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植物营养素抗氧化“尖兵”

(2010-10-22 10:42:46)
标签:

健康

分类: 基础营养

 

植物化学素--抗氧化尖兵

植物化学素是指植物中含有尚不属于营养素的化合物,但已证明具有生物活性,对健康有良好作用,由于多数慢性退化性疾病与氧化应激有关,因此这些化合物中,抗氧化物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内源性抗氧化物可在体内合成,但主要需从食物获得天然抗氧化物,其中包括一些抗氧化维生素和组成抗氧化酶的微量元素。
植物化学素的抗氧化作用机制可以是直接清除自由基,或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或消除其前体,或与金属整合。或抑制氧化酶,或增强内源性抗氧化物与抗氧化酶等等。以下只简单介绍几类植物化学素的抗氧化作用。
类黄酮的抗氧化作用
栎皮酮与儿茶素可作为最常见的类黄酮代表性化合物,它的抗氧化作用也是最强的。
1、直接清除自由基及超氧化物:休外实验,类黄酮能抑制低密度脂蛋胆固醇氧化,所以可对动脉硬化起防止作用。
2.抑制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合酶使内皮细胞与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自由基反应,生成过氧亚硝基,它能直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细胞膜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类黄酮可干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减少一氧化氮生成,也可直接清除一氧化氮。
3.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在缺血时,生理情况下存在的黄嘌呤脱氢酶能变成黄嘌呤氧化酶,再灌注时,黄嘌呤氧化酶与氧分子反应,释放出超氧自由基。类黄酮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而减轻氧化损伤。
4.减少白细胞的不活动性——在缺血及炎症时.内皮衍生物可使白细胞粘附内皮壁而不活动,并刺激中性白细胞脱粒,引起氧自由基生成,释放炎性物质,造成组织损伤。类黄酮可减少白细胞的不活动性,抑制中性白细胞脱粒,防止似炎症的再灌注损伤。
5.其他作用途径——类黄酮如栎皮酮能与铁螯合,防止脂质过氧化。栎皮酮亦可直接抑制脂质过氧化。类黄酮的另一作用是减少过氧化酶的释放,抑制白细胞产生活性氧,此外,类黄酮还具有抗炎抗血栓作用。
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作用
类胡萝卜素是一组600种以上存在于水果、蔬菜中的色素。最著名的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称为维生素A前体,是发展中国家维生素A摄人量的主要来源,属于已知营养素范畴。还有许多类胡萝卜素不具有维生素A活性,但具有防治慢性病的生物效用,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番茄红素,近年来叶黄素和玉米黄素也受到重视。此外还有角黄素、链孢红素、虾青素等。
1.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主要来自番茄及其制品。番茄红素能很好吸收,增加血清含量,降低对脂类、蛋白质、DNA的氧化损伤。
研究显示,,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最强的抗氧化物,哈佛医学院48000人的研究表明每周摄人两次番茄制品,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可减少34%其他两处报告番茄红素可延缓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
2、叶黄素与玉米黄素
叶黄素与玉米黄素存在于许多水果和蔬菜中。它们在体内不能合成,在眼组织中浓度很高,特别在晶体和视网膜的黄斑部。强光暴露能在晶体和网膜产生自由基,所以对眼的氧化应激易引起老年性黄斑变性与白内障。叶黄素与玉米黄素能吸收蓝光,减少对网膜的光化学损害,又因其抗氧化性质,减少氧化应激所引起的损伤,故可防止或减轻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白内障的发生。另有研究显示,血清或膳食中叶黄素高者,冠心病或中风的发病率低,叶黄素与玉米黄素还能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
茶叶中的主要类黄酮是儿茶素,占茶叶于重的25%,加上其他多酚类,类黄酮占茶叶干重的36%,统称茶多酚,已证明是茶叶保健作用的主要功能因子。
1.清除活性氧与自由基。
2.抑制氧化酶系,防护与激活抗氧化酶系。
(1)抑制氧化酶——茶多酚对体内各种过多的氧化酶都有抑制作用,可预防病理条件下自由基的发生。
(2)激活抗氧化酶——休内许多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对自由基有高效的清除作用。茶多酚不仅能防护体内抗氧化酶,还能促进具活性。
3 络合诱导氧化的金属离子
(1)络合铁离子——茶多酚能有效络合铁离子而减轻自由基损伤,但不会争夺铁蛋的络合态铁,故不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2)络合铜离子——茶多酚对铜离子的络合作用可抑制铜离子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
(3)络合钙离子—一茶多酚通过络合细胞内钙离子,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生成,起到抗氧化作用。
4.再生体内抗氧化体系如:
(1)再生维生素E;
(2)再生维素C;
(3)再生谷胱甘肽。
5.与其他成分有协同增效作用
如与维生素C、维生素E等有显著增强抗氧化的作用。
异黄酮是类黄酮中的—类,主要存在于大豆中,其母体结构有染料木素、大豆素和6—甲氧基大豆素三种。
大量研究证实染料木素是酪氨酸蛋白激酶的专一性抑制剂.在癌细胞的信号传导和癌基因表达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另有实验证明大豆异黄酮可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与木酚素可归入植物雌激素炎,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发挥作用。有人认为抗氧化也是大豆异黄酮的抗癌作用机理之一,当然与其他天然抗氧化物相比,尚处于起始阶段,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植物营养之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