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海岚东西方兼容教育视点育儿 |
分类: 加拿大美国儿童教育 |
海岚
我对虎妈育儿方式的评论引起了华盛顿电视台一档访谈节目“直陈观点”(Straight to the Point)的制片人的兴趣,周三傍晚收到制片人西西(Cecily Fernandez)的电话,和我聊了一下,当听我介绍是因为《虎妈战歌》的中文版本引发的争论而有感而发的时候,她很吃惊还有中文版本。于是就在电话里聊了起来,她当时就决定邀请我参加她的这档节目,问我是否愿意。当然愿意了。
虽然咱不是耶鲁法学院教授啥的(偶也不喜欢拿头衔说事儿,更何况虎妈的专业和教育无关),但作为一名母亲,我还是很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而且作为中国人,我也不愿意因为这本书里的某些描述让老外觉得中国妈妈都苛刻。咱也不代表谁(胡乱代表谁挨骂哈),就代表咱自己,一个写教育博客的妈妈,节目里西西也是这样介绍的。通过媒体,尤其是通过英文媒体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还是有跨文化的效果的。
接下来西西就给发了个电子邮件,告诉我节目的录制是周五下午一点到两点之间,还有地点什么的一些信息,尤其强调让我告诉她我名字如何发音。这几天泰儿受凉咳嗽不止,晚上经常大咳,我有的时候要给他抱起,让头高高的来止咳,泰儿一周没去幼儿园,我也很累。状态不很好,没办法,赶鸭子上架了。本来西西答应会发我一个单子,将有可能在节目中涉及到的话题给我,但我没收到,估计她也忙活懵了。
果然到周五那天,给泰儿弄好午饭,时间就很紧张了(这时候深感孤身在国外的难处,没人帮呀).在地铁上闪过无数个如同黑白电影中的这样的景象:人家开始录制了,大门紧闭了,我在外面狂敲大门,大呼“开门!”,破败而激烈。胡思乱想中出了地铁一溜小跑赶到电视台,刚好开始验证件。我被验明正身后,立刻打探洗手间,因为实在不好意思,头没梳好,口红没涂,赶紧去胡虏一下罢,五个叉儿的肉梳子派上用场了,再给嘴唇刷点红油。
从洗手间出来碰一和我一样蒙头蒙脑找洗手间的女士,赶紧给她指路,看见玻璃门远处的嘉宾们已经被导引着往里进了,立刻就跑过去了。到录影棚口的电梯口,有一位女士自我介绍并欢迎大家,才知道感情是西西,制片人。然后鱼贯进入录影棚,每个工作人员都非常有礼貌地欢迎大家的到来,说些感谢支持他们工作了云云的话。西西过来交待了一下座次,确认了一下我名字的发音就不见踪影了。中国人的姓对他们来说,还挺难的。
稍过一会儿,和我打听洗手间的那位女士进来了,节目录制开始通过主持人介绍才知道原来是一获大奖的心理学博士,名字叫玛丽(Mary Karapetian),更是过后才知道,人家领导着一个心理学咨询机构呢。她是第一个受访的嘉宾,人家有厚厚的一摞子稿,再看旁边一嘉宾,也有几小片儿小稿儿。这才想起来走之前咱也理了一下思路,虽然不知道人家会问什么,但对我自己要表达什么小结了一下,于是开始搜索提包,找我这个重要的小稿儿。从里到外搜个遍,最后把包儿都要挠破皮了,也没找到这个在当时比圣旨都值钱的小稿儿。得,听天由命吧。
接下来是漫长的调试过程,终于看见西西出现了,这次化了妆,坐在T台上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她还兼任主持人呀。这个和国内主持人美女帅哥当道可不太一样。开场白的语速啥的,也试录调整了几次,过后才明白,人家主持人说错了,就能重录,嘉宾说走嘴了,就没辙了,谁让你不代表电视台来着。玛丽录的很顺利,估计人家都准备好了。后来明白西西这样安排是由玛丽开场从心理学,从美国文化的角度总的分析一下虎妈教养方式。玛丽着重从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了怎样尊重孩子在这个阶段心理发育的特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玛丽刚开篇的时候,说这本书引发了教育争论,这是好事。还有就是虎妈虽然非常严格要求孩子,但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她都亲力亲为,比如练琴的时候,她都在场,这个很“亲子”。我欣赏西方这种文明也好,虚伪也好,就是不管要怎样,一定要先肯定一下,找优点。虽然有时候说好的重点是为了说接下来的不好做铺垫。但玛丽在这里的分析是真诚的,事实也如此。
接下来就是我和旁边的一位男士,西西很能掌控嘉宾谈话格局,谁也别说得太多或太少。她大概问了我4个问题:
1.整体的对虎妈的育儿方式有什么观点?
