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11  杞人为何忧天:杞=己=姒=妃=姬=奚

(2017-06-08 04:50:21)

  杞人为何忧天杞=己=姒=妃=姬=

唐善纯

      内容提要 商汤击败夏桀灭后,将夏王室姒姓遗族迁到了杞。杞者,“祁连”的急读,原始含义是天。“杞人忧天”实际上是对杞字含义的解释

      关键词 杞人忧天 己姓 奚姓 库莫奚 妃子姬姓

《列子•天瑞》讲了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说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绵延1000多年。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一带)。杞被册封为侯爵,甲骨文卜辞有“杞侯”的字样。当时,武丁娶了一位杞国的女子(“妇杞”)为妻,是其60多个妻子之一。商纣(帝辛)时卜辞有:“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20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亡于楚国。人们要问,忧天者为什么是杞人

《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然对杞国的描述只寥寥数言,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杞国末年,内政不稳,连续出现国君的弟弟弑君自立的情况。《史记》中记载杞国事迹不多,基本上只是叙述国君的世系,所提到的杞国事件,就有两件兄弟相残之事。《列子》中所说的杞人忧天故事,与杞国多灾多难而造成的忧患意识有关。

首先,我们来讨论“杞”与“己”、“以”、“妃”的关系

杞国虽小,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由于杞国文献多散失,孔子叹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礼记·中庸》);“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礼运》)。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杞国君为禹的后裔,亦当姒姓。《国语·周语下》记载夏的得名原因是禹有功,“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通志·氏族略》:“姒氏,伯鲧之姓。鲧为尧崇伯,赐姓姒氏。其子禹受舜禅,为夏家,至桀而绝。杞国为姒姓之后,王莽时,封夏后辽西姒丰为章功侯。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杞,夏余也。”似乎“杞”与“姒”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说文》独独缺“姒”。李白凤指出,过去古姓都不加女旁,故“姒”姓就是“以”姓。而“以”的古写与“己”容易相混,故“以”姓就是“己”姓(《东夷杂考》)。也就是说,“杞”来源于“己”、“以”或“姒”。

《国语·郑语》谓昆吾、顾皆己姓。《汉书·古今人表》载:“鼓、昆吾”,师古曰:“鼓,即顾国,己姓。”《诗·商颂·长发》郑氏笺:“顾、昆吾,皆己姓也。”在上古,鼓、顾、昆吾与夏同音,李白凤的论断使混乱的夏史变得清晰而简单起来。

杞者,也就是“祁连”,原始含义也就是天。周封商人后裔于宋,商、宋音近;周封夏人后裔于杞,夏(意为太阳)、杞(意为天空)亦义近。“杞人忧天”是对杞国字面含义的解释,列子记录下来以后,其含义发生了转变,成了杞人对政治前途的忧虑。

蒙古人称:“青天的本色不变则我们蒙古族也不灭”。作为“自然天”的存在,北方民族赋予“天”以“苍色”的属性,称之为“库克腾格里”(Koke Tengri)。天的颜色为“库克”(蒙古语koko,突厥语kük),“库克”象征“天”的存在,引伸指天空。但二者也有些微差异。何星亮说,突厥语ťɛŋri主要指上帝、老天爷而言,而谓天空为kok(《匈奴语试释》)。北方民族崇拜天,故对天的颜色也尊重,从而形成尚青习俗。拉施特《史集》记载,突厥祖先乌古思(Ughuz  Khan)有6个儿子,分别是坤(kūn,义为太阳)、爱(āi,义为月亮)、余勒都思(yūldūz,义为星星)、阔阔(kūk,义为青,天空)、塔黑(ţāq,义为山,高)、鼎吉思(dīnkīz,义为海,广阔);巴黎国家图书馆藏畏兀儿字写本史诗残卷称乌古思6个儿子分别是Gun(日)、Ai(月)、Yulduz(星)、Gueuk(天)、Tagh(山)、Tinghiz(海),反映了古代突厥人的自然崇拜。

根据Mikhajlov 的说法,中国北方各族“苍天”的观念在公元前5世纪即已形成(Mikhajlov, Evolution of Early Forms of Religion),实际情况要古老得多。我们将匈奴语“祁连”(青,天空)与古姓比较,二者非常相似,说明它们都是同源词。

其次,我们来讨论“己”与“奚”的关系。

4-7世纪初,库莫奚分布在弱洛水(今西拉木伦河)南,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北的今老哈河流域,过着“善射猎”、“随逐水草”的狩猎、游牧生活。7-9世纪中叶,是库莫奚族的发展、鼎盛时期,地域已东接契丹,西至突厥,南拒白狼河,北到霫国。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奚酋率众内附,唐太宗乃于其地置饶乐都督府,封楼烦县公,赐姓李氏。唐光启中(885—888)契丹乘中原多故,北边无备,遂蚕食诸部,奚人怨愤,其酋率数千帐西迁妫州(州治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北山,分为东奚、西奚。契丹阿保机于911年亲率大军进行征伐,奚族臣服,契丹允许奚5王族“世与辽人为婚,因附姓述律氏中”。12世纪初,女真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奚人站在契丹人一边。女真贵族在灭辽过程中,把奚人编入猛安谋克,被女真人同化。

