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14  人面鸟喙有翼:驩头=驩兜=讙朱=欢头

(2017-03-25 06:25:44)

 

人面鸟喙有翼:驩头=驩兜=讙朱=欢头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  明代《朝鲜馆译语》“鸟兽门”中汉语“老鹳”对应朝鲜语“管处”,“管处”古音koan-tjo,此音正是“驩头”的对音。Koan即鹳,tjo即鸟(上古读鸟为tiəu)。现在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其中大石苗语直呼“驩兜”。

      关键词  驩头 驩兜 讙朱 欢头 丹朱 鴅吺 鴅 朱鸟 朱雀

鹳是一种长颈的大型鸟类。与鹭、红鹳和鹮有亲缘关系。头和颈的全部或部分可能没有羽毛。鹳无鸣管,所以不发声或几乎不发声,但有些种在兴奋时击嘴作声。飞行时颈向前伸,脚向後伸直,交替地拍打翅膀鹳虽是一种常见的鸟,但古人也将其神化。《禽经》曰:“鹳仰鸣则晴,俯鸣则阴。又鹳生三子,一为鹤,巽极成震,阴变为阳,震为鹤,巽为鹳。”《太平御览》卷925引桓谭《新论》:“天下有鹳鸟,郡国皆食之,而三辅俗独不敢取,取或雷霹雳起。”东夷以鸟为图腾,苗民中亦有以鸟为图腾者。其中“驩头”部落即以鹳鸟为图腾而得名。《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我国史籍中保存的朝鲜语资料《朝鲜馆译语》是明代会同馆编纂的汉-朝对译词书,其中保存了“驩头”一词的音写与译意。其“鸟兽门”中汉语“老鹳”对应朝鲜语“管处”,“管处”古音koan-tjo,据黄有福研究,此音正是“驩头”的对音。现该词已从朝鲜语中消失,代之以hoang-sai(《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Koan即鹳,tjo即鸟(上古读鸟为tiəu)。《大荒北经》“苗民厘姓”,厘即黎,现代黎语仍称鸟为tat,当为九黎语之遗存。

驩头又作讙兜、讙头、讙朱。《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山海经·海外南经》:“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郭璞注:“讙兜,尧臣,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祀之。画亦似仙人也。” 驩兜“有翼、食海中鱼”,“驩头人面鸟喙”,那是原始鸟图腾氏族文化的表意;“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是说驩兜会造船,在湖上捕鱼,船有帆,风吹帆满,推动船在湖面上疾行。从音韵上说,驩头、讙头、讙朱、驩兜,所指为一。

在《尚书》中,驩兜是作为帝御前会议的成员身份出现的。他大概是来自三苗的一个部落首领。都是根据神话传说改编成的“历史”。《书·尧典》“放驩兜于崇山”。崇山在哪里?夏代有崇国,在今河南嵩县境。钱穆《古三苗疆域考》:“古者三苗疆域,盖在今河南鲁山嵩县芦氏一带山脉之北,今山西南部诸山,自蒲阪安邑以至析城王屋一带山脉之南,夹黄河为居,西起滞潼,东达荥郑,不出今河南北部与西南部广运数百里间也。《尚书》言舜窜三苗于三危,又称分北三苗,而吴起则谓禹灭。辩禹事迹,正在河陕之间,与三苗疆土同域。”禹部族与三苗同居于今豫西、晋南的数百里区域内,他们在生产、生活上朝夕相处,曾有过密切的联系,同时,禹部族与三苗也曾发生过许多矛盾,最后被禹放逐之。

传说在上古时期,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鲧所率领的夏部族活动范围在今天的嵩山一带,鲧又被称为“崇伯鲧”。崇和嵩,在古代这两个字是相通的,崇山指的就是嵩山,“崇伯”即嵩山一带的首领。这一部族是构成华夏民族主要来源,而鲧则被人们尊奉为夏人的祖先。所谓“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是说作为三苗首领之一的驩头,被夏族的先祖鲧妻士敬收为养子。

