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青色与天:阔阔=姑句=可可/祁连=贺兰=赫连=乾=虚连题
(2017-06-07 06:19:08)
唐善纯
祁连山位于青海与甘肃边境,西北-东南走向,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东端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相连。其间夹有大通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青海湖盆。有冰川3306条,在山前形成大绿洲。狭义的祁连山,指北支的走廊南山和冷龙岭,主峰有冷龙岭(4843米)、祁连山(5547米)和疏勒南山(5808米)。
祁连山在汉代曾称天山。《史记·李将军列传》“祁连天山”正义引《括地志》:“祁连山,又云天山,一名白山。” 西汉霍去病(前140—前117)6次出击匈奴几乎都与祁连山有关,陕西咸阳市北原上的霍去病墓冢保存至今,原呈祁连山形状。《后汉书·明帝纪》注引《西河旧事》:“白山冬夏有雪,故曰白山,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焉。”《汉书·霍去病传》:“元狩二年,去病臻小月氏,攻祁连山,扬武呼得。”颜师古注:“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对这个著名的、具有指标性的匈奴语词汇,颜师古还说“今鲜卑语尚然”,说明在初唐人看来,这是个北方各游牧民族共通的词汇。十六国前凉在今甘肃张掖县南置祁连郡,唐代在今甘肃酒泉县东南置祁连戍,都是因临近祁连山而得名。
祁连不但作山名,而且作池名。《魏书·尔朱荣传》:“秀容界有池三所,在高山之上,清深不测,相传曰祁连池,魏言天池也。”秀容在今山西西北部汾河上游。北魏时尔朱氏世为北秀容酋长,所居梁郡城在今朔县北。祁连池今称管涔山宁武天池群,包括大小天然湖泊15个,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处于海拔1771-1849米之间,盛夏,芳草凄凄,绿柳依依,池中碧波荡漾;隆冬,池水封冻,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仿佛一块块巨大无暇玉璧。北魏孝文帝于延兴元年(471)把天池辟为皇家游猎园林后,曾有北齐宣帝、孝昭帝、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等18个皇帝曾到过天池游猎避暑。公元575年,北齐后主高纬携冯小莲大猎天池,乐不知返,丢掉了江山。
《山海经》记载:“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太平寰宇记》卷41“岚州·静乐县”条:“天池俗名祁连泊,在东北一百四十里,周回八里。”从地望看,山西西北部是稽胡集聚区的边缘,祁连池、祁连泊,无疑属于当地居民的语言。
真正的天山是指中亚东部地区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汉书·武帝纪》“贰师将军三万骑出酒泉,与右贤王战于天山”。晋灼注:“在西域,近蒲类国,去长安八千余里。”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在博格达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最大深度104 米。传说天池便是“瑶池”,是西王母会聚众神仙举行蟠桃盛会的地方。据《穆天子传》记载,3000 年前的周穆王曾乘坐“八骏马车”西行天山,西王母在天池接见了他。穆王赠送大批锦绸美绢等中原特产,西王母则回赠了天山的奇珍瑰宝,并邀请穆王游览天山名胜。穆王亲书“西王母之山”,留作纪念。
今之天山也曾被称为“祁连山”。唐贞观十四年(640)在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置天山县。《旧唐书·地理志》有交河县、天山县,释交河县曰:“交河:县界有交河,水源出县北天山,一名祁连山,县取水名;地本汉车师前王庭。”释天山县曰:“天山:贞观十四年置,取祁连山为名。”这里两次提到的所谓祁连山,无疑就是现在的天山。
《突厥语大词典》记载突厥人“把‘天’称作teŋri。他们将呈现于眼前的任何高大的东西高山、大树也称为teŋri,并对这些东西顶礼膜拜”,所以,天山的名称可能由突厥语teŋri
祁连上古音为ɡĭeilĭan,它不是teŋri 的音译。林梅村考证,祁连原来是“吐火罗语”,意为“天”,它的原型与同属Centum语组的拉丁语的“天”Caelum非常相似。据查,caelum除了指天空,还指大气、空气、气候、水土、风土;同词族的拉丁语词汇还有:caelicola(上帝)、caeles(上帝,天主;神圣的,绝世的,秀丽的,天空的,天国的)、caelestis(上帝,天主;光荣的,壮丽的,辉煌的,天的,神的,神圣的,至上的)。
藤田丰八引白鸟库吉的意见,认为祁连为突厥语kük(青)复数kükler之对音,由“青”转为“天”(《西域研究》)。
青色(gox/Köke)也经常被用于阿尔泰各族人名、地名。用于人名的有:
《史集》中记载的突厥先祖乌古斯儿子之一阔阔汗(kūk qan)外,《汉书·西域传》也记车师有王,名叫姑句。李树辉说,姑句恰与突厥语Kök相合,其字面意思为“天”、“蓝”,也可用于指称“东”、“东方”,此人当就是乌古斯之子阔阔汗(《乌古斯和回鹘研究》);
阔阔真(Kökečin),元朝第2代皇帝铁穆耳之母,铁穆耳在与长兄甘麻剌为争夺王位激烈竞争中,由于获得阔阔真的支持而获胜,阔阔真于公元1300年去世;
