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酸菜’引起的警示
(2022-04-05 15:09:03)
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土坑酸菜”事件,小小的芥菜上了网络的热搜。大家地网络上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我作为华容人,长期从事农业的技术工作者,当时也在网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网络曝光视频中的一些做法固然不可取(如光脚踩,扔烟头等)。的确让消费者恶心。
但是,也没有那么可怕。因为这’土坑酸菜‘从土坑起运后至餐桌前至少还有10道工序,也就是说还要经反复的清洗。我当时用了一道比喻:稻谷在没有烘干机前,都是利用阳光晒。80年代前湖区因没有水泥晒场,生产队(农户)的泥晒坪,表面有裂缝,为防止稻谷掉到缝隙,每到要收割水稻前,就是用牛粪调稀后填充裂缝。而且在晒的过程中,农民操作肯定有用脚踩,还有鸡、鸟偷食时拉下粪便。还有贮藏过程中被老鼠啃食时拉下的鼠粪。但这些根本就没有人在意,因稻谷加工成大米,成米饭前,要经过淘洗。
然而社会进步了,有些事件是无法与广大的消费者解释。而最终受害的是农民。事件曝光后的第二天,加工企业就开始限收或不收鲜芥菜了
。我有位农民朋友在第三天给我电话说,“昨晚一晚没睡,帮弟弟送芥菜到企业,下午说企业收菜,就排队等,到了晚上9时多说不收了,就回家了,到了晚上近12时说,企业又开始收菜了,又再把菜送到厂门口排队,没想到快天亮时说,又不收了,他只好把
菜又拉回家”。
并且,去年的鲜芥菜价卖到了1元/公斤多,今年降了一半价,而且还没 有
人大量收购,且质量要求更严。农民只好自己挖’土坑‘腌制后再看行情。
从这件事,我想至少有两点警示:
一是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视。现代的媒介种类多,传播快。覆盖面大。华容的土坑酸菜自改革开放以来(酸菜规模生产),经过了几十年,才形成的产业,可说一夜之间就塌了。受伤害的除了农民,还有加工企业和地方政府。(网上说事关13万人,产值80亿)
二是当某一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名声时,切不可大意,更要反思其行为是否规范。要防范风险。尤其是事关食品安全、环保等热点事件。
我曾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博文中说过,政府要扶持产业。如这芥菜。政府是否可支持长期种植芥菜的合作社(企业、大户)建固定的水泥腌制池。而且使用小型的机械(如挖机起菜)。制订统一的卫生技术规范。并且对农民进行培训与宣传。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