1978年在河南嵩山南部临汝闫村发现一个庙底沟型彩陶缸,其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沿下有4个对称的鼻钮,腹部是彩绘《鹳鱼石斧图》。整幅作品的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斧头与柄相交处画着横线和圆点,表示两者是固定在一起的,斧柄下部画着交错斜线,可能是柄套,既防滑又美观,柄中部的黑叉,则可能是具有某种意义的符号。石斧是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人们用石斧砍倒荆棘,开辟田地。人们用石斧防御猛兽袭击,保护自身安全。石斧在原始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然,原始人对石斧产生了崇拜的心理。画面上的石斧是经过作者精心艺术加工处理的,它不是简单地静物写生。真实情况,石斧只能随意平放,不会自然竖立。作者让石斧巍然屹立在画面右边,斧刃朝向外边,形象严肃,一丝不苟,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画的左边绘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白鹳,大眼圆眸,长喙短尾,高脚身壮,两腿直撑地面。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虔诚地面对石斧。鹳鸟全身的白色使以墨线圈点的鹳眼特别醒目,以墨笔勾勒的鱼和石斧相当遒劲纯熟。而且作者为了表示鱼的重量(也喻为战果的重大),有意使白鹳的体姿略微后倾,可见对事物观察的细心和敏锐。因此,单就艺术而言,无论是形象捕捉塑造还是绘画形式变化,它都已算作中国绘画中难得的珍品了。彩陶瓮是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葬具,该部落联盟的图腾就是鹳鸟,而鹳鸟口中的大鱼应是敌对部落联盟的图腾,作画者将鹳鸟画得形体硕壮,眼睛大而有神,将鱼画得身体僵直,毫无生气,用鹳口衔鱼的题材正是为了表现本族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带符号标志的石斧是首领生前所用之物,是身份地位和权威的象征,画白鹳衔鱼虔诚地面对石斧,是部落成员对去世首领的怀念。此鹳鸟可能就是驩头。该画面与《山海经·海外南经》“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的记载相吻合;发现此缸的河南临汝闫村正位于嵩山南部。春秋时分布于今河南临汝一带的戎蛮(亦称蛮氏、戎曼)、分布于今山西平陆县的茅戎(亦称贸戎),可能就是与驩兜氏族有关的苗人。茅戎于周定王十七年(前590)曾击败周师;戎蛮在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为楚所并。很有可能,古代三苗曾在河南嵩山地区落过脚。

《吕氏春秋·恃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讙兜之国,多无君。”似乎讙兜是国名,而且位于长江之南。在湖南古代苗族聚居地,也有驩兜的传说。现在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石姓有大小之分,其中大石苗语直呼“仡驩”(仡为词头)或“驩兜”。苗族分布区的大庸、泸溪、花垣等市县有崇山、驩头墓、驩庙等。《荆州记》:“《书》云:放驩头于崇山。崇山在澧县南七十五里。”罗泌《路史》:“驩头,…其后窜之崇山,则今之慈利也。有驩头墓。” 反映随着苗族向南方败退,驩兜的传说以及地名崇山也被带到南方;或者这本来就是产生在南方苗族祖居地的神话,后来随着三苗的北上,传到了北方。两者都有可能。

《尚书》除了提到驩兜外,还提到朱、丹朱,《尚书大传》作鴅吺。《尧典》记载: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放齐曰:“胤子朱启明。”

帝曰:“吁!嚚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

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以上是记叙尧帝审慎的选贤任能的情况。尧帝说:“谁能顺应天时被提升任用呢?”放齐说:“您的儿子很开明。” 尧帝说:“唉,他说话虚妄,又好争辩,可以吗?” 尧还说:“谁善于处理政务呢?”驩说:“呵呵,共工在广泛聚集人力,已经具有成效了。” 尧帝说:“哼!他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谦,其实对老天也轻慢不敬。”

这个“朱”是谁?蔡沈《书集传》曰:“胤子朱,尧之嗣子丹朱也。”《史记·五帝本纪》也作“嗣子丹朱”。《世本》说:“尧娶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

丹朱与“驩兜”是什么关系?邹汉勋说:“驩兜、驩头、讙朱、鴅吺、丹朱,五者为一,古字通用”(《读书偶识》)。袁珂说:“驩头、讙朱、或驩兜,乃尧子丹朱之异名;驩头国或讙朱国,实当作‘丹朱国’,乃丹朱后裔相聚而成国者”(《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从典籍中,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丹朱与驩兜的相似性。《书·益稷》有帝舜告诫禹的话:“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左传》称 “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嚣不友,是与比周”之徒为“浑敦”,杜预注:“谓欢兜,浑敦”。《书·尧典》说 “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于是爆发了异常激烈的斗争,结果是“放驩兜于崇山”。