库莫奚族称始见于北魏,《魏书·太祖纪》登国三年(388)条载:“五月癸亥,北征库莫奚。六月,大破之,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渡弱落水。”自此以后,史书有了不间断的记载,到13世纪才不见其名。

史称库莫奚“本匈奴之别种”,据宋使彭汝砺《奚奴》诗描写说:“秃鬓奚奴色如玉,颊拳突起深其目。鼻头穹隆脚心曲,被裘骑马追鸿鹄”(《鄱阳集》卷2),可见库莫奚形象中含有白色人种成分

奚所制大车闻名于世,誉称“奚车”;“契丹之车,皆资于奚”。奚仲,造车鼻祖,鲁国人,故里在今山东省枣庄薛城区奚村。奚仲发明了车,其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世本·作篇》、《墨子·非儒》、《管子·形势》等均有记载。《山海经·海内经》:“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奚仲之子吉光的名字实从神马吉量、吉黄变化而来。《山海经·海内北经》:“犬戎国,…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郭璞注:“量一作良。《周书》曰,犬戎文马,赤鬣白身,目若黄金,名曰吉黄之乘,成王时献之。”又《海外西经》:“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郭璞注:“文马即吉良也。”由此来看,奚仲是白狄。

李德山认为,库莫奚本称奚,意为梳辫子的民族。“库莫”为冠词,是该族有一部分在南北朝时北迁新地后加“库莫”二字表示其活动地区的(《奚族增考》,《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有人认为,库莫为今蒙古语“沙”、“沙粒”、“沙漠”之意。从含义揣测,这一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弱落水一带是否有沙漠,值得探讨。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潮河西岸有河西村,背倚明长城,历来是军事重镇。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在这里建立了“库奚城”,位置就在现在的河西村中心小学。这里的“库奚城”应该与库莫奚有关。

商代甲骨卜辞,常见“奚”的称号,据甲骨文,左为手(),右为绳索捆着的人。《周礼·秋官·禁暴氏》:“凡奚隶聚而出入者,则司牧之。”孙诒让正义:“奚为女奴,隶为男奴也。”按《周礼》的记载和解释,是一种奴隶的名称,他们可能就是被降为奴隶的夏人,即“己氏戎”。在今山东曹县东南,春秋时有戎州邑,居民为卫国的种族奴隶己氏。西汉于此置己氏县。公元前477年,卫人内乱。一些曾遭庄公排挤的旧臣联合起来反对庄公,庄公一直逃到戎州这个地方,慌乱中闯入戎州己氏家里,拿出1块璧,对己氏说:救我,璧就是你的。己氏说:杀了你,璧不也是我的吗?于是己氏杀庄公而夺其璧。

“梳辫子”是商代“奚”造字时对该族头饰的描述,其读音来源于该族的自称,即“己氏”。《左传·哀公十七年》:“初,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说的是,有一次,卫庄公在城墙上看到戎州人己氏的妻子头发甚美,就命人把她的头发强行剃掉,制成假发给自己的夫人吕姜作为装饰,称为“吕姜髢”。这段史料证实,“奚”人有美发,不像其他北族常将头发剃去一部分或全部剃去。

杞国初在今河南省杞县,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在新泰周家庄发现了杞国的贵族墓葬群,证实新泰曾是杞国所在地。杞国在遭受压迫时,为什么要向山东地区退却?可能与戎州己氏有关。

《元和郡县志》中提到 “奚公山在(藤)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驻地西南5公里有古冢两封,北为奚仲墓,南为冉求墓。两墓东50米有车服祠亦称奚公祠。近有人认为,约在商代初期有一部分奚人往东北迁徙,到达今河北省东部、辽宁省西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这部分奚人就是库莫奚的祖先(《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王莽时被封为章功侯的辽西姒丰,可能就是他们的首领。

最后,我们来讨论“妃”、“己”与“姬”的关系。

妃,从女,己声。《说文》:“妃,匹也。”意思是婚配,配偶。也泛指妻子。《史记》有“嫘祖为黄帝正妃”;《仪礼·少牢礼》:“以某妃配某氏。”注:“某妃,某妻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妃”与“姬”有相似之处。“姬”是古姓,因某女子娘家姓姬,后才成为通称。《国语·郑语》记祝融八姓,其中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昆吾分布在今天山西运城附近,后迁移至河南省许昌县境或河北的濮阳县;苏分布在今河南温县附近;顾或是分布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五十里,或是位于今河南源武县;温位于今河南温县。戎州己氏就是夏人的同族。李学勤说:“苏国确为己姓,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有苏氏媵女之器,女姓作‘妃’”(《谈祝融八姓》)。

古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故都有女旁。有女旁者与无女旁者同义。“妃”可能也因某女子娘家姓妃,后才成为通称。这些姓妃的女子,就是姒姓夏人。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犬戎大军在申侯的引导下,攻破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灭亡。从“姒”来看,褒姒可能为夏后氏美女。

