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我这样回归家庭谁都愿意

(2011-03-14 09:25:16)
标签:

张晓梅

两会提案

女性回归家庭

育儿

分类: 海岚杂说

 

象我这样回归家庭谁都愿意

 

海岚

 

   女人回归家庭,如果我年轻的时候谁跟我提这个我都会跟谁急。现在做了妈妈,而且是一直在儿童教育领域工作的妈妈,对儿童教育理论的理解加上我的亲身感受,简单说就是当孩子小,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够在他的身边,真好!如果这是一个个人选择,那没啥好说的,但如果提升到社会提倡的高度,那可就不那么简单了,需要的是一个社会法律法规,福利制度的各个方面的保障。

 

 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官办幼儿园工作不久就参加了一个行业年会,其中有一讲讲的就是在这个行业里工作所享受的福利待遇。其中一条就是一经发现怀孕,立马停止工作回家。刚开始,有点晕,这不是性别歧视吗?接着听我就越听越高兴了。原来,如果发现怀孕,考虑到腹中的胎儿和幼儿园的孩子可能有交叉病毒感染,或者小孩子突然扑上来要你拥抱,这都有可能威胁孕期安全。解决方案就是凭医生证明,幼儿园当天就准假回家。回家不是两手空空的回家,而是要保障你的生活。我每个月可以拿到我在岗的时候工资的95%的生活费,这笔钱是由魁省政府专门有一个工作场所安全委员会来出。这个按在岗时候工资百分比支付的方式也很合理,因为我们的行业工资是按照专业文凭和从业年限支付的。而且这笔钱我还不用交了一个什么税(记不清了)。我只要给这个部门提供医生的证明和我银行的户头,到时候每两个星期就自动进账了。我选择的是他们给我寄支票我自己存的方式,因为我看见支票就高兴,利于我孕期心情!

 

所以整个怀孕期间我无忧无虑,每天到公园里仰望蓝天,听听音乐或者就看公园里的大鸟松鼠发呆,和公园里的老人聊天,随着太阳的方向晒太阳补钙,把自己整得拿非洲护照都没问题了。还有孕期的胎教营养,都有足够的精力去做。最主要的是没有压力的那种释然,我想比什么补品都有效。儿子是个百分百的乐呵孩子(Happy Child 这个词在早期教育里是特指好喂养,情绪佳的孩子),我想和孕期心情很有关系。

 

生完孩子,还有10个月的母亲假,这个期间支付的是55%的薪水,也可以选择短的母亲假,比如就3-6个月,这样支付的大概是70%的工资,我选择了前者。这段时间是我们母子非常宝贵的时光。我感觉这就够好了,但还有很多女性抱怨,应该有更长的假期。在加拿大其它省份,有很多孕产期的福利待遇也不及魁省这样周到细致。

 

让人觉得公平的是这样的待遇是针对所有工作场所对胎儿有潜在危险的工作,比如在饭店工作,服务员可能就享受到这个福利,因为餐馆的地滑,可能摔倒,但经理未必能享受到这个福利,反正魁省工作场所安全委员会的人会到现场实地考察你的申请是否合理,但我这个行业是不用现场勘查考虑具体情况的。

 

如果10个月的母亲假休完了,感觉还需要在家陪孩子,这个时候还可以在家一年,但没有工资了,工作岗位还给你保留,如果一年以后还不愿意回归工作岗位,那就只好辞职了。

 

我是休完10个月的母亲假从中国回加拿大(泰儿6个月我就带他回国了,国内亲人能帮忙,我可以休息一下)工作的,体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当时老公到美国工作了,我一个人带孩子还要工作,苦不堪言,我是从来不怕苦,无所畏惧的,是孩子很苦,现在看着儿子那时候的照片,想起当时的具体情景,我都觉得对不起儿子。幸亏很快我们决定到美国,我就递上辞职报告。当时我的园长说,她是到了她儿子6岁的时候才重新开始工作的,她现在都认为,当时的决定非常正确。

 

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很多妈妈担心如果停止工作,就会被社会淘汰。连我的婆婆来美国探亲,对比她孙子和儿子小时候,还感慨她生完孩子很快就上班,孩子的母乳喂养都保证不了,想起来也是觉得孩子亏了。可当时也毫无办法。而现在的妈妈担心的是不仅被社会淘汰还有可能被老公淘汰,因为在中国文化里对家庭孩子的贡献是不被和对社会的贡献等同的。

 

不仅仅是文化,从社会的保障体系中,社会对女性回归家庭这个应该是对未来公民,对家庭都有贡献的选择能承诺什么呢?在西方国家,如果离婚,夫妻生活10年以上,那妻子是要拿走一半财产的。而且这种监管非常严格到位,象那种中国某某大款转移财产,离婚时候把自己整成负资产了的事情不太可能发生。离婚后孩子多半会和母亲生活,对孩子的生活保障的严格规定也保证了女性的权利。有了这些保障,被老公淘汰了,尤其是那些“老妻”,至少还有底。

 

还有很多女性担心回归家庭后永远隔离于社会之外,再没有机会回归社会了,所以整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应该是开放的,成人高中职业教育始终都是随时加入的。回归家庭了,几年后孩子大了,还想更新一下知识技能,还有机会。魁北克的职业培训学校还给好多补贴。这个对男女都提供,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女性的,心理,经商技能,热门职业培训。大学里的课程也随时可以根据职场需要去独立选一门或几门实用的课,到时候给雇主递上报单,再加上自己以前的工作经验,经过努力还是有机会回归职场的。没有退路的回归是很多人担心的,如果留有后路,恐怕就没那么多担心了。比如我的行业,每年都有行业年会,参加几场就找回感觉了。有的时候重新回归还可能找回另一个自己,我在蒙特利尔就碰到一位姐妹原来是IT行业的,可她后来说干的都恶心了,以前搞这个是从小按部就班学计算机专业学下来的,并没有尊崇自己的内心,现在孩子上小学了,她觉得自己也真正明白自己了,就去学了个缝纫,做服装,动手不动脑,高兴。这样社会有一个对所有人的开放的教育充电的体系,这样就不用有终生被淘汰的担心了。

 

即使回归家庭的女性,也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也要有很大社会活动可以参与,有社会生活。比如我们这里就有一个松散的妈妈联谊会,定期不定地点地举行一些聚会,孩子们可以在一起玩玩,妈妈们则可以在一起沟通。如果有一定专长,还可以做义工或参加各种社团。这个义工的经验以后求和其相关专业的工作,则可以作为工作经验看待,要知道,北美工作经验比文凭还重要呢。

 

我相信有很多女性当家庭需要的时候,都愿意奉献,可这种奉献能否被社会认同,被社会保障,这是应该值得挖掘完善的东西,并不是所有女性都不用分担家庭经济支出,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在万一生活遇到变故的时候都不需要有一个保障,如果社会没有一个具体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很难变成现实了。毕竟,女性回归家庭,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社会的一个系统工程。不过作为一种观点提出来了,让女性多一种选择,总是一件好事,好事要多磨才能逐步完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