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古汉语语法中“焉”字用法的研究

(2015-12-17 21:36:58)
标签:

转载

分类: 语文点滴

内容摘要:在古代汉语语法中,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字,是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字出现的地方很多,经过演变,用法和词性也多种多样。兼词、代词、语气词、疑问副词这四种词性一般是被普遍认可的,另外还有、连词、介词等几种不常用的用法。本文对字词性的用法进行了统一论述,希望能让大家对字有全面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古汉语水平。

关键词:兼词  代词  语气词  疑问副词  连词  介词 

中国文化是悠久的,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必须批判地予以继承。要继承文化遗产,就要读古书,读古书就要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代汉语。也就是说,学习的目的是培养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过来的。在语法方面,有许多古代虚词和结构形式就常常运用在现代汉语尤其是书面语言里,在词汇方面也是这样。因此,古代汉语学好了,对于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字在古汉语中出现的几率很大,经过演变,意义和用法又不尽相同,字的复杂多变的含义困扰了不少学习古汉语的人。因此,了解字的词性和用法对学习古汉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将归纳为七种用法:兼词、代词、语气词、疑问副词、连词、介词、用作定语。

一、字用作兼词

字在古汉语里最基本的用法就是作兼词,相当于一个介词和一个代词(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作补语。

作为兼词,既不用在陈述句中,亦不用在疑问句末,只使用在陈述句末。如: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翻译:然而世上奇妙宏伟,瑰丽险要的风景常常在险峻偏远,且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如果不是有意志的人是难以到达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翻译: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曹刿论战》。(翻译:那个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来策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翻译:带着妻子孩子来到这里,再也没有出去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翻译: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前面与之结合的是形容词,如:
  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中山狼传》。(翻译:别人对你有恩而背叛他,没有比这更不好的啊!)

前面与之结合的词是不及物动词,作补语。如: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苛政猛于虎》。(翻译:过去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苏轼《石钟山记》。(翻译: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翻译: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二、字用作代词

字在做兼词时含有了一定的代词意义,另外还可用作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用作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用法常用在形容词、动词后,可理解为于是,其中的代人、事物或处所。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可译为”“。如: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翻译:我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了解这种情况。)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翻译:仍然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问题。)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翻译: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翻译: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指挥他人。)

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翻译:问:狗凶,酒为什么卖不出去?”杨倩说:人们都害怕你的狗呀!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翻译:我喜欢这条溪,沿着溪水往前走二三里,发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就把家安在这里。)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翻译:这一带还有许多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石头,参差交错排列着,这些都是山水奇美的景色,由于我的缘故,都被字屈辱了。)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翻译:正因为这样,所以天下人没有谁能和我争夺这条溪水,只有我才可以占有它并给它命名了。)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翻译:我到那儿收你的尸骨。)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翻译: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这种用法的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孟子·梁惠王上》。(翻译:晋国,当时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先生您也是知道的。)

 ()“字还可以用作疑问代词

用作疑问代词时只能作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多用来代处所,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如: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翻译: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翻译:如果不侵略秦国,将要从哪里取得它想要的呢领土呢?)

作宾语,如: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翻译: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文王,他们的子辈还会跑到哪儿去呢?)

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翻译:你忧虑什么呢?)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翻译: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

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翻译: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翻译:然而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三、字用作兼词兼语气词

因为一般用于句末,兼有语气词的作用,但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语气词。西汉以后,逐渐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宋本广韵》中字下的注释非常简单:语助也。 这说明随着语言的发展,的兼词特点在减少,语气词的作用在加强。在多数情况下,的兼词和语气词作用还是同时存在。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具体例子的分析上看出来。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愚溪诗序》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有时候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语气词的性质就突出了,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语气词字由兼词字演化而来,所以它有铺张指点的意味。这与语气词”“而已的限止作用是正好相反的。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季恒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国语·鲁语下》

四、字作为语气词的七中常用用法

(一)用在句末,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如: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我二十五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二)用在句末,与句中的疑问词相呼应,表示疑问的语气,也有焉为连用的,可译为,如: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则焉?《孟子·梁惠王上》

问曰: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梁书·儒林·范缜传》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季恒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国语·鲁语下》

(三)用在句中,大多位于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未完,有表示假定或提起下文的语气,可不必译出。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是故张军而不能战;围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实。三者见一焉,则可破毁也。《管子·七法》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与蔽者乎?《荀子·解蔽》

