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开口说英文咋办(下)
海岚
找到可能的原因后,就要分析定位和寻找方法,这也是要多方学习和尝试的。
第一,
目标是培养内在动因,不要硬碰硬别劲,千万别逼着孩子硬“整”几句英语啥的。这里我举个我老公的一个例子。我们到加拿大后,很长时间我老公在生活里能不开口就不开口讲英语。我虽然安慰自己,他骨子里是个害羞的人,但心里很急。我们出门问路的时候,都是我来。那时候还没有GPS。有一次带着我父母我们出去钓鱼,他开迷路了,让我问路。我急了,你开车你就问呗,我问了也不知道路,还得转述,多麻烦。他就是憋着,瞎开,我气了,你不问我也不问,反正我就在车上坐着,我父母急得直掐我。但我驴劲儿也来了,就在车上闭目养神,看你往哪里开!最后看到美国边境关口了,他才下车问了两个人找到回去的路。
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我们周末在魁北克一个旅游景点出摊儿卖珠宝,他动手能力很强,我们有些加拿大女性客户,自己选珠子,他按照人家的要求给做。人家很佩服他的手艺,当然他就高兴了,他就要问人家的要求,给人家解释各种石头的含义什么的,就是这样一个动力,他开口说了,这个开口和我上次那种把他逼到绝境刺激一下的动力完全不同。上次问路,他是开口了,但没有下文。但这次,触到了他的button,他喜欢那些老中青法裔女人对他崇拜的感觉哈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要把他强项表达出来,他高高兴兴自动开口了,为了解说得有专业味儿,还在网上查阅了各个月份生日石头的知识啥的。从此走上了能开口说英语的路。人家有“粉丝”特意找我们的摊儿呢,可惜那时候不知道博客的事儿,要不然留点历史资料啥的。其实国内那么多年的英语教育,他的积累也很多了,但要开口,对有的人来讲,就是难。明白了这个道理,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不能硬逼迫,‘妈妈辛辛苦苦让你学英语这么久了,你倒是给妈妈说两句英语呀?’你这样给孩子压力了吗?如果拧起来,越压越没有。孩子内心没愿望,没动力,硬挤出来几句有什么意义呢?
更何况儿童英语启蒙的定位,就是给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一个坚实地道快乐的基础,也给以后学校英语教育中的应试英语一个补充,不再重复考试高分,生活英语拿不起来的“悲剧”,这个阶段不是急着输出,如果有的孩子喜欢用英语表达,反过来还能提升输入的动力,那这就另当别论了。我也见过“静默期”超长的孩子,以后会聊到。
第二,
多方寻找方法,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了,非常感谢这位家长的提问,使我能有的放矢地写些东西。我会留心思考总结一下北美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中哪些有助于帮助中国孩子开口的东西。在这里先简单介绍两个,供参考。其实中心点就是我以前提到的,要让孩子觉得有意思,有意义。
1,
利用游戏,有很多形式。在这里海岚先简单介绍一两个。在我的另一篇博文《一本能唱能跳的“原版”绘本》里,我以这个绘本为例,介绍了一个语言游戏。在这个游戏过程中的第二部分,当孩子发出指令的时候,他的头脑中会再现输入的内容,如果输入的强度够,而且孩子非常喜欢,孩子可以随心所欲不按照书里的顺序发布指令,甚至能把在别的地方得来的有关动作的词汇“发明”在这里使用,这就是比较理想的输出了。如果在家里或学习小组里能经常有这样类似的活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鼓励孩子积极输出的内在动因的培养方式。
这里我再介绍一个互动语言游戏,叫I Spy:
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that in a box.
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你就把眼睛四处“扫射”,事先准备好一个盒子,里面放上一本书,一个玩具汽车什么的,一个你的孩子肯定能够说出来英文名字的物件。
或者当孩子要吃水果的时候,你弄几样,让他说着那样吃哪样,比如把香蕉放盘子里,把西瓜放碗里。而对于有些爱开玩笑的孩子,有幽默感的孩子,你故意弄的不符合逻辑,越会吸引他。比如,爸爸的头上应该放顶帽子,但我们放了个香蕉,你就说:
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on dad’s head. Tell me what it is?
