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happy 798宝宝”妈妈的提问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加拿大美国儿童教育 |
回答“happy 798宝宝”妈妈的提问
这位东子妈妈的提问虽然是由关于孩子的专注力的培养而起,里面信息量非常大,从这位妈妈的提问里我能看出她在孩子教育上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在网上广泛寻找信息和方法,是位负责任的妈妈,很值得尊敬。东子妈妈的提问里面涉及了好多儿童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试着捋着这位妈妈的思路,穿插在她的提问里来说说我的想法,方便大家阅读:
海岚老师:
您好!自从朋友推荐了你的博客,已经跟随好几年了,每篇文章都看过几遍,每次都有收获。
目前关于孩子的专注力问题一直很让我困惑,想听听你的看法。
简单介绍下孩子的情况,男孩子,2009年11月30日出生,四个月开始亲子阅读,由于孩子出生后我在好网、小书房、儿教、爸妈网及向你这样愿意分享的博客上四处取经,同时我也是一个狂热的屯书妈妈,可以说我们读的书都是经过挑选的好书。
孩子一直是热爱读书的,就算现在正玩玩具、看电视,嘴巴上说不要读书,可只要我一开读就会跑过来。如果我愿意一直读,读一两个小时都是可以。基本每天读书在20分钟-1小时之间。
最初我们只是照本宣科读书,低幼时我会边读边指着画面上对应的名词或作相应的动作,读到4岁左右开始细致的读图及和孩子讨论,当然不是每本都这样操作。
都说阅读是最好的培养专注力的方式,但有时孩子的专注力实在让我纠结:
一方面孩子可以连续较长时间的听我读书,有时也会自己看书(孩子不识字)、玩玩具、画画;但另一方面我观察他在一些场合注意力分散,比如上钢琴课,坐得住,小动作还是经常有,脑子不在课堂上;
我现在疑惑的是究竟是因为这些课程不够吸引他,导致他出工不出力?(孩子有时会课前略为抗拒去上课,但上课后又很主动积极举手,现在还没上琴,我们上的乐理
课,一次一小时,4、5个孩子一起上,其他小朋友比孩子大半岁到1岁左右,我们是唯一一家还没买钢琴的家庭。之前上早教课也是别的小朋友听指令做动作,我
家的孩子就满场跑,很少跟着动作,但是到自己喜欢的环节就马上过去参加;早教中心的美食课孩子最喜欢,满场都是自己操作。)还是孩子的个性是如此?(看似没有学,其实有在学?或者根本就没听)。
从这段文字看,孩子的注意力发展一点问题都没有。一般儿童教育书里给出的几岁孩子注意力能够持续的时间的指标都是一个基本的,但孩子的注意力时间的长短绝对和兴趣有直接关系,你看孩子阅读的时候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多长呀。
你纠结的是孩子学钢琴乐理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你还提到你家没买钢琴,先上乐理课。如果现在我请人给你讲国际象棋的各种棋局,而你却没有实际玩过国际象棋。孩子乐理课一次一个小时,你的呢,按照年龄比例来,姑且假设一次讲个三个小时罢,估计你能保证不满地跑,但你可要保证别睡着,注意力集中呀!你能记住多少呢?即使记住了,实际玩起来的时候就一定会用吗?
你还提到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小,小孩子在飞速发育阶段,差几个月都会差很多。
你的纠结让我想起有一次偶然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位妈妈讲孩子小肌肉群发育到了所谓的敏感期,她为了促进孩子手指小肌肉群的发音就训练孩子捡豆子,还说自己孩子拣不了几个就不拣了,专注力不是很好。我就插言说不是孩子的专注力不好,而是妈妈不理解孩子的生长发展特点,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怎么能用这种训练的方式去锻炼啥啥的呢?你的方法不对,最后得出结论说孩子的专注力不够,误诊呀!
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婴儿要吃婴儿食品,给小宝宝来顿红烧肉绝对不行。可在教育上,我们在心情上十分重视,在操作上却拿成人的理解来做却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拼图的玄妙在于了解各个图片之间的关系和整体构图,不是死盯着每个片片。按照片片去训练孩子,再细也不能成图呀。邯郸学步的成语大家都懂,在育儿这件事上,有没有类似的事发生?
