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国外要注意的文明细节
海岚
这些天有很多新朋旧友问要送孩子出去了,要注意些什么的问题。我当然强调出门在外安全健康最重要,关于安全问题,海岚以前写了,今天就写写文明风度的事。
这也是有感而发,在老家图书馆也有少儿图书阅览室,孩子们在里面看书,外面的家长在外面焦急期盼,就是等哈。很多爸爸妈妈在这段时间就在图书馆走廊大声交谈,大声打手机,全然不顾旁边就是自习室和阅览室。自己都不注意,怎么能知道教育孩子呢?在北美,图书馆是安静的场所,大家都很自觉地保持安静,不管是走廊还是什么地界儿,进了图书馆就要安静了。而且北美图书馆都设有专门的儿童阅读区,如果正常声音给孩子读个故事啥的,到是没人介意,所以要观察一下周围的形势哈。
不仅仅是图书馆,公共汽车,商店,饭店,甚至户外公园都要安静。我很理解这个中外的差别。因为中国人多,汽车恣意鸣笛,整体环境的背景噪音程度比较高,如果小声儿,对方可能听不见。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声如洪钟哈。所以习惯成自然,但北美不是。我们在幼儿园都教育孩子,一旦进入室内,都要in-door
voice,否则就是It hurts my
ears.说户外公园有的人可能觉得我夸张了,这个我有过一次体验,一次几个朋友兜风停脚儿在圣劳伦斯河畔,好美,大家就聊起来了,越聊越有兴致,你一言我一语都抢着说,结果没注意到,有个在河边练瑜伽的洋妞,摇头走了,她侧目走了我才注意到,但已经晚了,挺别扭的。
记得在加拿大的时候,还是在所读大学的校车上,遇到一位刚从国内来的老乡,她比较激动,老大声儿了来了一嗓子,当时差不多全校车的人都惊悚地往这边看,我心情就比较复杂了,很理解同胞也很不好意思,只好硬挺儿了。
北美公共场所人和人直接的是有一个礼貌距离的,这个没有明文昭示,但大家都知道,所以排队的时候不要离前面的人太近。开车也一样,保持车距。
还有如果要打喷嚏,就可以用上臂或上衣袖子遮住自己的口鼻,如果能自言自语一句Excuse me.就更好了,人群中很可能有人会说Bless
you. 那你就回一句Thank you. 这样就好上加好了。总之,Sorry,Excuse me, Thank
you.要不离口最好。清洁鼻子,用手纸,不要用手直接扣鼻屎哈。
夏天如果穿砍袖的衣服,一定要剃干净腋毛,这个海岚听过加拿大的同事午休的时候谈论过这个事,如果这个地方不处理好,那就太那个了。我还真注意看了一下,国内有的明星穿礼服腋毛都没好好收拾一下,老外虽然也学习文化差异,但能理解到这个层面的老外并不多,所以我们最好自己注意。
还有体味和口味,这个西方文化很介意这个,要不然他们的香水也就不会那么发达了。很多同胞刚到国外,倒时差肠胃有反应,再吃点老外的东西,很容易有口臭,就要带点金嗓子喉宝之类的去味道或者簌口水常漱口或吃些助消化的药。
国外的公寓及使有抽油烟机的多数也是靠吸尘纸filter(可能中文翻译不太准)的那种,所以冬天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注意油烟子别钻到大衣里,尤其羽绒服,那样出门带着油烟味儿,我们不觉得,但这个对于老外,和你不愿意闻老印的咖喱味道是一个道理。
我还在一个旅游景点看到一个这样的“壮观”景象,一看就知道是国内来的有领导参加的那啥团,随行的有部下对领导体贴备至,领导一定是走累得不行了,随行人员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给领导按摩上腰了啥的,也就是捏古捏古,可这两位都是男的。如果是一男一女咋都没问题,可多数中国人不太知道,北美还有gay,虽然法律上很多北美地方都同性婚姻合法化了,但公共场所同性的接触性的举止还是有很多人介意的。
最后一点就是当你对一个地方的规矩拿捏不准的时候,看标志牌。前一段国人在香港地铁的不愉快经历,其实如果看一下,一定会有食物画个斜杠的标记,华盛顿的地铁就不允许吃东西,我们马大有的图书馆也不允许吃东西,有的国人会想,那么矫情,不给你弄脏就行呗,其实这种假定就要花费大量的运营成本,无法保障每个人都能做到,更是因为一个小渣儿都有可能引出蟑螂问题,那成本就大了,所以人家的规定不论你暂时能否理解,就注意看图,好好遵守就是了。我一次在购物中心看表演的时候,一个中国老人问我,这里可不可以吃东西,这位老人家就很聪明,我就告诉她你看标记,如果在视野范围内没有,就观察别人,如果很多人都吃东西,就没有问题。
啰啰嗦嗦说一堆,海岚就是希望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到了国外,我们都能获得一个愉快的经历。我们有理有节,如果真遇到变态的,也要不卑不亢,该还击就还击哈.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学好英语,不是只能帮你考试拿分的那种英语是多么的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