原来爸爸头顶上放个香蕉,你说孩子能不觉得好笑吗?在这样的气氛里,他自然会说出banana.
多举几个: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on the chair (under the table).
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who wears red? (在这里孩子回答中文名字也认为是英语交流的一部分,也可能说Dady什么的,开口就行)
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starts with the sound
“mmm”(放个玩具老鼠在孩子视野内,如果孩子喜欢挑战,就稍微藏的隐蔽一点。)
如果孩子不理解这个游戏,有根据这个游戏设计的绘本,也叫I Spy。
一个系列呢,皮卡就有。
先读这个绘本,孩子就明白这个游戏了。明白了这个游戏,就可以延伸做上面所述的活动了。
2,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绘本营造输出的动因和氛围。海岚我在这篇文章开头说的,输入的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在这里顺带提一下。我见过有些家长一知道一点儿童英语启蒙的事儿了,听说一点儿歌动画片能帮助英语启蒙了,就急着要“单子”。一个感冒的药方还要搞清楚是风寒还是伤热吧?如果在这个阶段知道一些道理和技巧,我觉得会提高效率,少走弯路的。
这里有两种,有一种绘本在原版状态下就带有互动的问句在里面,这是人家原作者在制作图书中就有目的的,为母语为非英语的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提供互动的素材,这类的绘本对半吊子英语的家长就非常有帮助了。这里我举个例子,My First Book of Diggers and Dump Trucks
我下篇博文就把这本书在博客原版资源栏目里详细介绍。给大家抛砖引玉。
还有就是改编孩子喜欢的绘本,把单一输出的形式变成对话形式的,这样孩子就随着故事情节,自然输出了。这是怎样一个样子呢?海岚我曾经给大家展示一本鼓励孩子开口说的绘本《一本自制的帮助孩子开口讲英语的“绘本”及使用建议》,已经单发在博文分类里北美原版绘本及相关资源栏目里,请看一下,可以举一反三。
3.亲子阅读中结合情境的提问,可以是“what”或“open-ended”
提问
这个方法是在平时亲子阅读中就要时时注意的,我在以前的博文《英文亲子阅读阶段家长应该知道的一些技巧(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bf17750100o3z5.html里有过讲解,这里不再赘述。这里我引用博友Fleeingmoon在我博文《一本自制的帮助孩子开口讲英语的“绘本”及使用建议》里的评论,这位妈妈做的就是个很好的利用绘本互动,提升孩子输出的内在动因的例子:
“海岚,看过你的推荐后,我买了整套,但是我家最喜欢《从爷爷家回来的路上》这本,你知道吗?宝宝几乎每天都要我读一遍,有一天读了三遍,目前为止,我读了
快二十遍了,听歌也要听 yellow car ....bouncy bumpy road ...........那套歌曲也很赞!!!!
在《从爷爷家回来的路上》这本书最后有一个地图,我会顺着那条yellow car走过的路,问他:what did we meet?他一路简单的回答。”虽然用了引号,我还是把和这个主题不相关的和飘扬我的话删了(有点舍不得)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7EN00SIGG.gif回归正题,我在博文上半部分不是提到输入有质有量的区别,这个例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同样的亲子阅读,掌握一点技巧和方法,质是不一样的。这种提问的方法是我们在北美给孩子进行阅读经常用的方法,对中国孩子英语启蒙而言,这种方法非常有益于孩子英文输出的内在动因的培养。
这些帮助孩子输出的形式要贯穿在平日启蒙积累的实践中,目标是培养孩子输出的内在动因,不是表面上种了个豆两天就要拔出来看看根儿的感觉。这里说的只是几个例子,不是大全。这些方法也许不会马上见效,但请你坚定信念,时时提醒自检,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家长的”三心”是否还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