区于绿色基底即大的山水环境之中,并与大的山水格局融为一体。
为凸显山环水抱的环境特征,其一,建议在布局结构上增设”双环“,即:护城河及城墙遗址绿环;南门河、中山河、陈沛河及天生桥大道绿带(需增加绿带宽度)围合绿环,构成内外双环。其二,增设一干河、南门河、陈沛河、珍珠北河、段林河、金毕河、珍珠路等七条外射绿廊,形成自外向内渗透,自内向外延伸的绿色生态网络。其三,增设城中片区与城南片区、与团山片区间的生态隔离绿地;其四,增加绿色生态规划,构建一核、双环、七廊、多块的生态格局,总体目标增加”生态之区“。
4、把唤醒和展现老溧水的历史文化记忆放到主导地位
溧水老城是百里秦淮之源,也是溧水城市演绎发展之源。饮水思源,溧水的发展不可忽视溧水的历史文化这个源头。在城中片区中,溧水老城只是城中片区的一部分,但老城是这个片区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从目前看,老城区内历史的东西保留下来的已经很少很少,灭失的东西太多太多,除外侧的永昌桥外,连个历史建筑都没有。这个规划前言中提出“全力保持历史记忆”,没有了,如何“保持”?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唤醒”、要挖掘。规划的“功能定位”中有“城市文化记忆展示区”很好,但只有这一句话,再无具体内容。建议完整地提出“唤醒和展现历史文化记忆”的意向。
其一,曾经的溧水县政协校编了明万历《溧水县志》,编纂了刊物《溧水古今》甚好,建议通过溧水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研究,厘清城市发展轨迹,探寻溧水老城空间特色,找寻溧水老城所独有的东西,并通过城市设计将其融入城中片区的风貌设计中,创出溧水独有的风貌特色来。
其二,要把溧水老城的框架勾勒出来。老城城墙已不可能恢复,建议探寻城墙的遗址,把城墙的走向、六座城门标识出来。原有的县衙、学宫、县衙前的通济街等重要遗址、护城河等已经灭失的部分标识出来。
其三,理清溧水老城街巷肌理,控制老街老巷的走向、宽度和风貌。
其四,营造和控制城中片区的整体风貌。分三个层次:老城传统建筑集中区作为风貌恢复区,尽可能成片地修复传统建筑 形成特色浓郁的传统风貌;老城居住片作为风貌控制区,尽可能多的恢复溧水传统风貌,平顶建筑尽可能多的改为坡顶;其余的五个片作为风貌协调区,控制建筑高度,增加建筑的传统元素,形成整体风貌特色。
5、从片区的区位与功能属性出发布局交通网络
城中片区处于溧水带状中心城区的中南部,宁宣黄生态经济发展轴和南京
南北向束状交通走廊的重要部位;从片区属性和功能看,这里为历史文化和居住生活片区。交通网络布局应当从这个实际出发。
其一,这里是历史文化与生活片区,路网布局应首先考虑传统风貌维护、人的需要、人的尺度,首先考虑道路的生活性功能和交通出发和到达性功能,充分考虑道路的购物、步行休闲、交流交往、出行等生活性需求。要落实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的理念,适度压缩主干路,完善支路网体系,改善交通微循环,营造充满活力、便捷宜人的街道空间。其二,这里是发展轴线、是束状交通走廊,过境交通运输量大,需要协调交通与生活的矛盾。建议根据以上情况,进一步理顺路网和道路功能结构:
一是高速、快速路。这里将纵向的高速和快速交通集中安排在片区两侧,这有利于道路的交通性功能和生活性为主的功能相对分离,既保证过境和快速交通需求,又减少交通对城市生活的干扰,这是好的。建议强化纵向弱化横向,保留琴音、城西两条快速路,横向的机场路和天生桥路改为主干路。
二是干路,应尽可能避免穿越中心区和生活区。穿越片区的主干路除秦淮大道和中山路外,均改成次干路。特别是穿越老城区的宝塔路至毓秀路一线,建议将其中的望京街、中大街一段改为支路,其余部分改为次干路。龙山路、飞燕路由次干路降为支路,尽可能避免过密过宽的干道对人的步行空间、休闲空间、交往空间和购物空间的阻隔和割裂,减少对城市生活的干扰。
三是加密街巷、支路网。从图上看,除了老城区西南角的传统街巷密度较高外,其它地段支路网仍较稀疏。建议新建小区按中央要求“推广街区制”,“不建封闭式住宅小区”,已建的较大的小区可通过“苑”的划分,改全封闭为半封闭,划出社会性支路。一些商业、商住地块也应留出支路,商业地段更应实行小街区,增加面街经营面。
四是,实行交通稳静化。采取在道路交叉口设置交通环岛等举措,改善交通环境质量,维护安宁、安全、宜人的交通与生活环境。
6、高度控制应与片区属性与功能相适应
这个规划提出“形成‘圈层式’的控制”是好的。
城中片区是以老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与居住生活片区,建筑高度与历史传
统地区的整体风貌营建息息相关。为构建以老城为核心的片区传统风貌,建议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其一,秦淮大道为纵贯南北的城市发展轴线,其东侧可以略高,但考虑到片区整体风貌,建议控制在60-80米,不宜超过80米。8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议放到与功能相适应的其他片区。
其二,城西干道与宁宣高速之间有较多有绿地,从景观角度考虑,城西干道以西的建筑不宜超过50米(这里也是整个片区的重要外缘,关系着片区的外观形象)。
其三,规划称:“老城区基本控制在24米以下”,但实际上许多的地块都超过了这个指标,有的甚至达60-80米,建议尽可能压缩。在老城传统建筑集中区建议扩大12米以下的范围,整体不超过18米,夹杂在中间超过指标的建筑作降层处理,避免七高八低。
其四,为提升沿河绿地的开敞度,构建良好的视觉空间,建议沿中山河、南门河、珍珠河的建筑控制在35米以下。
其五,这里有许多拆迁安置房和待建住宅楼都是超高层,有的甚至离老城传统建筑集中区很近很近,实在有碍观瞻,与片区的功能与整体风貌非常不符,可能是为了节约用地吧。希望区领导能从长远考虑、从片区整体考虑、从中心城区的整体布局考虑,把这些超高层安置房或降低高度、或安排到其它适合的片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