是周族的姓,也是戎狄的姓。《国语·郑语》:“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韦昭注:“八国,姬姓也。”段连勤说:“韦注断隗为姬姓,未断隗是否为狄国,春秋时戎狄为姬姓者多有,如骊戎、巴国、鲜虞的统治集团均为姬姓。关于鲜虞,韦注说‘姬姓在狄者也’,此隗国当亦为‘姬姓在狄者也’”(《北狄族与中山国》)。值得注意的是,骊戎、狐戎是姬姓,《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晋献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杜预注:“大戎,唐叔子孙别在戎狄者。小戎,允姓之戎子女也。” 晋与骊戎、狐戎通婚,曾受到“同姓为婚”的指责。《国语·晋语四》曰:“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成而俊才。”韦昭注说:“狐氏,重耳外家,与晋俱唐叔之后,别在犬戎者。”韦氏说狐氏出自唐叔无据,但明言狐氏为犬戎的别支,可见犬戎确实为姬姓,并为白狄之属,故才有狐氏与晋同姓通婚之说。当时的山西,是狄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左传·昭公十五年》说,“晋居深山,戎狄与之为邻,而远于王室”,直到春秋初年,这种情况都没有改变。之所以出现“姬姓在狄者也”现象,并非为与周别为氏族后另立名号,恰恰相反,周族的姬姓正是从戎狄中分化来的。

姬还是黄帝的姓,如果说它是中国第1姓,亦无不可。《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又说:“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上曰青阳己姓,下曰青阳姬姓,是知“己姓”=“姬姓”

《说文》:“姬,黄帝居姬水,因水为姓”,对姬的本义,避而不谈。《春秋繁露》和《论衡》都以姜嫄履大人之跡与姬字附会为说,刘盼遂认为古韵跡姬异部,不相通借(《论衡集解》)。后人还有3种解释,一是基础的基;二是茝草的茝(即芷);三是取象月母;皆不如己姓说有力。

黄帝以姬水得姓,姬水又因何得名呢?归根到底,姬应该是氏族图腾才合乎情理。姬在甲骨文中的结构就是一个女人跪在一个图腾前的情形。甲骨文中姬字,只有两个意义,一是祭祀名,一是神祇名。去掉女旁,象围起来的空间,中有指事的点或横划,也就是天空。表达了一种天体崇拜的观念。《左传·成公十六年》:“吕錡梦射月,中之,退入于泥。占之,曰:‘姬姓,日也;异姓,月也,必楚王也。射而中之,退入于泥,亦必死矣。’及战,射共王中目。”晋国大夫魏錡梦见自己射中了月亮,他为这事占卜。卜官说:“姬姓是太阳,异姓是月亮。月亮指楚国。你射中月亮,后退时掉进泥塘,预示你也死去。”晋国姬姓,在这里却被当成“日”的同义语,其间必有某种关联

黄帝得姓的姬水不详所在,杨向奎认为即陕西西部偏北的漆水。姜水似指羌人地区的河流,是一种泛指,并不是某一条具体的河;同样,姬水也应是一种泛指。从黄炎亲缘及姜水地理推断,则黄帝起源于陇山西侧,天水地区为近是。天水曾经是北方民族水草丰茂的畜牧地,相传汉武帝元鼎三年,当地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旱灾。人们都为田禾枯干祈求神灵降雨。只见天河之水,一落千丈倾泻下来,形成一汪湖水,人们认为是神灵显威,俗称“天河注水”。这一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获得大捷,疆域开拓,丝路畅通,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西汉王朝把当时的陇西郡分为两郡。汉武帝依据“天河注水”的传说,筑起一座城池,设新郡,名曰“天水郡”。天水可能是姬水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目前我国内蒙狼山地区、乌兰察布草原、宁夏贺兰口等地,都发现不少与“姬”有关的岩画。其形象特点是介于人足与熊掌之间,皆磨刻而成,线条深约1厘米,宽约2-3厘米,过去都称之为兽蹄印。但这岩画大都磨痕光滑圆润,这可能是当时妇女为求子而反复抚摸的结果,说明是图腾,而兽蹄是不会作图腾用的。确切地说,它就是“姬”姓的图腾。随着时代变化,民间也逐渐误把它当成神的足迹了。《诗·大雅·生民》歌唱周人的祖母因脚踩了大人迹而生下了后稷。

      游牧民族常以天为崇拜对象,而农耕民族则常以地为崇拜对象,这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决定的。许多游牧民族的始祖神话,常与这些民族的天体崇拜有关。《史记·匈奴列传》:“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身西戎,邑于豳。”《史记·周本纪》又说:“(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邰与姬都是周人的姓氏,周人当初是戎狄,其姓“姬”,原意为“天”,说明了这个问题。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第四编《狄:天之骄子》之一部分。即便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对象,若是拉近距离在显微镜下观看,都会发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知识放在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以音求义,把一般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