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岚
海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01
  • 关注人气:4,0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程/结果*虎妈/汪妈

(2011-05-20 09:38:42)
标签:

海岚

教育视点

育儿

教育

分类: 加拿大美国儿童教育

过程/结果*虎妈/汪妈

 

海岚

 

关于过程取向还是结果取向Product oriented/Process oriented)的问题本来是在加拿大早期儿童教育理念中针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项的,大概意思就是在对儿童实施艺术教育的时候,不以孩子做成了什么具体的东西为目标,而是以过程和形式是否符合孩子兴趣,是否适合孩子年龄特点为基点,以整个过程孩子的参与程度,孩子参与过程是否注意力集中,是否有对话互动,是否锻炼了手指的小肌肉群的发育,有多少孩子的创造性在里面,在过程中孩子发现了那些兴趣的内容,如何继续跟进等。比如,泥工,不以最后捏个小鸭小狗为目标,而是提供一些相关泥工玩具,让孩子尽情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儿。

 

再以微博里年妈推荐的胶棒为例,孩子在使用胶棒的过程,比如粘花瓣了,这个过程和家长,和小朋友有什么对话,可能有涉及到颜色,花瓣儿形状是否引发了对物体形状的兴趣,对花感兴趣了,是否想接着到外面去观察花的颜色,形状呀等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你永远想不到,泰儿看花,看那些象风轮的或电风扇叶片的。他还想接着用积木搭个花什么的,当然啦,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多一些启发式提问,一般都能发生一些相关内容。即使这些都没有发生,那孩子粘的过程也是用手感知物品的过程,这里有眼手脑的协调一致,有sensory motor skill(中文翻译我想想哈)的培养锻炼。而不是去关心追求孩子最后给我粘了个小花形状,小蝴蝶什么的具体的“产品”。我感觉这种思路对家庭教育中中国家长的心态都有指导意义。所以我就把这个提出来作为一个父母须知的基本概念。

 

这个概念对家庭教育的思路还是很有影响的,不理解或看不到这个过程的家长大有人在,虎妈就是典型。在做客华盛顿电视台时,主持人西西问了一下,在虎妈书里有一个情节就是小虎女花了很多功夫给虎妈做了生日卡,但虎妈觉得卡片不够完美,就让小虎女重做。那我就提出了这样的视点,就是这是一个过程和结果的取向问题。其实,这里虎妈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女儿对爱的表达和她做的努力,而不是具体这个卡片如何?什么是完美?虎妈是法学院教授,虎妈评判生日卡的标准能说明什么呢,只不过是一种以母亲地位带来的权威而已罢。虎妈在这里追求的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而不是孩子做生日卡的过程意味着什么。

 

也许有的家长认为,严点没啥坏处,可严要分情况。西方理念看似宽松,但在教育过程中绝对不是放任,也是有底线的。但在生日卡这件事上,虎妈认为完美的标准真的不说明什么,也许女儿的更有创意。我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没看好的东东,可能还获奖了呢。所以严呢,要在有意义,有原则的方面严罢。

 

更糟糕的是如果虎妈的这种行事风格传递给了孩子,孩子失去的是宽容的品质。一个在社会群体中缺少宽容的人,得到的宽容也是有限的,那对孩子人生,无论是从事业到家庭经营,对孩子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我想找一个家庭教育中过程取向的例子,偏巧我正在研读汪廷培的《喂故事书养大的孩子》(两三个月前写《英文倒数第一和原版阅读不是因果关系》的时候还以为汪是男的呢,咱现在也不“out”了哈),感觉汪妈就是一个好例子。她享受的是给孩子读故事书过程中的快乐。在这种快乐的过程孩子得到的是方方面面的教育。这个不是今天要求孩子必须把一个什么什么故事读好,读的有表情有感情啥的,读的学会认了几个字造了几个句儿,读的是否能分段和写中心思想。

 

我们那时候每学一个儿童认知发展的领域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时候,都有相关的儿童绘本的介绍。刚学的时候,对于我这个从中国文化穿插过来的人来讲仅是一些空洞的标题,因为我成长过程中没有这部分。没有亲身体验,看到的都是一些绘本的标题,不是一本本活生生的绘本。等以后工作的时候,真正用上了,也真正看到了这些绘本对孩子的神奇影响,才明白这是一个对儿童营造施教空间(用空间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过程和孩子有互动,有孩子参与的成分,有孩子施展表达的机会,不是填鸭和灌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有的时候,直接的教导孩子未必理解,未必明白,接受就更不用说了,但如果是通过绘本,通过书里的情节图画,孩子很容易就明白了,这很符合儿童发展特点。

 

所以作为母亲,汪妈的享受过程的做法和阅读老师的阅读各有各的营养。

 

关于虎妈和汪妈,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对家庭教育的概念的不同理解。关于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讲是一种影响,狭义讲是教授什么东西,具体的教学行为。比如,你自觉把废物扔进垃圾箱而不是地上,孩子看到了,这对孩子就是一种影响,是以身作则的教育。你也可能告诉孩子,不随地乱扔东西,这也是一种教育。

 

虎妈非常追求孩子技艺的培养,比如孩子练琴要如何如何,这是把技能培养作为家庭教育主要内容的一种家庭教育。而汪妈通过读各种故事书,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教育环境,一种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也是教育的一种境界。我倾向于这种,是因为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和互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家长如果能发现就更好了,可以保护孩子的创造性,帮助激发孩子的创造性。但这不意味着,如果我儿子对弹琴有兴趣,我也不让他学琴。关键的出发点还是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然后提供必要条件。而不是家长决定如何如何就如何如何。

 

汪妈的方式是一种随性又有方向的教育(很想用金庸小说里武林高手论武术道行的时候的话来提升一下,可惜武林小说是外行,那位知道指教一下哈)。权且在这里概括为无形胜似有形。

 

微博里一位妈妈给我留了对虎妈的看法的作业,这篇加上上篇《做客华盛顿电视台谈虎妈》,还有以前写的《虎妈的育儿经不是真经》就算我对此交了作业了。对于汪妈,以后如果有机会我再对她的一下具体做法品评一下,专业一点会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