(四)与其他语气词连用,如焉耳”“焉哉”“焉矣”“焉耳矣”“焉耳乎,如:

嗜酤酒,好讴歌,巷游而乡居者乎?吾无望焉耳!《大戴礼·曾子立事》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邶风·北门》

战而胜,则无以加焉矣。《战国策·东周策》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五)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状态。可译为似的”“”“……”“ ……的样子,如: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尚书·秦誓》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梁襄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是事小敌脆,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荀子·议兵》

忽焉自有,怳尔而无。《梁书·儒林·范缜传》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古文观止·阿房宫赋》

眷焉顾之,潸焉出涕。《荀子·宥坐》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六)用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类属。可译为之类”“。如:

彼国错者,非封焉之谓也,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荀子·王霸》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韩昌黎文集·原性》

后一个例子中善焉是代词,作的宾语。

(七)有时也表延宕,如: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庄子·秋水》

五、字用作疑问副词

字用作疑问副词的情况也比较多见,大多表示反问,有两种用法:

(一)可译为:何必”“”“哪里”“怎么”“”“为什么。如: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公孙丑下》

吴人焉敢攻吾邑?《吕氏春秋·察微》

(二)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六、 字用作连词

字用作连词虽然没有像等那么普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连词用法,有的语句就比较难以理解。字作连词常用于复合句后、分句之首,承接上下文,表示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下如何如何,可译为”“这就”“于是”“于是就”“,有时也同等。如: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览德辉焉下之 。《史記》(同《汉书》:览德辉而下之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荀子·议兵》

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吕氏春秋·季春纪》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烈!《庄子·则阳》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具备于天子,天子焉始乘舟。《吕氏春秋·季春纪》

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墨子·鲁问》

有的地方字又可以写作,《荀子》书中比较常见。如:

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荀子·礼论》

是案曰是,非案曰非。《荀子·臣道》

 字的这种用法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古书上不常见。

七、字用作介词

兼词包含的代词指代的内容上文没有出现过,就只好让他出现在后。这时,的代词性消失,就只相当于一个介词了,可译为”“,这种用法的字实际上是从兼词演变而来的。如: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

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凡四类,自然存焉天地之间。《尹文子卷上》

有时候,兼词里包含的介词引进的对象就是前边动词意念上的宾语,这个字译不译都可以。这时的字介词性已经很弱。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代词,这种也是从兼词演变而来的。如:

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又召乐乘问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候,包含的介词和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在句中已经出现,或者虽没出现,但看不出代词有所代,也看不出介词引进什么,这样的字介词性、代词性均已消失,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语气助词了。

我认为在阅读古书时,碰到处于句尾的,首先要把它按兼词来理解;如解释不通,再看它介词性与代词性的强弱。介词性弱,代词性强,它就是代词;代词性、介词性都很弱,它就是语气助词。

八、字用作定语

在疑问代词的的用法中,还有用作定语的用法,见于《墨子》:面目美好者,焉故(焉故:何故)必知哉!《墨子·尚贤(下)》。这种用法十分罕见,我理解为特定人的习惯用法,但没有普及就消失了。

综上,字的词性归属,我认为它是兼词、代词、语气词、疑问副词等四种用法比较多见,连词和介词的用法不常见。但由于字最基本,最原始的用法是当做兼词使用,其他用法均为其演变而来。我们可能在翻译古文时会碰到多种用法的解释都能讲的通的情况,这就说明以上几种用法中存在关联关系,具体如何翻译应针对上下文的关联来确定,这时就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字可以理解为语气词,不翻译出来,也可以理解为兼词翻译为在其中。我认为理解字应该按以下步骤进行:确定的词性、理解语法作用、了解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并结合上下文,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两个方面比较区别,以掌握其意义。

熟悉掌握字及其他常用字词的用法,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多阅读分析古汉语,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才会真正体会到古汉语的迷人魅力,才能更好的学习中国古代历史。 

参考文献

1.吴金华,《古文献整理与古汉语研究续集》,凤凰出版社,200712月,第1版。

2.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第3版。

3.董希谦,《古汉语简明读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4年,第1版。

4.洪成玉,《古汉语教程》,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

5.杨春霖,《实用古汉语教程》,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版。

6.许嘉璐,《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7.何乐士、王克仲,《古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1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