2.是不是认为老美的育儿方式下家长“懒”?
3.对美国社会对华裔孩子家长的“成见”怎么看?
4.对虎妈书里提到的虎女做生日卡不完美,虎妈要返工这件事怎样看?
对第一个问题,我说了我博客里《虎妈的育儿经不是真经》的观点,就是家长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孩子既能成为社会精英又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如果这两者不能兼得,那作为母亲我情愿我的孩子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生活在痛苦中的精英。
第二个问题,我回答的是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人们对同样事情的理解和做法不同。不能这样简单的比较,而且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这里加点题外话,我以前拍的老美图书馆里的各种活动,人家也是亲力亲为还很投入,又重新来过一次童年的感觉。平时公园里球场上经常有孩子美式足球,橄榄球的训练比赛什么的,那些老美爸妈也一样在场外陪着,也上蹿下跳地给孩子摇旗助阵。为给孩子举办一个生日爬梯,发通知,张罗场地,爬梯娱乐什么的,样样认真对待等等。可惜虎妈囚禁女儿的生活圈子也堵塞了自己的视线,看不到呀。
第三个问题,主持人说的很客气,因为这个说不好沾上种族偏见就麻烦了。所以西西说这个成见是积极方面的,比如华裔孩子学校成绩普遍好等。我就对家庭教育方式说了一下,华裔很多孩子进名牌大学,但虎妈的方式绝对不是唯一的方式,不过所有这些华裔家长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个咱承认,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运用好了,就是很好的家教动力。运用不好了,物极必反了可就不值得了。
第四个问题,我提到了我博文里《家庭教育中父母须知的概念》里提到的过程取向还是结果取向(Product oriented/Process oriented)的问题,这个本来是在音响师给我装麦克的时候和西西随便聊到的,估计她挺喜欢这个视点,就在节目中直接向我问了这个问题。正好我的那篇博文也有的家长说没有例子有些抽象,回头我干脆就这个问题再写篇博文,把这个问题深化说一下。
录完节目散场人家工作人员都在休息室给准备了披萨饼饮料什么的,真细心。大概2,3天收到西西的感谢信,也和我核对了一下我姓的拼写,真敬业。
坐地铁跑回家还要去赶着听一次讲座,到门口要开车走才发现平时背的小帆布包儿锁屋里了,车钥匙也在里面,更悲剧的是开门钥匙也在小包里。无奈地在小棚子里找了螺丝刀之类的“作案工具”。把梯子支到窗户底下,穿着裙子颤颤巍巍爬上去撬窗户,正满头大汗之际,老公领儿子回来了,赶紧进门换衣服拿车钥匙赶场子去呀。慌乱间发现我那个小稿儿在沙发上气我呢,等我听课回来收拾你!让你关键时刻就掉链子!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398ZH00SIGG.gif
左边这位黑人弟兄蛮有绅士风度的。我和前面的玛丽博士上下演播台,他都跑过来搭一下手,象为奥斯卡领奖台登台的嘉宾那样的。一把子年纪,上下多少阶梯了,从来没有碰到过绅士呀,赞一个这个黑人弟兄。
http://s7/middle/6ebf1775ga3566f86ac06&690
玛丽博士是第一个访谈嘉宾,音响师紧张忙碌着,玛丽博士坐在哪里偶儿和大家开个玩笑,看看稿什么的。
http://s9/middle/6ebf1775ga3563e027118&690
西西来了,化妆师来拍粉了,估计快开始了。
http://s6/middle/6ebf1775ga3564607daa5&690
哈哈,音响师弄麦克线,但瞬间角度给人感觉是悲痛欲绝状
http://s4/middle/6ebf1775ga35649d37393&690
音响师工作的间隙,嘉宾和主持人闲聊。就是这个时候聊到虎妈女儿做生日贺卡的事儿,没想到节目正式开始的时候,西西就问了这个。左侧和右侧假屏幕上的字是这个栏目的名字。
http://s4/middle/6ebf1775ga3569f5bd2a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