或说丹朱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丹朱战败后,其后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迁移。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甚至有一支后代被称为“狸姓”,遇到灾荒之年朝廷还要请狸姓人出来代为祈祷消灾。《国语·周语上》:“有神降于莘。”惠王问内史过,内史过以为丹朱之神,请使太宰帅狸姓,奉牺牲粢盛往焉。韦昭注:“狸姓,丹朱之后也。”这与《大荒北经》“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可以勘同。

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又据《史记·五帝本纪》:“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路史·国名纪》载,帝尧崩,有虞氏帝舜封丹朱于房,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礼乐加之,谓之虞宾,天子弗臣”,说明因“禅让”之故,帝舜对丹朱及其家族不敢以臣下视之,对房人优礼有加。《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 言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丹朱死后,其子陵袭封,并以封地为姓,后世称“尧帝世孙,得邑为姓”。或说,丹朱曾称帝3年,故《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称丹朱为“帝丹朱”。《山海经》一书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但大臣们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丹朱墓位于范县西南25公里辛庄乡北,濮城东4公里丹朱村(丹徐庄)。丹朱墓占地3亩,传说丹朱墓高10余丈,由于地处黄河泛滥水区,被洪水多次淤垫,目前墓顶高出地面3米左右。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以说,丹朱就是驩兜。虽然两者事迹极其相近,但从音韵说,丹不等于鹳。这是为什么呢?笔者猜想,所谓“丹”是从“朱”字演化而来。《尧典》只言“朱”,这是“驩兜、驩头、讙朱”的简称,本义是鸟;但后来有人以汉语解之为红,而丹亦为红,于是用丹代替驩,成了。《神异经·南荒经》:“南方有人,人面、鸟喙而有翼,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鱼,有翼不足以飞,一名。一名驩兜。为人狠恶,不畏风雨禽兽,犯死乃休耳。”进一步的演化是,兜变为丹朱,并受封丹渊,就是今天河南淅川县汉水流域。淅川秦时为丹水县。

《太平御览》卷63引《尚书·逸篇》曰:“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笔者在《广韵·桓韵》发现有一个怪字:“鴅,呼官切。鸟名,人面鸟喙。” 鴅这个字,明明从鸟丹声,却非要读“桓”不可,恰恰反映该词是由“驩兜”转变而来。试比较《博物志·外国》:“驩兜国,…民常捕(鱼)海岛中,人面鸟喙。去南国万六千里。尽仙人也”,可以说鴅=驩兜是理由充分的。严格说来,该字不符合汉字形声字规律,可能原为苗族巫师所造,写的虽是一字,却读两个字的音,这在纳西族东巴文中是常见的现象。如果只知道在汉语概念里打转转,无论他怎样拟构,也不可能揭示这个秘密。

由于“讙朱”本义是鸟,于是又产生了朱鸟、朱雀神话。《楚辞·惜誓》:“飞朱鸟使先驱兮。”王逸注:“朱雀神鸟,为我先导。”《梦溪笔谈》卷7:“四方取象,苍龙白虎朱雀、龟蛇。朱雀莫知何物,但谓鸟而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或谓之长离。…或云,鸟即凤也。” 《史记·天官书》:“南官朱鸟。” 二十八宿南方7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之总名。7宿联起来像鸟形;朱,赤色,象火,南方属火,所以叫朱鸟。朱鸟取于丹鹑:井、鬼2宿为鹑首,柳、星、张3宿为鹑火,翼、轸2宿为鹑尾。古代军事家按天文四宫布列前后左右军阵,军旗画4种图形为标识,前方的叫朱鸟。《·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正义:“此明军行象天文而作阵法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作者简介  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出版有《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获得过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第二编《三苗落荒的武士》之一部分。孜孜不倦二十载,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也。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中国与东亚各国的恩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经作者二十年努力,《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终于横空出世。即便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对象,若是拉近距离在显微镜下观看,都会发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知识放在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以音求义,把一般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