我的婆婆健在的时候经常在报纸上杂志上剪下一些育儿文章给我看,要我用上面的方法培养太儿。就是现在,在我的同学群里,我就说个太儿的趣事,就有一个搞气象的,看了一些介绍西方心理学中文翻译版本的书的同学提示我太儿的表现是我哪里哪里没做好,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检验一下。还有个多年未见的同学和我大谈在网上介绍的那个美国老师讲辛德瑞拉的课来说明美国教育多好,我只能一哈哈。
对孩子教育上心没有错,多看看育儿知识也没有错,但要综合整体地角度看孩子的成长进步。
国内的教育环境如此,而且孩子也大了,不可能什么都完全兴趣为导向,更何况我感觉他也不是不喜欢,只是比起上课有更喜欢的。
这个兴趣为导向的提法没有错,更不能一句孩子不感兴趣为由头让孩子失去很多学习机会。积极的做法是琢磨配合幼儿园或者学校的教育内容的时候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在家里能做什么?
比如那个钢琴课罢,太儿在这里也上,都是从最基本的小调调开始,理论和实际弹交互进行,在实践中讲理论。在刚开始的时候,太儿也不愿意,我每天作为一项要求来提出来,要他练习5分钟琴才可以玩别的,后来上了几次课他开始慢慢喜欢上了,还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自己谱了个小曲玩玩儿。我无法想象让一个学龄前的孩子上乐理课,而且是一次一个小时会是什么样子。你家里没买琴,教乐理的老师家有木有?找个小朋友家有琴的,和人家商量一下,让孩子有机会摸琴体会一下试试。
资源信息接受有一个选择消化的过程。一定要看人家的角度和视野。我记得我看到过一个前国家啥啥部啥发言人谈论教育,他的官衔怎么就能说明他的教育观点是正确的呢?这里面有思维误区。
给孩子买玩具,你的思路是什么?
我记得最初进好网,那时就有妈妈感叹亲子阅读做了几年,可进了学校发现孩子各方面都很吃力,包括论坛里精读、泛读之争,我想在亲子阅读中,除了坚持和保证量之外,是不是有什么给遗漏了呢?
到底是天性还是后天导致同样阅读,孩子的收获不一样呢?
你提到的这位妈妈感叹亲子阅读做了几年,可进了学校发现孩子各个方面都很吃力。
从这两行文字看,这位妈妈是认为做了亲子阅读,孩子到学校应该是非常优秀,这样的因果关系是怎样得出来的呢?有什么样的论据来说明坚持了亲子阅读,孩子到学校就一定会在各个方面非常优秀?
这里有三点要思考一下:
第一,如何定位亲子阅读?我这里说的亲子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英文原版的亲子阅读,也包括中文绘本的阅读。是把亲子阅读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还是作为培养孩子语言能力,丰富知识的途径还是两者兼顾?针对中国的国情,我倾向于后者,如果是这样,那亲子阅读要和其他教育手段结合,不能简单期望亲子阅读是救世主,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如果这样简单,我看全美各个大学的教育系都解散,教授下岗,老师回家,咱就亲子阅读好了。
第二,这要看这位妈妈的亲子阅读这几年是如何进行的:都进行了哪些内容,如何操作的?如何和孩子的实际结合的?
第三,她说的发现孩子进了学校后各个方面都很吃力具体指的是什么?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还是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不行?你如果能给我更多的信息,或者请这位妈妈直接给我更多的信息,我愿意帮忙看一下,分析一下原因,希望对所有坚忍不拔地坚持亲子阅读的家长有帮助,提高亲子阅读的教育含金量,而不仅仅是一项呼呼啦啦的全民运动。
我曾经给人讲过一个登山的故事,就是在一座山上有山珍亦有美景,最明智的登山是了解山的全貌设计一条自己能够实现的好路径,而不是闷头使劲爬,在苦苦坚持中错过了很多宝贝。就是在一个过程中要最大化营养成果。
国内这些育儿论坛近两年我几乎没有去看,精读泛读之争我不是很了解。从你的描述看,应该是对大家很有困惑的一点了。如果把这两个观点和支持论据介绍给我,希望我能够帮助找找角度。
“我想在亲子阅读中,除了坚持和保证量之外,是不是有什么给遗漏了呢?”