蒙古卜鲁罕部也有女子叫阔阔真,1290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赐婚卜鲁罕族女子阔阔真于伊儿汗国可汗阿鲁浑。阿鲁浑的使者见马可波罗等人熟悉海道,请求元世祖派他们一同护送阔阔真回伊儿汗国,忽必烈答应了这一请求,同时还命马可波罗等回欧洲转送他致罗马教皇和英法等国国王的信。当阔阔真1292年年底抵达伊儿汗国时,阿鲁浑已于1291年去世,1293年,阔阔真嫁给了阿鲁浑的长子合赞;
元末重臣汝阳王父子则分别名为:察罕帖木尔(察罕帖木儿,白铁)、库库帖木尔(扩廓帖木儿,青铁)。库库帖木尔(Köke-temür,?-1375)本姓王,小字保保。沈丘(今安徽临泉西北)人。其父亲是中原人,母亲是察罕帖木尔的姐姐,后为舅舅收为养子。元末兵起后,他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元惠宗赐名Köke-temür。
用于地名的有:
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Hohhot)意思也是“青色之城”;
目前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可可西里(Hoh Xil)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该地区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生命的禁区”。然而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整个可可西里地区包括西藏北部被称为“羌塘草原”的部分、青海昆仑山以南地区和新疆的同西藏、青海毗邻的地区,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Koke(苍色,青色)这个字眼在突厥文献中则经常出现。无论是突厥,还是蒙古,都以苍狼为图腾。韩儒林说:“狼多黄色,天光则白色,何以不取狼之寻常颜色,而独取苍色,以塑造一绝不经见之苍狼乎?此则渊源甚古,且与塞北游牧民族之原始宗教有关。…天既为无上尊崇之主宰,其苍苍之色,必视为神圣之色(突厥人称天常冠苍字),进而成为国色。于是唐代突厥人即自称其国家曰阔克突厥(Kök
赫连是十六国时期胡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的姓。赫连氏来自匈奴屠各部,汉代赐姓刘。勃勃当为突厥语buyuk beg的对音,其中buyuk即“大”,beg即“酋长”,勃勃当为“大酋长”的意思。勃勃在关中以北的统万城建立政权,自立为天王,大单于。凤翔元年(413),改姓赫连。下书曰:“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国,故从母姓为刘。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古人氏族无常,或以因生为氏,或以王父之名。朕将以义易之。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庶协皇天之意,永享无疆大庆。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统,皆以铁伐为氏,庶朕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北齐武平四年(573)《赫连荣墓志》也说:“(赫连荣),朔方人也。昔栉风沫雨,大业禀于帝图;疏河导源,叹嗟仲尼之口。波流于是浩汗,根叶所以郁槃。连天徽赫,难得而称焉。”可见勃勃改姓赫连氏,不是随意而为的举措。赫连勃勃死后,诸子内争,大夏开始衰落,魏太武帝拓跋焘趁机亲征统万,赫连夏只有向西撤退。残部灭掉了更奄奄一息的乞伏西秦,然而最终被半路杀出的吐谷浑所并。与慕容氏、拓跋氏一样,赫连这个姓氏也在吐谷浑中得到了保存,并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之后。
汉语记载的“徽赫实与天连” 系汉儒望文生义,但从中也透露出“徽赫”即koko,“赫连”与“天”有关;汤惠生认为“赫连”原语是kulun,亦“青天”之谓。白鸟库吉云:“赫连两字伙同祁连,亦可视为天之义”(《匈奴民族考》)。藤田丰八说:“若以‘连’为突厥语复数语尾之ler时,则赫连之对kökler,gökler,gögler,实最适切,而得解释为含有天字之语焉。固不待论,在今突厥语中,gök字空之意义,而gökler为天之义”(《西域研究》)。
《史记·匈奴列传》写道:“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汉书·匈奴传》却说:“单于姓挛鞮氏”,《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又说:“单于姓虚连题。”究竟3者孰是孰非,过去没有得到合理解释。现在可以揭开它们的盖头了。
《汉书》关于单于姓“挛鞮”,同书又记:“匈奴谓孝曰若鞮;自呼韩邪后,与汉亲密,见汉谥帝为‘孝’,慕之,故皆为‘若鞮’。” “挛鞮”是“若鞮”的另译。汉人见匈奴王号中皆有“若鞮”,故误以为姓。所以单于姓“挛鞮”,是一种误解。
《史记》先说匈奴人有名却不避讳,没有姓和字,下文又记:“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说明匈奴人是有姓的。王室姓什么,它并未记载。
《后汉书》记载“单于姓虚连题”,“虚连”与“赫连”有关;所谓“题”,可能为汉语“氏”的对音。公元48年,匈奴分裂,南部匈奴人立日逐王比为呼韩邪单于,建庭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依附东汉称臣。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单于,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将南匈奴分成5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晋书·慕容儁载记》记载,前燕光寿元年(357),“匈奴单于贺赖头率部落三万五千降于儁,拜宁西将军、云中郡公,处之于代郡平舒城”。儁,即前燕皇帝慕容俊,慕容俊把他们安置在代郡平舒城,即今山西广灵县境。由于贺赖头为匈奴单于,故讹传为匈奴姓氏。
岳飞《满江红》中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词句,可见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位于宁夏银川西北与内蒙交界地带的贺兰山是与北方游牧民族联系在一起的。
贺兰山的得名是隋唐之后的事,贺兰部的出现则要比这早得多。在《晋书·北狄传》中记载的入塞北狄19种之中,有贺赖部。姚薇元等考证,贺赖便是贺兰。后来,贺赖氏和拓跋鲜卑融合,就是南北朝时的贺兰氏。贺兰上古音为ɣalan,就是十六国时期胡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的姓。赫连氏来自匈奴屠各部。伯希和、韩儒林等人论述,“贺兰”一词来自突厥语而非鲜卑语。在入塞之前,贺兰的游牧地是在阴山一带,与纥突邻等高车部落邻近,故而贺兰部自身原本可能也是高车部落,这样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贺兰”一词的突厥语起源。
《魏书·贺讷传》称贺讷所在部落为贺兰,而《宋书·武帝纪》、《晋书·慕容德载记》则称贺讷之弟姓贺赖,可知贺赖即贺兰。《魏书》作者魏收不审,分列为2姓。公元376年,前秦灭代,年幼的拓跋珪在其母贺氏的保护下,托庇于贺兰等部落,休养生息,而贺氏便是贺兰部首领贺讷的妹妹。这时的贺兰部主要牧地在阴山以北,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境内锡拉木林河及其西北地区。386年,贺讷兄弟及诸部大人“劝进”,拓跋珪得以兴复代国,登位于牛川(今锡拉木林河),随即改称魏国。由此,贺兰部在北魏建国初期各项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拓跋珪鉴于母后部落势力太强所造成的严重威胁与隐患,一直在设法将贺兰部落离散,从此贺兰部一蹶不振。盛唐时有诗人贺兰进明,被认为属匈奴族。开元十六年(728)进士,任御史大夫。肃宗时出为河南节度使。其杂曲谣辞《行路难》中有:“君不见岩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见山上苗,数寸凌云烟。人生赋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忧煎!”其中或有消极因素,却透露出诗人的时代苦衷。
《元和郡县志》卷4“灵州·保静县”条:“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有树木青白,望之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汉字“驳”亦常误作“駮”,《说文》曰:“駮,兽;如马,倨牙,食虎豹。”此说是《山海经·西山经》“(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的改写。其“白身黑尾”正是它的名“駮”的原因。正如《汉书·梅福传》所言:“白黑杂合谓之駮”。《文选》李善注引薛综曰:“駮,白马而黑画,为文如虎者。”可以肯定,这里的“駮”,就是斑驳的“驳”。
有人据《通典·边防·突厥》“谓马为贺兰”认为“贺兰”与马有关,实际上突厥语称马,一是jund,见《突厥语大词典》,但此词在现代诸突厥语中已经消失;一是at(马)、atlar(马群)。《通典》“马”前夺了一个“驳”,所以造成误解。贺兰山上的树木呈青颜色,山石呈白色,远望贺兰山,就象一匹青白相间的马。依据上下文文意,《元和郡县图志》“北人呼‘驳’为贺兰”的“驳”应解作“青白”、“斑驳”。因此,“贺兰”一词指颜色驳杂;与马无关。
新疆有著名的阿拉山口,蒙古语称为Alataw,意为“杂色山”。因山脉垂直带明显,有冰雪、森林、草原、荒漠,颜色多种。贺兰山,蒙古人称Alashan(阿拉善),为hula(灰黄)的音变。南宋时蒙古人已称贺兰山为阿拉善。《元朝秘史》265节蒙文“阿剌筛”旁注“贺兰山”。试比较蒙语ala(杂色,斑驳),alaq(花色)。蒙语ala一词与突厥语ɣalan相比较,失去了首音ɣ和尾音n。皆可为贺兰山的语义提供旁证。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第四编《狄:天之骄子》之一部分。即便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对象,若是拉近距离在显微镜下观看,都会发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知识放在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以音求义,把一般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