非常好的理性思考!如果我们把亲子阅读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非常有力度的教育途径,那么亲子阅读要和好多因素一起综合考虑。我以前对英语启蒙提到过的英语启蒙要和儿童发展结合的观点,同样适用于亲子阅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bf17750102dwpb.html
《关于儿童英语启蒙“瓶颈”问题的思考
---------新浪少儿英语高端访谈“家长有话说”有感》
在儿童期开展的一切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儿童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
备注:除了阅读,出游、和大自然接触、运动我们也都经常有的。
你提到的这些大概是网上比较流行的育儿达人给的建议罢,其中任何一个做法都很好,关键是如何和你的孩子的成长发育结合综合运用,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万能的。
谢谢海岚老师,期望你的解惑。
提问后我也一直在思考答案。
人生来就有个性差异,天赋不同,后天环境(不是极端的情况下)是不是对孩子的硬
指标(简单讲,就是大环境关注的好孩子的特征)影响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大,那么我们作这么多,无论是寻求自由和规则的平衡、亲子阅读、蹲下来和孩子对
话……,其实和硬指标的相关性不如想象那样多,这些好像更多天赋决定?
那我们收获的是什么?软指标,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他可以放心的在你面前呈现一个孩子本应该有的面貌,他的自我控制、认知、情感……就是这个年龄该有的。
这个顿悟来自于孩子持续的对屎尿屁的热衷,他热爱用这些字眼替代正常的词汇、有时不如意时会说:臭妈妈之类的,当时会感觉尴尬,关于要不要纠正我纠结了很
久,后来突然想到即便是我们成人,也会有想说粗话的时候,只是我们控制自己不说出来,孩子会这样说,正是因为这是他这个年龄段的处理方式,以及他对妈妈有
安全感,他知道无论他做什么、说什么,妈妈的爱是不变的,这个或许就是几年下来所做的一切的收获。
不管孩子表现是否符合大环境对好的定义,我所做的还是会持续下去。
只是我很想弄明白到底这样的区别源于哪里?天赋还是什么?这是安妮妈妈所谓的阅读后劲的问题吗?
有人说家庭环境很关键,或许这些比我所做的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但中国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家都无法避免,至少我家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尽量减少这类影响。
在李跃儿论坛看到一篇帖子讨论:讨论为什么经常被骂的孩子反而社交表现更好?当然不排除这些是个案,经常被骂社交表现不好的会更多。
但有时就是很想了解不管阅读也好、家庭其他教育观念也好,为什么结果差异这么大?
这些到底是天赋决定?还是潜移默化就是细水长流?谁笑到最后才是真赢家?
还有你提到的育儿达人还是专家的观点,她们的理念我不是很了解,但有一点我觉得你和所有那些如你一样勤奋,泡论坛,读育儿书的妈妈都应该有的一个思路,就是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取舍信息。
我简单知道几个国内的育儿达人的东西,也包括你在论坛里看到的很多大咖的东西,有一个普遍规律是他们的基本思路是推出一个自己的孩子在哪一方面如何如何优秀的例证,然后来证明他/她的做法的正确性,正确性与否不能评价,但这样的因果关系在教育学上本身就不科学,因为影响人成长的因素有很多,你何以证明这样的做法就能有这样的结果?教育的魅力和挑战就是普遍规律和个性特点的结合。普遍规律一定是众多经验的总结,或者统计调查实证。
我提出这些不是说个体经验不可以借鉴,而是要说明个体经验应该是在普遍规律了解基础上的具体实例。太儿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趣事,我都不会用这些事儿去说明一个观点,但我会对我系统学习儿童教育的基础上掌握的某一个观点说明的时候举个太儿的例子,这就是角度不同的一个例子。
在当今网络时代,人才不再是那些头脑中掌握很多知识的人,而是要具备如何取舍信息的能力,我们育儿当家长,也是这个道理。
对信息的取舍其实也是美国教育中培养孩子评判性思维包括的内容,在我们的中式教育中这一点被忽视,那么就从做家长学习育儿本领开始,和孩子一起进行评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点击率成为硬道理。吸眼球成为一个重要取向。这种状况要求对家长的理性思考提出要求。比如,你提到的那个论坛上“讨论为什么经常被骂的孩子反而社交表现更好?”这个命题从何而来?这是对多少个这样的孩子进行的调查得出的结论,在调查统计过程分析到其他因素影响了吗?本身一个没有根据的命题还有必要跟着去花时间了解吗?
http://s1/mw690/0021K38pgy6O6DEPgk0a0&690798宝宝”妈妈的提问" TITLE="回答“ha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